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宝石山造像

叶老头

在杭州西湖,上宝石山看西湖风景的路很多,如果从宝石一弄或大佛寺上宝石山,在关岳庙昭忠祠牌坊的一侧会看到有一处绵延约50余米摩崖造像,叫宝石山造像。 宝石山造像始建于元、明两个时期,原有摩崖造像20龛28尊,摩崖题刻6处。 上世纪六十年代遭人为破坏,现存造像大部分残缺不全,特别是形体较大的如今只见龛廓,只有几处比较小的造像保存尚完整。 保存最完整的是一尊立像,像高约0.5米。立像僧人装束,光头大眼,鼻翼较小,薄唇微启,面露笑,显稚气。身着通肩长衫,胸腹部刻数道U字形衣纹,袖口扎紧,下身着裤,著鞋,双手屈肘上举齐肩,挑一杠,杠两头各挂一平底上圆的秤砣状容器,左腿前跨,右脚跟进,不知容器内是否装经书?这尊立像最有意思的是人物的头顶升腾起一股云气,云端化现一结跏趺定印坐佛。此像姿态奇特,题材的民间色彩很浓厚。这尊僧人装束的雕像颇耐人寻味,从人物头顶化现坐佛看,他近乎一位神僧。 还有一尊菩萨坐像也较为完整,像高约0.6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菩萨头束圆顶形磨光高发髻,顶置宝严,形状高尖,戴五叶冠,冠略前倾,缯带自肩头垂挂胸前。脸形稍长,弯眉直鼻,左侧鼻翼有损,双眼略睁,嘴角微抿,神情恬淡怡然,着双领下垂衣,敞胸,胸前束带,无结,两手置脐前结禅定印,左足押右股下作降魔跏趺坐。这尊坐像印相、发髻、冠式(包括缯带)的样式均与地藏菩萨像相近,惟缺少宝珠标识。 摩崖最东侧有一尊佛像,造像保存尚好,可惜头面部残损。佛像双肩微削,着敞胸垂领衣,裙装于胸前系带,无结,衣纹简约。左手置脐前,右手伸出抚膝,结跏趺坐于单瓣仰莲台上,双足被树叶遮挡。龛壁左侧刻一停着的小鸟,右侧为一置于台座上的净瓶,瓶中插杨枝。龛下方有题刻,可惜文字己难辨认。佛教艺术中有鹦鹉与插杨枝的净瓶伴随观音的构图。因此,尽管本龛坐像头面部毁,菩萨特征也不甚鲜明,但很有可能为观音造像。 有一龛内有三尊结跏趺坐像遗迹。三尊造像的头部均毁,结跏趺坐于两层仰覆莲台上,双足不显。主尊双肩微削,两手置脐前结定印,两胁侍均右手屈举胸前结印,手印己模糊不清,左手置脐前结底定印。造像的两层莲台上小下大,下层刻三瓣扁肥大覆莲。这龛佛像损毁甚重,可能为西方三圣题材,即主尊阿弥陀,左右胁侍观音、大势至。 摩崖靠西部有一龛内雕有布袋弥勒一尊,雕像几乎占满了龛内空间,像头部己毁,残高60厘米,弥勒袒胸露腹,大肚圆鼓,腹下系绳带。左腿屈支,右腿盘曲,左手置左膝,右手抚布袋,双手均残,布袋呈螺旋形扎口。 摩崖有题刻6处15方,大多字迹漫漶不清。 有一长方形题刻,主体文字为阴刻的兰扎体梵文,由左向右书刻,两端留有字体较小的竖书阴刻汉字痕迹。题刻上方开有与题刻等长的水平凹槽,槽中已塞满淤泥。题刻梵字毁坏较多,首尾起止符号清晰完好。梵文第一字保存较完整,系om字,第二字下部1/3已模糊不清,但可推定为ma字。再往后文字损毁较重,经辨认还有五个梵字,据残迹推测最后两字似分别为hūm与hrīh。由现状分析,此梵刻不像是某一具体的造像题记或其他记叙性的文字,而属于密教真言(经咒)的范畴。因此,此梵文摩崖当为om-mani-padme-hūm-hrīh,即前六字为六字真言,末一字为种子字。 在六字真言的下方,有一浅龛,尖顶壶门形龛楣,龛内阴刻文字:“南无阿弥陀佛 洪武十四年上元日自然刊”。这是宝石山摩崖中惟一已辨具体年号的题字。 摩崖东侧有一口水井,不知有何来历。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宝石山造像惨遭破损毁,许多造像龛几成空龛。有一尖拱形大龛,高约3米,是宝石山造像中规模最大的单尊像龛。龛内原有一高浮雕像坐于高台上,座残高约半米,像与台座的大部己毁,今留下像腹部的几道圆弧形衣纹。从残迹看台座系高束腰须弥座,雕饰较为精致。大龛左上方有一小空龛,造像同样已毁。 有一弧拱形龛,高约1米。龛内有三尊结跏趺坐像遗迹,三个束腰高莲台连成一体,上部仰莲瓣已毁。三尊造像头与身躯残毁,尚可辨主尊双手结定印,有素面桃光形头光与素面圆形身光,左胁侍左手结定印,右手似举胸前;右胁侍臂手俱失,手印不辨,有素面圆形头光与身光。龛下方题刻文字非常模糊,无法辨认。 这处三弧连拱形的佛龛,高有两米多,龛中一佛二菩萨的造像也被严重损毁,只剩下基石。 再来看看造像的原貌,在《支那文化史迹》中有一张造像毁坏前的照片。对比一下,实在是痛心哪! 从这张龛像旧照可看出当时造像保存尚好,并妆彩。主尊螺发高髻,额头平广,面相丰圆,小口薄唇,宽肩细腰,着右袒贴体袈装,通体不刻衣纹,仅在衣缘外边饰上凸,以示服饰的存在,右手作触地印,左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上缘饰密集连珠纹的重瓣的覆莲台上,莲台下有两层叠涩低平方台。两胁侍菩萨双手置胸前,手部残损,从姿态上分析似结转法轮印。头戴五叶宝冠,圆形发髻高耸,余发一股跨过耳侧呈U形飘飞的缯带落于肩头。面相方圆,首微额,细目低俯,口角微收,呈喜悦色。菩萨袒上身,下裙贴体,挂U形长链,肩披帔帛,帛带自然下垂,从腿侧搭挂于仰莲台前部而不作飘飞状,仰莲台上的莲瓣大而尖长。两胁侍菩萨形象与装束雷同,姿态优雅。 据专家考证,宝石山摩崖造像遗迹,始建于元明两个时期。存在着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种不同的造像形式。宝石山造像是我国东南地区,除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外第二处凿汉藏造像于一崖的石刻造像群。宝石山梵文真言摩崖与释迦三尊大龛为元代藏传佛教在江南一带的传播与兴盛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宝石山造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遗憾的是摩崖造像未能完整保存下来,只能凭仅有的残迹来进行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