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游记

明月天涯

<p class="ql-block">  五一出行,由风陵渡出晋入陕,一如既往的在灵石隧道群和西安环城拥堵多时,待离开西安环线时已日近西沉。始出鄠邑,沿子午古道方向纵穿秦岭,宽阔的关中平原便在眼前骤然拥聚,两侧山峰高耸对峙,仅余头顶窄窄的一片暮色。G5京昆此处两道,全程限速80,这段全长300里,由137个隧道组成的秦岭隧道群,展示了基建狂魔的实力。一车两人在山峦中穿行,108国道断断续续在高速旁伴行,路边时而出现小小的村落,灯光点点的集镇,更多的是两旁静静耸立披青裹翠的石山,敞开桥隧相连的通道,暖色灯光,照亮前行的道路,青山如黛,夜风似水,车行若舟。出隧道从龙亭枢纽转洋县方向时,天已大黑,高德小妹早早的把我导下高速,沿国道去洋县询店投宿,早早睡下,一夜无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下朱鹮出洋州</p><p class="ql-block"> 缘由朱鹮,始知洋县。小学时听广播看报纸,知道秦岭深处,洋县山边,发现的七只朱鹮,是比大熊猫更珍贵的国宝。世界现存3000余只朱鹮,均是这七只中华神鸟的后代,除在陕南洋县及附近定居之外,如今已在黑龙江、辽宁、江苏、四川分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我们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30余年来,国家一直在默默的在做,生态环境和环保理念一直在改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汉中是秦岭及大巴山环绕的城市,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地,她牺牲了工业发展,留住了青山绿水。朱鹮生态园距洋县不足十分钟车程,路边散布村落及稻田,远远就可以看见园中那高高撑起的网罩。驻车信步,先看了科普厅介绍朱鹮保护发展历史的循环记录片,再购票入园,沿途看了朱鹮自发现,精心保护,到种群逐渐壮大的介绍图片。每一只朱鹮宝宝自出生就编号,由工作者精心呵护,摸索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应用不同的喂养方式,最后放到成鸟笼中做野化适应,最终放归自然。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积极认养,好些笼室外牌子上都有着认养人的名字,体现了国人对自然、对生灵的呵护有加。朱鹮或独驻枝头,或张翼盘旋,姿态优雅,翅翼下的粉羽引睛瞩目,身姿翩翩兮婉若游龙。朱鹮生态园东七里是朱鹮梨园,一个开放的农业观光园,进园的盘山小路两边,都是枝繁叶茂,青实累累的枇杷树。到了山顶,一侧可远眺青山绿水人家,一侧是造景枇杷梨花,虽错过油菜和牡丹花季,但在观景台上远看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依然可见盘旋的长龙,张翼的朱鹮植景,漫坡的牡丹从中,偶有红、粉色牡丹绽放,倒是不缺月季蔷薇,铺满路边,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石门栈道</p><p class="ql-block"> 汉中险峻,倚秦岭而控巴蜀,扼河谷则谋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秦岭,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过巴山,这里既有李白、韩愈这些诗仙发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更有兵仙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精典战术的操作。</p><p class="ql-block"> 石门栈道位于秦岭四道中最早的褒斜道勉县褒城古址北,此栈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及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从褒斜道入蜀,需经眉县斜谷,沿斜水而上,经过太白县五里坡,再沿褒水而下、经留坝县出褒谷抵达汉中。得名石门,缘因古人开凿石隧道很不容易,他们用“火烧水激”法,是先用火把岩石烧热,然后浇上水,石头迸裂,再加以清除,用这种方法古人凿通了世界上最早的通车人工隧道—石门隧道。古栈道已淹没于水库之下,现石门栈道景点是在褒斜道原址上向上抬高70米修建,全长3260米,完全按照古代栈道“平梁斜撑”、“平梁立柱”、“依坡搭架”、“多层平梁重叠”、“多层平梁加棚盖”、“千梁无柱”、“石积式”等七种形式,并按汉代风格恢复了一座驿站、三座邮亭、两座栈桥以及天心桥遗迹,另外还在“石门隧洞”遗址原处的山崖上仿凿了16米长的石门隧洞。沿栈道缓行环看,感叹古人的执着和坚韧,五百里栈道,硬是在巍巍秦岭中依山造就,曲折穿行,两千余年来联通了秦蜀两地的交通往来,难怪被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土木工程,中国人血液中里有与天斗、与地斗、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基因。依山傍水,曲径通幽,沿着这古时的高速公路前行,领会到交通对兵粮运输的重要性。栈道景点憾处,游人最后走到追鹰亭时,景色戛然而止,稍显不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汉台和拜将坛</p><p class="ql-block"> 古汉台曾为汉高祖刘邦在汉中时的行宫,故名古汉台,为汉朝基业的象征,昔日的行宫建筑早已损毁,建国后,当地政府在古汉台原址上设立了博物馆,其建筑风格和布局还原了古汉台原有的风貌。古汉台中殿、廊、亭、台依制设立,幽幽竹林散布其中。汉台碑林为博物馆中最重要的陈列,由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和石门十三品陈列室构成。碑林中“衮雪”这两个字极富气势,“衮”字动,长捺飘逸如同流淌江水,捺上小圆点宛如浪花,“雪”字静,安稳恰似静静的雪层。一动一静,对比强烈,磅礴大气,可见史书上关于曹操精于书法的记载绝非虚言。</p><p class="ql-block"> 拜将坛也叫拜将台,始建于汉代,为刘邦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发生地和汉室王朝的发祥地。大将军韩信塑像在正中,左手按佩剑,右手托帅印,拜将台南北两侧各列有两座方形高台,北台亭阁上有冯玉祥的题联,南台四周为汉白玉栏杆,台脚东西各有两通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三字,碑阴刻有《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八字,碑阴刻七绝诗一首。萧何评价韩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刘邦就汉时,汉地属偏远之地,拜将韩信后,重申军法,择机扩张,三个月定三秦,后灭魏、破代、降燕、略赵、袭齐、灭楚,几乎全是被韩信打下来的,为成就四百年大汉打下了扎实的建业基础。这样一个几乎是创造了中国成语最多的人,这样一个经历了王侯将相的人,生平无败绩,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几乎已一己之力,三年时间平定天下,韩信把军事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兵仙名至实归,拘于“士为知己者死”,命陨未央,惜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