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弘法第一人——牟子。牟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从史书史料上可以印证了中国古代史上东汉末年,确实真有其人其事的存在。从《后汉书》《广东通志》等史书上可以查阅到有关牟子方面的信息。牟子出生于公元166年即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公元230年),非牟融(东汉大臣,字子优,为北海安丘人)。牟子其人生不问达于权贵 ,死不留名于后人,仅是一个没当过官的布衣逸士而已。牟子祖籍山东,是岭南苍梧郡广信人(即今广东肇庆封开人),东汉末年佛学家,广信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有为,博学多才,先学儒道,后奉佛教。牟子精通诸子百家之书,成为岭南最早研究佛学的人之一,并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经史料梳理,牟子平生大体经历如下:</p> <p class="ql-block">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出生,东汉末年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县)人,幼年丧父,随母长大,勤读好学。</p><p class="ql-block">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见《后汉书--杨璇传》);“苍梧诸县夷越烽起,州府倾覆,道路阻绝”(见《三国志---许靖传》),牟子奉母避世交趾,时年14岁,开始初涉人间沧桑。公元前111年设交趾刺史部在设苍梧郡广信县,被后世人称为“交州”,三国时于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分出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把交趾迁移到越南北部地区。至此一分为二的分割,可说是岭南九郡以交州所辖地域统称的结束,也即是以广信为州治首府时代的结束。在历史上曾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汉朝、东吴、晋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朝)的直接管辖。交趾兴旺的佛事对牟子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牟子正是从那时候起,开始接触并研究佛教的,这些都为牟子以后撰写《理惑论》提供了深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家乡苍梧郡广信县略为安定后,便携母回原籍苍梧广信娶妻,时年26岁。当时苍梧太守刘曜闻其守学,谒请出仕,他辞而不就。</p><p class="ql-block">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荆州刺史刘表射杀长沙太守刘坚后,势力及于苍梧郡边的零绫、桂阳,苍梧太守刘矅见牟子博学多识,想遣他向刘表致意以通道路,遇交趾刺史朱符又辟荐之,牟子婉拒称疾避之。此后,牟子拒不入仕,精心励志勤奋研读,凡能搜集罗列的博杂书籍都仔细阅读,本为儒生的他还特别集中精力钻研儒家《五经》和《老子》。</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交趾刺史朱符的弟弟朱皓(太尉朱俊的儿子),原豫章太守属杨州刺史刘繇辖,为人忠诚有才华,为阴谋家笮融(徐州牧陶谦部属)骗杀。朱符欲派刘彦率家兵前往豫章击笮融,但长途兴师,特请牟子同行以说服沿途诸郡。牟子适遭母丧,只好退辞。其后,朱符因内乱没法出兵(按正史虽不明载,而朱符、朱皓实同为太尉朱俊的儿子)。彼时,北方不少人都避乱南迁,聚集在广信一带,其中不少道家术士,他们时常交流学术,或互相辩论。牟子以博学、善辩著名,常引用《五经》作辩,对答如流,许多道术之士都不是它的辩驳对手。由于牟子由儒入佛,世俗之徒由此指责其“背《五经》而向异道”,牟子于是写作《理惑论》予以辩解。</p><p class="ql-block"> 公元196年~公元204年(建安元年至九年),牟子退隐专攻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并著有《理惑论》37篇。牟子研究佛学,并非偶然。学界一般观点认为,作为第一个传入华夏的域外文化,佛教在东汉初期传至中国。牟子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也因此有时机接触佛教理论,并引起浓厚兴趣。他以对中国儒家理论和老庄之学的深刻认识,以开放、平和、理性的心态写出了自己的专著——《理惑论》,用中国固有哲学的概念、词汇和观念来解释时人倍感陌生的佛教文化。这篇论文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最先体现了由儒术独尊到儒释道并存这种时代精神的转换。《理惑论》的诞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此,刚卸任拟还乡养老的太守刘矅为之作序传,并得新任州牧张津支持,张亦为好佛之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此前,张津被杀,太守史璜病死,荆州刘表擅派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汉室则赐玺书给士燮,要他以交趾太守统督南方九郡。孙权急忙派出步鹜为交州刺史,率军直入苍梧,诱杀太守吴巨后,与镇守南海(当时州牧已移驻南海)的衡毅率领的水军剧战于高要峡,千余人无一生降,十分壮烈。续后战火岁月广信极不安宁。</p><p class="ql-block"> 公元229年(黄武元年),吴国孙权称帝,翌年公元230年(黄武二年)便召牟子进京(今江苏南京)传授解惑,自此牟子久去不回,生死不详。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坐拥西江黄金水道的岭南广信自然成为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接点,广信自然是佛教文化传播首当其冲的传承之地。古印度佛教正是由海路丝绸之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瓜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北海合浦,随后循贺江流入广信,由西江沿江而下到达岭南各地,再到华东沿海。当时的广信学术研究风气自由,儒佛并存,因此在广信产生牟子这样佛学研究者和《理惑论》这样的佛学专著,自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广信百姓为祝福他和保佑他平安归来,特在西江犀牛头山岗与贺江刘王岗交汇处,自发兴建一座木塔,取名为“牟子寺”让更多的信众与僧徒礼拜。所以才有后来的重修广信塔恢宏建筑。</p> <p class="ql-block"> 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书无大小,靡不好之,不乐兵法,依然读之,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东汉中平6年(公元189年)灵帝死后,天下纷乱。汉献帝时,随母避难从中原迁到交趾,后在广信(今广东肇庆封开)落籍定居。26岁回故乡广信娶妻。苍梧太守知其才华,委以官职,他辞谢不就,州牧征召授官,复称疾不起。曾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也”,执意不仕,而锐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乃作《牟子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p><p class="ql-block"> 牟子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岭南最早研究佛学的人,开辟了“三教合流”的先河,著有《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比丘明在《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更评价牟子为“我国著论弘佛之第一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赞他“调和佛道儒,使三派并传”,“中华传播第一人”“中国最早的佛学家”等等。</p> <p class="ql-block"> 《理惑论》全书共有39章,首章一般称为《序传》,最后一章称为《跋》,正文共37章,糅合儒、道各家学说,为“中国弘扬佛法第一人”专著。牟子在促进儒道佛融合、弘扬佛述“佛”有四个含义。一是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谥号;二是道学教义、推动佛教信仰方面所作的历史贡献,早有公论,在德的始祖;三是神灵的事业;四是觉悟,能自“觉”觉他、觉行圆内容的表达方面。牟子《理惑论》辩论技巧也很有特色,这特别达到佛教修行最高果位成就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佛教是一个宗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许多优秀的哲学和结构化的社会体系。无论它到达哪里,都要适应不同的社会体系。《劝学》曾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言,而是需要用心思考深刻领悟。俗语言,细心观察皆学问。牟子站在“三教合一”的高度,围绕佛教历史、人物、教义、佛经,佛法等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一一做出创造性的解释,从而使佛教在保留自身特质的前提下与古代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道家学说在本质上保持一致,三者后来经过不断磨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古代中国思想文化。</p> <p class="ql-block"> 《理惑论》一书是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式的理论论著,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是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历史有参考价值的重要资料。牟子的《理惑论》在当时及后世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从这本书经历了近两千年竟然能够完整地流传至今一事可以得到证明,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广信不愧是岭南佛教文化发源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