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唐啟箴生于1921年,她与父亲两家定下娃娃亲后,在父亲大学毕业前的1946年成亲,从此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57年,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4人(照片是母亲和父亲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只有初中文化的母亲,结婚前是玉林一家医院的护士,抗日战争参加战工团积极宣传抗日。1949年随父亲来到南宁,1951年开始任小学教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我满月时与父母和叔叔的合照(照片中前排左一为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先后在南宁市天桃小学、七星小学任总辅导员和副校长,1963年调往维新小学任校长,直到1977年退休。这是母亲1964年7月签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母亲繁忙的工作,加上1950年~1956年期间,生养了我们4个兄弟姐妹,她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先后得了胃溃疡和心肺病。有几次吃午饭时,我迟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就会走出四中家的大门,沿着民乐路往新民路方向寻找,有时会看到母亲压着腹部坐在人行道的台阶休息。</p><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们全家在人民公园图书馆门前合照时,30多岁的母亲显得是那么的瘦弱和衰老。那时姑姑、外婆和表弟也是我们家的长住人口(照片中后排抱着妹妹的是母亲,左一是外婆:前排左一是表弟,右一是姑姑)。</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敬业爱家。五十年代,父母早逝的小姑姑就成为我的家庭成员,几个叔叔在北京、哈尔滨和重庆读大学,母亲会定时给他们寄衣物。小叔叔成家后,叔婶工作较忙,经常出差,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母亲把他们的一儿一女接到南宁来上学。一到春节,她就张罗着给老家的两个姑妈和舅妈寄钱。1979年,孤寡一人在老家农村的大姑妈,也来到了我家,直到1999年去世,享年83岁(照片中前排右一为大姑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暑假,母亲和父亲去看望北京的两个叔叔及家人(照片中后排左起二叔、母亲、父亲、小叔和小婶,前排分别是二叔和小叔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维新小学校友回母校看望老师,给母校献上了锦旗。</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母亲荣获园丁荣誉纪念章,与学校同获此殊荣的老师合影留念(前排左二为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是做菜高手。困难时期,母亲做的人造肉、芭蕉心和白头翁馍,加上红薯、木薯等瓜带菜,伴我们度过了那个年代。特别怀念母亲做的炖鸡汤、馒头饽(玉林话,实为带馅的糯米水圆)和柚子皮糖。</p><p class="ql-block"> 1956年,姑姑带我们姐弟到照相馆照相,我们穿的衣服全是母亲亲手缝制(照片中前排左起大弟、小弟、作者,后排中是姑姑)。</p> <p class="ql-block"> 父母虽然从事教育事业,精通文理科目,却从未有时间给我们兄弟姐妹作过一次补习。非常时期,我们4人中,有3人未能上高中,靠工作后不断学习深造,陆续获得大学文凭并回到南宁,一家得以团聚。</p><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节,全家人到新华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前排左起小妹、父亲、母亲、我和儿子:后排左起大弟媳、大弟、妹夫、我的爱人、小弟、小弟媳)。</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父母金婚纪念日。1996年6月25日,我们兄弟姐妹、姑姑和姑妈,在父母四中并不宽敞、但很温馨的家,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金婚纪念仪式。南宁叔公一家,北京、杭州和武汉的叔叔都赶回来参加了庆典。孙字辈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献了花,母亲穿上我为她准备的旗袍,显得特别精神。</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分别讲话,回顾一路走来的恋情和亲情。这是一个酸甜苦辣、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50年(照片中穿着深蓝带花旗袍,坐在囍字下的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讲话时精心准备了讲稿,可见她是多么的重视!父亲则即兴发言,讲到动情之处,叔叔抹着眼泪。我想,此时他应该想起了哥嫂对他的恩情(照片中站着说话的是父亲,抹眼泪的是小叔)。</p> <p class="ql-block"> 母亲晚年被肺心病折磨,一年比一年严重,一到冬天就得吸氧,好几个春节都在住院。由于请不到保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轮流到医院照顾母亲。2002年12月我们与病中的母亲合照了最后一张照片,母亲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于2003年1月18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照片中前排左二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家就在”,如今跨入古稀之年的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每每想到母亲的恩情和自己小时候的不懂事,作为大姐的我,不但不能为母亲分忧,还总惹她生气,就会潸然泪下。如果来生我们还是母女,我一定做一个能为您遮风挡雨的好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