<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妈妈的味道。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一种味道。</p><p class="ql-block"> 中华菜系,品种奇多,讲究不一。</p><p class="ql-block"> 年近七十的我,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地方的美味佳肴,但让我最难忘、最迷恋的仍然是妈妈做的家常饭菜。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萝卜丝丸子、红薯丝拌米饭、清炖洋鸭、腌菜粑粑、蒿草饼子、酥肉等各种“美食”。这些美味,只要你尝一口,便香味弥漫开来,有一种独特的气息,让人回味无穷,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中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味蕾熟悉怀念的依旧是妈妈的味道。感觉越是简单的爱,越是简单的食物,越让人流连忘返,悠悠难忘。</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那就是妈妈在家门口的一声呼唤:“回家吃饭啰”此时,正在外面贪玩的我,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家里跑,像小鸟归巢一般,然后就是一阵狼吞虎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困难时期,食物匮乏,肚子里时时是空的,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大人小孩即便是开玩笑,也带着对食物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妈妈从食堂领回来按人头分配的年糕,我和哥哥、弟弟坐在床铺上,眼睛盯着妈妈手中的年糕,心里迫不及待。妈妈把年糕切成一条条,盛在碗里,泡上清水,过一会又倒掉水,便起锅生火蒸年糕。此时,年糕的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我馋得实在是忍不住了,刚出锅,赶忙夹了一根年糕,一入口,闭上眼睛,那种享受就像夏日里的微风拂面而来,我一口接着一口,吃了一根又一根,感觉这一大碗年糕我全能干掉。这时,母亲提醒我:“慢点吃,伤饥食饱,”</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话我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吃到撑才放下筷子。我满足地摸摸肚子,就睡下了。半夜里,我开始肚子痛 ,痛得我一直冒冷汗,接着便是上吐下泻。</p><p class="ql-block"> 胃是有记忆的,这次暴饮暴食,让我付出了代价,以至于我现在都不爱吃年糕。</p><p class="ql-block"> 这次教训使我对妈妈说的话有了更深的领悟,深深懂得吃饭要刚刚好。不饱对不起食欲,太饱又对不住身体,饱中略饿,饿中微饱,是养生之道,是健康之本。胃有空间,心灵才有空间。我觉得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少一点欲望,多点淡然,少一点奢求,多点释怀,才是心灵健康之道。</p><p class="ql-block"> 食物是表达爱的最佳方式。为了竭尽所能地让一家人吃饱饭,母亲推出了红薯丝拌饭。就是将红薯切成丝晒干,与大米混合。一般是三七开,或者四六分,将大米放进锅中煮开花,用漏勺沥干米汤,倒入蒸饭的锅里,将泡好的红薯丝与其搅拌均匀,再烧火蒸熟。刚开始吃红薯丝拌饭,还觉得有点香,可是久而久之,红薯丝越放越多,米粒越来越少,吃的时间长了,我就不想再吃了,每当母亲盛好一碗碗红薯丝拌饭,我就坐在饭桌边发呆,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吃一口,甚至看到红薯丝拌饭,我就忍不住掉眼泪。长大后,我的几位哥哥还要逗我:还记得有个人吃红薯丝饭哭脸吗……</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多少山珍海味能比得上家常饭菜香?</p><p class="ql-block"> 我真的佩服母亲能把很朴素的食材做成如此可口的美食。这种记忆里的味道,就是母亲带来的爱和无私的味道,一直伴随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妈妈手里美味的饭菜,充满了家的气息。每天好好吃饭,好好聊天,谈一下外面的事,讲讲每天的经历,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饱腹,也是维系一个家庭和谐融洽、蒸蒸日上的重要仪式。厨房里咕咕叨叨,锅碗瓢盆,于我们都是幸福的源泉,不管我们以后身处何地,身价几何,都会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因为厨房里的烟火气能带给我们踏踏实实的幸福。自己做饭,回家吃饭,真正的内涵其实就是家和爱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生活物资普遍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家户户生活都比较困难,多数人过着缺食少穿,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但我的父母勤俭持家,省吃俭用,用辛劳的汗水和精打细算换来了儿女们吃饱穿暖和上学读书。母亲双手紧握柴米油盐,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母亲会在不同的季节推出不同的美食。春季,母亲会带上我们兄妹去田间摘蒿草,采荠菜;去山间扯竹笋,掐蕨菜,捡地皮菌;夏季,母亲背着竹篓,去铁路边收绿豆,摘饭豆;秋季,我们又和妈妈一起上山捡野茶籽,拾酸枣果……</p><p class="ql-block"> 妈妈做的蒿草粑粑、荠菜饼子、腌菜馍馍(虽然缺油少糖,甚至没有盐),妈妈煮的饭豆粥、绿豆粥、蔬菜粥(虽然是菜多米少,甚至没有米),但还是让我们觉得香喷喷的,起码能让我们兄妹几个吃饱了不挨饿。</p><p class="ql-block"> 母亲勤劳、善良。家里每年都要养好几只洋鸭。中秋节将至,母亲养的洋鸭也长到了七、八斤,这时,母亲便安排父亲或大哥逮住一只最大的洋鸭宰了,炖上一大锅子,让全家人美美地“进补”一顿。当然也少不了给姑妈、姑奶奶、隔壁邻居的三婶、四叔、五伯、六姨都送去一碗,让他们也分享妈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身医药世家,也上过几年私塾,在她那个年龄段算是有文化之人。母亲能背诵好些医书、处方、偏方,邻居家的大人孩子有个什么三病两痛,或者不舒服什么的,都会让妈妈开一个处方。</p><p class="ql-block"> 母亲写得一手好字。在五十年代参与修京广复线、株易马路的工程中,母亲的工作便是负责写宣传标语,负责喊打夯的口号、写大门上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母亲贤惠、能干。只要能挣钱,母亲啥活都干过,纺纱、织布、搓草榴、纺药线、敷洋火盒、裁剪衣服……..我们全家七、八口人,一年四季的鞋子、袜子、衣裳、被褥,都是母亲缝制。</p><p class="ql-block"> 母亲朴素而精致,特别讲究卫生。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床单、蚊帐、被子、枕头等床上用品,每个月都要清洗、晾晒一次。房间里的大小物件、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母亲都要求做到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冬天,邻居家孩子生冻疮,手脚冻得流脓带血,肿得像个馒头。班上一些同学的衣服穿得油光发亮,鞋子穿得断了后跟,还有一些同学的头上长了虱子。我的母亲会煮上一盆萝卜水给我们泡脚。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带我们洗簌、整理、收拾.…..把我们兄妹几个梳洗得干干净净;虽然我们穿的是表哥表姐替换下来的旧衣服、旧鞋子,有很多的不合身,妈妈会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修修改改、缝缝补补……让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母亲给予儿女的 这些爱,是我们永远也还不清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走来,沉迷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拥有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爱,这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去看母亲,她总是拿出最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母亲的眼睛不好使,每次我回去,她都要用手摸摸我的脸,摸摸我的手,还让我坐在她的腿上,抱着我,用最亲切的方式,最近的距离,感受回娘家的女儿是胖了,还是瘦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母亲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出门,她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可她却倚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开,纵有万千的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唯有父母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而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便是在一次一次送别的目光中慢慢消耗殆尽。母亲用她那独一无二的爱,陪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变老了,但 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妈妈的味道越来越浓郁,回想起父母一点一滴的无私奉献,不求丝毫回报,纯粹是一心一意,希望儿女过得越来越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不用设防的人,那一定是父母,而且是唯一。</p><p class="ql-block"> 儿女的成长总是以父母的老去为代价,总以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等我们去孝敬,去陪伴,然而,渐行渐远的父母,走一个少一个的现实,越来越感觉到人生的苦短。</p><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儿女们心里无不回忆她的音容笑貌回忆她对儿女们的种种关爱。</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里告慰母亲:父母的这棵家庭树🌲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相继组成了十几个幸福的小家庭,总人口约达四十人之多,可谓是:子孙满堂,薪火相传,方兴未艾。晚辈们分别居住在深圳、杭州、苏州、株洲、长沙……他们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在自己的城市,在各个领域,九行八业,白行万企,每天,他们驾驶着私家车,去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天边那缕炊烟</p><p class="ql-block"> 是放飞儿女的风筝线 </p><p class="ql-block"> 一头在您手里</p><p class="ql-block"> 一头在儿女的心间</p><p class="ql-block"> 母爱如大海</p><p class="ql-block"> 面向您</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