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镇巴中学思政学科组·初心社 王晔</h3>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综合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高,学生在解题时常会出现提问解读把握不准确,或是由于知识断层,无法围绕提问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连接等,导致分析思路不清,答案组织混乱,失分较多。 通过近几次的高三月考,发现学生在哲学类主观题上失分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理选取不全或不精准,以最近的一次试题为例,题目要求用“实践的特点”分析材料,部分学生选的知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暴露出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其次,部分学生原理表述错误。将认识的的特点或者意识的特点回答为实践的特点,暴露出重点知识掌握不牢,知识点混乱。<div> 还有部分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只有对材料语言的罗列,没有理论依据来引领,或是只有教材理论观点,没有材料论证,没有很好地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div>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构建体系。高考命题,无论内容有多新,形式有多活,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影子,尤其是哲学类主观题,首先要对原理精准把握。在备考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把重点知识分解为具体知识点来掌握,对具体的知识点,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易混易错点。<div> 其次是精选试题,立足真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回答问题时一般要紧紧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语言规范、层次分明、逻辑严谨。</div><div> 在答题时要牢牢把握“答案因材料而生,材料为答案而设”,将哲学原理同材料结合起来,将知识学活、用活。</div><div> 做好时政术语的积累,近年来高考时政性加强,特别是相关的时政素材与时事政治语言,直接出现在题肢或答案中,因此要结合教材多角度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迁移运用,提升认识。</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