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网络教研活动结束后,我说咱再来个后续吧,就叫“我与大单元”,体裁不限,篇幅不限,或散文随笔,或诗词歌赋,或简短反思。伙伴们积极响应,写好后陆陆续续发了过来,整理整理,也算做一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单元(颖儿)</p><p class="ql-block">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一经推出掀起了课堂改革和老师学习的浪潮。县教学研究室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我和学校的伙伴们有幸参与其中。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看起来只有35分钟,但从备课到正式课堂的呈现需要一次次的打磨。回想自己的磨课过程,第一次是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式的,根本没能领会大单元教学的实质,走得还是原先的老路,一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很心急,评课时孙老师娓娓道来不断给我鼓励,并提出可行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经过孙老师一次次耐心地指导和不断地修改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一路走来从总体思路到细节推敲;从备课、磨课;从帮扶、鼓励到爱心环绕,都让我铭记!</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公开课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与磨炼,也是一次成长与进步。虽然整个过程是曲折甚至煎熬的,但想化茧成蝶,就必须经历!</p> <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单元(高高)</p><p class="ql-block"> 开学初接到任务,内心忐忑又高兴,意想不到也惊喜万分,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吧。毕竟,大单元大任务大情景,对我来说只是耳边音,熟悉又陌生。借着教研的东风,激励自己乘风而行。</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备课时总感觉这一篇课文难读,篇幅又长,课后题还多,不好上。但是细细读来,发现课文写的很有意思,很搞笑,充满童真童趣,孩子们应该会很喜欢。但是怎样把这种趣味性和知识课堂相连接,让课堂轻松有趣,还能落实语文要素,展现学生为主,一时成了我备课的难题。千头万绪只能先从课文入手,看教参,从网上观看优秀课例,翻阅本学期两次听课笔记,一步一步不紧不慢,蚕食着。</p><p class="ql-block"> 随着日子的流逝,得快马加鞭啦!</p><p class="ql-block"> 自己总是云里雾里,自己的思路很清晰,很懂得孙老师的指导,但是在课堂上的试课,却失望至极。脑子里想的。嘴上说的,和自己的备课总在脱节。备课--磨课--改课--公开课,看似简单的四个过程,中间夹杂着太多的抓耳挠腮和恍然大悟。很庆幸,能有孙老师和伙伴们为我指点迷津。每次备课时的困惑,让我绞尽脑汁,愁眉苦脸,都会被孙老师轻而易举摆平,看似那么容易。孙老师的教育智慧:语言的启发性和课堂的教育机智,只能膜拜。每次试课后的解疑答惑更让我长舒一口气,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三遍听课+教研,最后能够定下整体思路,不断完善课堂语言和课件。自知天分不足,勤能补拙,每次讲课之前都要找李清良老师指导板书书写,这次也不例外。直到周二的早晨还在研究怎样写会更好。凌晨两点的惊醒,三点的闹钟,都不及四点的起床,五点的练字更让人振奋人心。都说讲一次公开课就磨一层皮,我就不同了,我不仅磨自己的皮,还得让姐妹们跟着出谋划策一块受挫又。而我很享受这种明知自己不足也要迎难而上,把大家的经验和智慧融合内化在自己课堂里,取长补短的过程,更愿意在挑战中锻炼自己。</p><p class="ql-block"> 千磨万击还坚韧,梅花香自苦难来。最后的课堂呈现,要比平时试课好很多,也有很多不完美,就让它成为以后的成功之母吧。</p> <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单元(田田)</p><p class="ql-block"> 2023.5.9,我讲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网络研修直播课。</p><p class="ql-block"> 点击直播结束按钮的那一刻,我有点欣喜若狂,先冲到后面的小屋拉住一起讲课的姐妹说:“解放区的天~”,打开录播室门一把抱住迎面走来的孙老师,喊到:“我讲完了!”那一瞬间,哈哈,用语言和文字都不太好表达,哈哈! </p><p class="ql-block"> 历时接近20多天的备课、磨课、直播终于告一段落,感谢亲爱的孙老师一路精心指导。</p><p class="ql-block"> 反复磨课细调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磨课,课堂语言啰嗦不清,衔接过渡不够紧密,课堂节奏调控不好,学生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急得我一头汗。揪着学生一个答不出来的问题,就不会引导,越答不出来我就越点名,一连点好几个还答不出来。孙老师教我:看来这个问题,大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们一起回归课文寻找答案。天,这大概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大概就是茅塞顿开吧,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怎么就想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从任务确定到每个活动,从教案初稿到最终定稿,从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到课后阅读单,从课堂语言到仪容仪表,从课件上的图片到文字,每个细节,孙老师都和我一一敲定,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我收获了满满的硬货。</p><p class="ql-block"> 盘点历程促成长</p><p class="ql-block"> 从接到任务开始,孙老师就带领我们去三小、实小、五小听课取经,观摩市优质课,学习大单元教学的经验,我记了满满的好几页听课笔记,这一系列的学习下来,让我对大单元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课,我能由最开始的纯粹走流程,到进入课堂中;由流于形式,到深入挖掘文本;由尴尬对话到能应答。每次试讲都让我得到提升,令我豁然开朗。这过程走得我不断怀疑自己,能不能行?有压力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孙老师一直不停地鼓励我,说你没问题你一定能行!</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像我这样资质一般,能力一般,各方面都一般的人,最幸运的是我有源源不断的运气,感恩遇见,感恩我的兄弟姐妹们,有出谋划策,有后勤保障,有源源不断的鼓励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细数收获勤反思</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主课堂;明白了备课时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一定要备好学情,预设每个环节;明白了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明白了备课时评价和目标先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聊聊我的嘴瓢瞬间。备课的时候,想着教学评一致性,真正讲课的时候,能做到还是挺难的。我缺少巧妙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自我感觉讲课时前半部分还挺顺利,到了真正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时,我的评价语有点接不住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我不会评价了。有个女同学,在展示自己喜欢的故事时,我觉得她讲的特别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设计的三星级评价标准,我在她讲述完后评价她说:你讲得太好啦,我忍不住给你五颗星。说完后,我立马反应过来,那两颗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一共设定了三颗星啊!一致性怎么对应?真想给自己呼一巴掌,可是,直播呀,嘴一秃噜已经说出来了啊,一直到结束回家趟床上睡不着,我都在想:为啥冒出五颗星?这不严谨的评价让我懊丧了一阵,努力想让课堂呈现完美点,却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手写了四五遍教案,脑子里过了好多遍教案,真正上课时,多少还是有点嘴瓢,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上课也要努力做个有心人,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潜心学习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有点老的青年教师,我深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这么多优秀的前辈的帮助、陪伴,我是如此幸福。</p><p class="ql-block">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如果天赋不够,那就努力来凑,越努力越幸运。当我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那么语文教学这条路上,我坚信:会有鲜花盛开,会有幸福结果。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积极向上,愿做此间少年,怀赤子心,追梦不改!</p> <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单元(我)</p><p class="ql-block"> 去年此时,新版课标,新鲜出炉,热气腾腾,变化之大,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 “大单元”重出江湖,彼时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依靠书本,坚持阅读,恍然领悟,“此大单元”非“彼大单元”。</p><p class="ql-block"> 仍迷雾重重,混混沌沌。</p><p class="ql-block"> 再到后来,课程设计征集,模模糊糊,下水实践。</p><p class="ql-block"> 其间,日不间断读书揣摩。</p><p class="ql-block"> 学期之初,课例研讨,三种课型,精品亮相。如春夜喜雨。</p><p class="ql-block"> 四月初旬,市级视导,顶住压力,出课实践。评课环节,专家领导,传经送宝。</p><p class="ql-block"> 醍醐灌顶。</p><p class="ql-block"> 再观市级优课,反思对照,理清要害。</p><p class="ql-block"> 日渐明朗。</p><p class="ql-block"> 又奔赴现场,观摩推进课例。</p><p class="ql-block"> 深得要义。</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借网络教研东风,带领团队,亲自实践。过程烧脑,耗时费力,反复磨课,历经三轮。得领导支持,朋友相助,汇集体智慧,不胜感激。虽诸多不足,但收获良多。</p><p class="ql-block"> 由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课堂,路途漫漫,如蜗牛般前行,沿途风景,尽收眼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