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竹林休闲徒步环线6-15公里</p><p class="ql-block">18267278616叶</p> <h3>――――唐舍关的传说 朋友,当您乘车沿306省道前往安徽,在进入美丽乡村——唐舍村之后,汽车就会有一段较长的爬坡过程,这时的您已身在浙北地区著名的“唐舍岭”了。大约有一公里之后,您更会眼前一亮,一座雄伟的大山,被一劈两半,陡峭的崖壁犹如两位高大的勇士守护着险要的关口,这就是古今著名的“关隘”——唐舍关。唐舍关,海拔300米,是中国竹乡安吉县的西大门,也是浙皖交界的分水岭。唐舍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该关口被称为出入浙皖四大关隘之一,相传古代此地设有碑亭,是来往商旅、过客暂时休息落脚之处,后官府立有古界碑一块。该关口景色优美,气势磅礴,居高临下可俯视整个唐舍村风光,此处山地小气候明显,即使在炎炎夏日,该关口仍风凉爽人,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此关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欢送过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起义大军。也迎接过“精忠报国”岳飞的抗金将士;它,经历过战争的炮火,也连接着浙皖两省人民的友谊;它是古时候的交通要道,也是新时代的桥梁与纽带。那么,为什么浙江与安徽两个省会在唐舍关为分界呢?而且又正处大山的分水岭呢?这里就有一个相当有趣的传说了!相传,早在明朝时期,浙江与安徽一直都没有将省界确定下来,使得相邻的百姓经常因山林土地闹纠纷;轻者拌嘴相争;重者,打架斗殴。弄得宁国、孝丰两县的官员十分头疼。更难处理的是,在我们唐舍村这边,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翠竹成林。而靠安徽里章那边,却是土地贫瘠,除了没有一支毛竹以外,连山上的柴草都长不高大;所以,为了争夺资源,宁国里章的百姓就千方百计的想争夺我们这边的土地与山林。</h3> <h3>卧虎岭古战场☞沙盘</h3> <h3>为了抑制纠纷,减少矛盾,浙、皖两省府衙下书孝丰和宁国两县,要求两县官吏早日将省界划清,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接到命令后,宁国县官和孝丰县官也曾多次商议划界大事。但最后,都是因为山林资源的问题而不欢而散。当两县官员在没能确定省界正无计可施之时,不料相邻的百姓又因偷挖冬笋而大打出手,导致命案发生,此案惊动了朝庭,随即派了钦差大臣来督促两县速将省界划清。钦差听了两县汇报后,也深感此事难办;幸好,随行的师爷给钦差大臣出了一个主意:“用两侧推进法,在会合处确定省界。”钦差大人万般无奈,也只得依计行事。方法是,两县县官择日由两县县衙所在地为起点,由钦差派专人监督,于五更同时向唐舍关方向行进,无论在哪会合,哪儿即是浙、皖分界之处。在农历的十月十日那天,两县县衙早早地安排停当,单等时辰一到,便可动身。据传孝丰县官乘的是官轿,安排了十六个身体强壮,快步如飞的青年轿夫,沿途轮流替换着抬轿,目的是为了多走一步,浙江就多一寸山水。而宁国县官更是聪明,他不乘轿子,而是改用骑马,因为,马比人跑得快,目的也是想多跑一段路,为安徽多得一点土地。正当县官们暗自思衬之时,时辰已到,双方县官在钦差派员监督下,同时起步朝今天的唐舍关飞奔而来。游客们:早在明朝初年,交通不畅,虽有官道相通,但道路崎曲,少不了翻山越岭,过桥涉水。一路上,无论坐轿骑马,也都是辛苦万分,更何况,两位县官身负区划省界的重任游客们:早在明朝初年,交通不畅,虽有官道相通,但道路崎曲,少不了翻山越岭,过桥涉水。一路上,无论坐轿骑马,也都是辛苦万分,更何况,两位县官身负区划省界的重任,故而都是马不停蹄,人不歇力地拼命狂奔,真叫做:“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大约在午时过后,两队人马正好在今天的唐舍关会合,两位县官分别落轿下马,虽然都已精疲力竭,但他们最关心的并非自身的饥渴,而是各自的地盘和辖区。当孝丰县官仔细一看,自己所辖的领土上、竹木葱茏,山青水秀,顿时大笑不止,不想乐极生悲,窒息而死。而宁国县官定睛一看,自己的辖区内,草木低矮,景象潇条。本以为自己快马加鞭也总能得到几顷竹林和青山绿水。却谁知紧赶慢赶,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加上鞍马劳顿,风寒饥渴,不幸一口鲜血,喷涌而出,因伤心过度,也倒地身亡。(注:因为孝丰县官是坐轿而行,所以孝丰到唐舍岭才30公里。而宁国县官是骑马,所以宁国至唐舍岭却有50公里)。虽然两位县官皆已因公殉职,但浙、皖两省的界线也从此被确定,今天的我们对两位县官的尽职应以钦佩与肯定,对来自不易的界碑更应尊重和保护。朋友们,唐舍关的故事看似传说,却也真实,早在清朝未年,唐舍关右侧的古庙“洪其庵”中,据说,还立有两位县官的功德碑(注:此庙已毁,但遗址犹在)。关隘上“唐舍关”三个大字,还是那位钦差大臣亲笔所写。为了纪念两位县官,我村在2009年,在村委会前的休闲广场上,复原了古代“唐舍关”关隘的古貌,雄伟的气势和古色古香,将会让您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朋友们,无论您是走过和路过,请您记住这个“一脚踏两省,两眼看浙皖”的“唐舍关”。我们纯朴的唐舍人民,将会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四方宾朋,来我们美丽的唐舍村观光与旅游!</h3> <h3>亿年的苔藓物种任然存在,在很久以前, 唐舍村的桥头自然村, 并不叫"桥头",而是叫"下村";那为什么后来会叫"桥头"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 在一百多年前的唐舍村, 通往外界的道路, 只有乐岭的古驿道, 过下村村边的小河, 还没有今天的这座石桥, 只有几根树木架起的简易便桥, 来往过客,特别是驴马行走很不方便;而且木桥还常因山洪被冲毁, 造成"断路",同时,还常有行人夜晚跌入桥下,造成伤害。为了方便过客行走, 在民国十九年, 即公元一九三零年, 我村大财主梅集园之母――梅周氏, 乐善好施, 用自已的私房钱, 出资请徐姓(徐火平祖上)老石匠, 建造了这座石板桥, 从此,贯通了我村的古驿道!此桥全长380cm,宽142cm, 高198cm;桥墩用二十块长150cm, 重约千斤的石条堆砌而成,桥面用三块长320cm, 宽50cm, 厚30cm,重约万斤的巨形条石铺设而成,两端还用长180cm, 宽30 cm, 厚40cm的的条石, 用铆榫形式固定三块桥面石板,整体结构简洁,美观大方且十分牢固,距今近百年,纹丝不动,实属罕见!自从有了这座石桥后,不但给来往行人带来了方便,也给下村百姓带来了实惠,使原来辟静的小村庄也热闹了起来:在桥头古银杏树下,(原有雌雄两株,,树龄已有150余年,雄树被伐,雌树犹在),潘家古人开起了肉铺和豆腐店,附近百姓都习惯性的说,到桥头去割肉或买豆腐,久而久之,"桥头"地名就替代了原"下村"之名。如今,虽然古桥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忙,但仍然是桥头百姓过往的通道,它承载着历史,也显露出沧桑,它是我村古桥的代表,更是桥头村民地名的座标!让我们更好的保护石桥,让稀有的桥梁古建万代留芳</h3> <p class="ql-block">“唐舍胜景尽烟霞,纵意凭栏看物华,万仞峰峦通堑道,一川烟雨锁危崖。”从安吉县城一路向西,在浙皖边界未到之处,有一座村庄,有人曾作诗来形容她的美与灵气。</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中,你会觉得一切的俗世杂念都会随眼前的这片风光变得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走进竹海,竹子的清香弥漫在每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高山竹林是唐舍最显眼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赏赏连绵不断的梯田,尝尝这里农家的佳肴,或者走走村口公园的小段城墙,找找古时唐舍关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唐舍关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一座雄伟的大山,被一劈两半,陡峭的崖壁犹如两位高大的勇士守护着险要的关口,这就是古今著名的“关隘”——唐舍关。唐舍关,海拔300米,是中国竹乡安吉县的西大门,也是浙皖交界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唐舍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该关口被称为出入浙皖四大关隘之一,相传古代此地设有碑亭,是来往商旅、过客暂时休息落脚之处,后官府立有古界碑一块。该关口景色优美,气势磅礴,居高临下可俯视整个唐舍村风光,此处山地小气候明显,即使在炎炎夏日,该关口仍风凉爽人,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此关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欢送过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起义大军。也迎接过“精忠报国”岳飞的抗金将士;它,经历过战争的炮火,也连接着浙皖两省人民的友谊;它是古时候的交通要道,也是新时代的桥梁与纽带。</p> <p class="ql-block">万亩竹林,一阵清风吹过,绿竹随风摇曳,碧浪层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