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日一句游涉他乡问故乡,恰想起周作人心中的故乡情调。而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故乡只是一个过客般的代名词,仿如诗和远方。居于此,则为故乡,居于彼,彼为故乡,不过是游于斯钓于斯的“情人” ,时远,时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年在外,几历漂泊。遇浮沉,历荣辱。多与故乡别,只因生于赣县而以为故乡。后来年龄见长,故乡也随之多了,儿时的记忆已然差不多忘却。工作间曾久居安西四年,西牛一年,这些钓于斯的游途便都成了我的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犹记那年刚到安西,那几株盛开的樱花,使我几度在黄昏日落间凝视……然而谈及樱花人们印象中仿佛只能想起他是日本的国花,实则樱花原生于中国,最早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传入日本的。 每年只有当春季来临才绽开那常见的浅白花蕾,虽然它绽放时没有牧丹雍容华丽的贵妇气,没有芙蓉出淤泥不染的端庄,然它自有朵朵浅白催新陈的韧性。因此许多文人笔下从不缺赞美樱花的诗如:“山樱恬淡满园开,’樱花烂漫几多时…….”可在这些誉美之词间我只看见了人们赋予樱花的雅,真正让我对樱花有了物语即情语的深度认识的却是老舍先生笔下《奈良三笠山》中的一句“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但可惜我是万没有这般乡情的,只不过是年少强说愁的情调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后辗转至西牛,琳琅满目的美食,恰到好处的勾起了我的馋虫。特别是此地的“鱼丝”,也有人称“余思”。主要是取草鱼,剔除鱼骨,将鱼肉剁成肉酱。掺拌适量的薯粉,做成大块,加热蒸熟。晾至不粘手时,把它切成丝条,最后晒干储存。做法主要是炸、拌、煮。不过这似乎是赣州中部常见做法,而赣州以南一带对鱼丝的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大同小异,然而制作的时间,用料却很有考究。一般只在年前制作,对鱼的追求必须是原产赣江中的河鱼,甚至苛刻到一斤鱼加4两红薯粉,一小白汤勺盐的要求。做法常是以炒为主,但必须加入一半的蒜梗丝,寓意青春长寿又或加入一半的胡萝卜丝寓意喜乐长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起锅的鱼丝,清香四溢,色味俱全。入口,闭眼细品,简直美味,似有似无的鱼味,辣味混合在一起,怎一爽字了得。当然而后旅居多地也曾吃过不同的鱼丝,然而终究少了赣南独有的河鱼味,多了些说不清的遗憾。因此惟恐回眸换得是你与我,我与云,远愈是近,近愈是远的无缠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