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缘起:很早以前拜读老家族谱序,依稀记不但有大店庄园翰林庄亥兰祖辈的序文同时还有日照丁氏家族进士丁士一的祝寿文,多方打听搜寻阅读记录如下,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一、丁氏家族略抄族谱更迭</p><p class="ql-block">丁峕,是丁士一父亲,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倡修《日照县志》,编写《日照丁氏家乘》,著有《半奎楼集》。曾授内阁中书,后候补五部主事,宰执李蔚、冯溥(二人皆为顺治朝内阁大学士)对其都很器重,但因对官场厌恶,短暂任职后便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丁氏族人大都倡学重教,在教育上舍得投入。</p><p class="ql-block">二世祖丁尧迁涛雒后即认识到只有让子孙读书才能振兴家门,因此他倾资延请名师督导儿子丁珩和孙子丁允元等学习。他们先后都成为秀才,丁珩以后当塾师【在莒州】,教育群众后代,兴办学堂,坐馆执教,“屈指课儿”,亲自教授儿子,丁允元特别好学,不烦督教,“昼所不逮,佐以篝灯”,“夏夜耿耿,四壁咕哔声不断”,仍坚持学习,“同学有挑之嬉者,辄婉谢,谦谓吾资不若人,能效人逸乎?”由于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他在十六岁就考中秀才,全县第一,后来又中举,成进士,后为【苏州知府】。丁允元的父亲丁珩在莒县教塾,【这期间应该同为莒里滕家人有世交同年代】,丁允元儿子丁峕有子三,三子丁士一康熙丙戌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从二品,为清代日照丁氏官品之极。长子丁士上四个儿子中,丁续曾、丁勺曾兄弟两个都是进士。这样从丁峕的父亲进士丁允元、哥哥进士丁泰到丁峕的儿子孙子一家四代出进士六人,被人称为“父子、兄弟、祖孙、叔侄同进士”,一时轰动齐鲁。当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就是丁峕的直系裔孙。</p><p class="ql-block"> 县志编纂完毕后,丁峕有感于自己“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支茫无所考”,“邑有志,家讵可无谱”?遂在这年冬天,创修了《日照丁氏家乘》。</p><p class="ql-block"> 日照丁氏,自明初始祖丁顺由江南海州迁来后,其后世一直务农,没有文化,长期处于没有家谱的状态。到丁峕创谱时已是康熙十一年了,丁顺以下,已茫无所考。丁峕只好以自己的高祖丁良儒(明朝中期人)为一世,以下则“据其可知者而世之”。而丁顺以下,丁良儒以上则留下了“四世失传”【经后世考证为二世失考】的遗憾。这一点和我们滕氏家谱类似【讳进城祖以上三世六座坟茔无考】。</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看看海州丁氏家族发展史,让日照失考二世祖重现的记载,根据海州《板浦丁氏族谱》记载:武昌人丁兴,由浙江镇海卫调防江苏准安卫海州西海所守御,洪武二十四年,兴公以历年获级功,而钦除淮安卫海州西海所六品世袭百户,从此定居海州,其后二弟丁杰、三弟吏目公(名讳失考)【其实是日照始迁祖】兴公三弟吏目公</p> <p class="ql-block">因板浦丁氏永公五世孙——丁霞在初创板浦丁氏族谱时将其本名失考,直至今日才知丁坚就是吏目公,其先任山西保德州正九品吏目,后升山东夏津县从八品主簿,而后迁回海州。</p><p class="ql-block"> 丁坚生子三:长升、又名顺,迁居日照。次名昂,册名庠,为弘治十八年(1505)岁贡,后裔迁青州失考。三永,在明成化三年(1467)由海州南门迁居板浦业盐,【这期间是否与日照滕族盐师爷有交集待考】。永生芵,芵生铠,铠生佐、俊、保、儒等四人。儒公长子霞,又名自劝所草创之族谱中记载:日照丁氏始祖顺公迁日照后生子照,照生钊,钊生良儒。其后清康煕十一年(1672年),日照丁氏创谱时所失考的两世先祖出现,从此解决了日照丁氏家乘名讳二世中断之遗憾。</p><p class="ql-block"> 在《日照丁氏家乘》记载:自始祖顺公迁日照后,本人因年轻力壮,就响应政府而从军驻守沿海碉堡,以防倭寇侵扰。对顺公以下之照、钊两世名讳失考,而以良儒公为一世祖。良儒公子几不详,仅知四子名尧,其它各子及后裔,因军桩之累大都出外而名讳昭穆失考。其中迁居莒州之邦宠公,其孙科、举、进、场等四人因军籍身份取消再迁回日照大洼定居。迁居江苏邳州之立贵公就成为邳州地区丁姓大族,其它如费县、郯城、临沐等地也有日照丁氏早期移出的。</p> <p class="ql-block">二、训导有方 知县有为</p><p class="ql-block">丁士一(1665-1732年),字鹗荐,号河峰,今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苗家村人。历任山西高平县训导,四川什邡知县,户部主事、监督宝泉局,江西道监察史,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p><p class="ql-block">1702年,丁士一中头名举人,授山西高平县训导。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主要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1706年,丁士一考中丙戌科三甲83名进士,授四川什邡知县。4年训导工作经历,使丁士一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聘请当地名师执教,提高官学办学质量,常集士子讲论文章。经他栽培,有杨元敬等10余人乡试中举,一时誉满四川。</p><p class="ql-block">丁士一任什邡知县时,教风化俗,植树改水,修桥铺路,以致300年后在什邡仍留一席之地。什邡政府网《留春苑》中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什邡知县丁士一主持挖曲池,各润泽池,池中污泥积池东岸以种竹,积西岸都为屿为亭,知寄畅亭,再于全园遍植桃、柳、梅花。”丁士一还赋诗:“署圃西边靠女墙,昔时荆棘半成荒。年来次第芟除尽,为种梅花阔拓桑。”同样,丁士一也为什邡增添了许多“文采”。</p><p class="ql-block">三、户部主事 皇帝“推恩”</p><p class="ql-block">丁士一后任户部主事,监督宝泉局,专事监督钱币铸造。也就是在此期间给我们三世祖大德绍庭写八十大寿祝寿文。丁士一重任在肩,在户部主事任上,丁士一政绩卓著,故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康熙帝在“大行”前仍“推恩”丁士一之父丁峕、母郑氏和妻牟氏。在丁士一之妻牟氏的“诰敕”中褒奖:“尔户部陕西司主事丁士一,经画多才,克勤奉职,出纳公私之积,权衡军国之需,劳积有成,新纶宜沛,兹以覃恩,授尔为承德郎......”</p><p class="ql-block">巡视台湾 和衷办事</p><p class="ql-block">其后,丁士一升任江西道监察史。期间,奉旨巡视台湾。在台湾期间,他代表清政府与台湾土著民族订立双方约束禁令条约四条,所到之处,安抚周到详细。当地少数民族、当地山民相继归顺。丁士一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搜集绘制二十四幅图画,用图解的形式,逐一说明,用以管束清政府驻台水陆官兵,不为扰民。他倡导用砖代替竹子,用瓦代替茅草,把城镇和营房改造得面貌一新。</p><p class="ql-block">丁士一巡台期间谨小慎微,事无巨细均妥善安置。他在台的施政方针深得民心,遗留后世。</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一日(1724年6月12日),禅济布、丁士一按惯例,脚刚踏上台湾的土地即上《巡台御史禅济布、丁士一恭谢天恩并报接任日折》。雍正帝也正是在此批“硃批”。</p> <p class="ql-block">“汝二人勉思尽力,毋添厥职。应奏事宜,丝毫莫隐,据实入告。”六月十五日(1724年8月3日),禅济布、丁士一上《巡台御史禅济布、丁士一恭报雨水田禾地方情形折》:“......地方安静,民番乐业,文武各官悉皆和衷办事,和并奏闻。”</p><p class="ql-block">清新文笔难掩</p><p class="ql-block">据县志记载,丁士一著有《此游日记》、《舂余集》、《三山诗草》、《支邛集》、《双砚斋文稿》等文稿。摘得三首,以窥得其清新的文笔。</p><p class="ql-block">《立春后泛舟山堂寻陈肖坡学博故居》</p><p class="ql-block">旧隐今何处,幽寻荡桨行。</p><p class="ql-block">人家多近水,春树已藏莺。</p><p class="ql-block">石净尘无迹,溪洄瀑有声。</p><p class="ql-block">桃源深不见,遥望白云生。</p><p class="ql-block">《下水船次壁间韵》</p><p class="ql-block">船驶随流水,篙师镇日间。</p><p class="ql-block">滩回疑缩地,帆转欲移山。</p><p class="ql-block">过眼迷村舍,乘风壮客颜。</p><p class="ql-block">计程淮北近,次第剪江还。</p><p class="ql-block">《石臼所观海》</p><p class="ql-block">古驿连东海,城荒沙路明。</p><p class="ql-block">舟移云影动,寺锁夜涛平。</p><p class="ql-block">碣断苔封满,潮回石坐横。</p><p class="ql-block">鱼人多乐事,补网佐春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