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江河畔,古村悠悠。<div> 初夏时节,走进绣惠街道绣河园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巷、生机盎然的绿树、精神爽朗的百姓……绣河园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村里有古遗址5处,其中南河西遗址在2000年列入章丘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以上,主要为商周时期遗存,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文明厚度。近年来,绣河园村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推动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浸润百姓心田。<br></div> 共建共享,生态宜居。走进绣河园村,绿树丛荫,花开四处,一路缤纷多彩。走在村里,树下有公园,转角有花圃,百姓舞台、文体广场,整齐一色的墙壁,科学有序的排水设施,全村弱电,不见一条乱线。近年来,绣河园村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投资300多万元,充分利用闲院、转角、空地,建设口袋公园4处,沿路花圃30余处,结合历史文化建设文体广场、设计主题墙绘,打造“微景观”;广泛开展“出彩人家”创建,推进生态民居建设,打造“最美院落”,建成6处污水处理点,大幅提升了乡村宜居环境。村里还充分发挥党员、青年、巾帼三支志愿服务队作用,每周定期开展人居环境志愿服务,带动了群众广泛参与。“起初,好多群众静静地看着我们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我们带动起来,一起参加活动,共同扮靓家园。”绣河园村党组织书记王广柱介绍道。如今,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共建共治共享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 春风化雨。“以前村里红事白事程序繁多、时间长、花费多、耗神大,在推广移风易俗后,时间、金钱成本都降了,白事能省3000多元,红事能节省7000多元。”王广柱介绍道。近年来,绣河园村“两委”扎实推行移风易俗工作,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节俭婚丧程序,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取得了显著成果。2018年,针对村内多年遗留的乱埋乱葬现象,绣河园村内整理改造闲置的河滩林地,建成初具规模的生态葬纪念林,推行生态树葬这一新型殡葬模式。该林区占地9亩,共规划墓穴1320个,种植纪念松柏1320棵。树葬采取深埋方式,不留坟头,不立石碑,统一建造焚烧炉用于祭祀,统一制作竖挂标识牌方便家属辨认墓主。王广柱介绍道:“这样的殡葬方式不仅解决了死者骨灰安置问题,节约土地资源、节约丧葬费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迎合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入土为安”的理念,得到了街里乡亲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移风易俗政策好,文明乡风“入心”。如今的绣河园村正在从“风景美”向“人文美”转型。在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用乡音话乡愁,在“家门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经验做法成功入选全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 生态美、村容净、民风淳、产业兴。近年来,绣河园村围绕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发展了200亩高标准章丘大葱产业园,开发冷库储存项目,提升苗木采摘产业,村集体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实。未来,村里还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规划特色民宿,打造景区化村庄,发展乡村旅游,让文明馨香不断润泽群众心田,孕育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