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来遇疫情,居家找活干。</p><p class="ql-block"> 自我寻乐地整理出了一些战友的照片。或许是当时没有刻意搜集,又或许是有所遗失,致使现在能晒出的照片不多。</p><p class="ql-block"> 虽然照片有限,但让人产生的遐想却无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端详泛黄的“文物”,脑海中涌现的是那种燃烧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点点滴滴串起的故事,居然让自己有了从未产生过的感动和温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照片,是三连战友相对集中的一张。时为1971年初,该年度老兵退伍时的合影(照片中有营、连首长)。我因暂时代理连队文书而拥有了此照并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b>空军高炮十一团三连</b>,是本人军旅生涯中,曾经服役的分队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1969年底到1971年底,在这个时称<b>2867</b>部队的<b>81</b>分队里,我涂抹出了属于自己的芳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段凤先 我认识最早的三连战友。</p><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我补进援越队伍即分配去区队包扎所。他隨军医前往一号公路某友谊亭迎接。</p><p class="ql-block"> 我俩都是从江西应征。老乡相见,交流非常舒畅。在此后半年时间里,我们在同一个茅棚里朝夕相处,他给了我很多帮助。一个新兵上前线,什么都不懂。他从戴钢盔、抬担架到挂蚊帐、防毒蛇,几乎无所不包地指点我。</p><p class="ql-block"> 而在互相交谈中,我知道他出身中医外科世家,还体会到他的家庭情感丰富——他对三岁女儿的思念,我一直记得 。</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区队包扎所解散,我们分开。直到将近一年后,我们在福建的三连新阵地汇合,“第二次握手”——缘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左)我,卫生员。1968年应征。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人,只要拢在一起总有话聊。或者天上飞的,“长空比翼”,或者地上跑的,“沙场点兵”。闹归闹,越闹还越合得来。三个人在阵地上的随意照,就很有一些别样风味。</p><p class="ql-block"> (中)粱并生,油机员。1969年当兵时17岁的少年娃。进入“一等”,他撒腿就跑。旋即启动油机,确保指挥仪的运行。小伙子教我,北方人包饺子,欲不叫人多吃,只须在馅子里撒些盐 —— 年轻无处用劲,调皮哩。</p><p class="ql-block"> (右)尹明保。入伍时本是分派在汽车连。数月后,让先去火炮连队“锻炼”,然后就一直“锻炼”到退役。领导竟也没有一句说法。好在作为被领导的当事人,没有计较而是理性处理,很是大度地锻炼着自己 —— 这样的战士,太可爱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的相逢时,他可是毫不含糊、稳稳地充当了司机。开着轿车,前来繁华的火车站迎接我 ——战友亲呀!</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三“西”〈一位江西、二位山西)战友,在三连的阵地上,留下真实得不得了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近五十年后相聚太原,大家按着早年的排位,留下庆幸、欣慰和唏嘘的倩影。—— 对比今昔两张照片,老战友兼老朋友们,除了振奋,就是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指导员朱继友(合影中右边的是他的“一对红”战友)。</p><p class="ql-block"> 我到三连时,当兵时间尚不足两年。却是频繁调动,被上上下下地挪动了七次。甚至连很年轻的战友都感觉到:这样对个人的进步影响不小。</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专门和我谈心,记得话语很贴切,非常温暖人心 —— 前进路上扶我前进的领导,我当是永远记得。</p><p class="ql-block"> 之后不久,朱指离开连队,提抜担任我们营的副教导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夏天,山东的老资格战友牵头,两位技木干部(雷达技师和火炮技师),两位连部士兵(文书和卫生员),相邀去安徽六安。</p><p class="ql-block"> 大家专程去看望指导员朱继友。他是在团职领导岗位上退役回到原籍的。 </p><p class="ql-block"> 老领导精神闪烁、喜上眉梢,高兴地和大家叙旧。上图是我们相逢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回顾曾经的连队生活,我们畅谈分别后的经历,难免让人唏嘘感慨。</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朱指导员前几年因病去世。愿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 朱达明 广东 1965年兵 炊事班长</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 兰显荣 广西 1968年兵 事务长</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三 聂加里 山西阳泉 1969年兵 给养员</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一 李增山 山西介休 1969年 炊事员,</p><p class="ql-block"> 因为要给连队扛回蔬菜、大米等给养,我们一起出公差。</p><p class="ql-block"> 五个战友来自四个省(区),这真是叫"五湖四海"。这回,就近以漳州的华侨村为背景,留下一帧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三人照左边是卫生员,右边是文书。站在两人中间的则是刚参军的新干部—— 1971年分配入列的“老五届”,文革前国家招收的最后一届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林荣华,安徽人。由于与我们的年龄相差不多,所以有些共同语言。往往是战士(老兵)拿干部(新兵)逗乐。他亦只是随意地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曾经撩他,称羡慕他的幸运,避开上山下乡,又没有新兵连的吃苦。一穿上军装就四个兜、每个月还拿上一大把钱。分配到连队“接受再教育”,环境也宽松不少。他则说,各有各的难处哟。</p><p class="ql-block"> 理工男的头衔名符其实。推理、据典、运算、只让人觉得杠杠的。</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这位老兄英年早逝。不然地话,还可以继续听听他求学北京时的奇闻异事、动漫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令轩 </p><p class="ql-block"> 山东是我们国家的兵员大省。</p><p class="ql-block"> 1966年就送出了这位精致且帅气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军队则将一位人材——交通大队的政委还给了山东。</p><p class="ql-block"> 从战士、班长起步,一路走来都认真负责又不失机警灵活。紧张中不泛活跃,寂寞里寻找欢乐。</p><p class="ql-block"> 我们蹲在土堆上聊天,世界风云、个人际遇都有;我们放松自己,去水边网小鱼,尽量把稀有的休息日过得实在点,……。</p><p class="ql-block"> —— 那样的日子再有就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两位1968年的兵。左边的来自河北,平书章。</p><p class="ql-block"> 这位战友能吃苦、服从指挥,非常认真,默默地干着自己的工作,没有怨言,不争名利。他当兵即入越,“红帽徽、红领章”的照片,是入伍满一年、部队凯旋回到上海后,才实现愿望的。</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样的好战士,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也是不多的。</p><p class="ql-block"> 每隔一段时间,连队会组织去漳州市里去洗澡。那回,我俩排在前面,洗毕抓住多出来的一点时间,就近跑去了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 能与这样的战友合影,是一种幸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冀晋生 1969年的山西兵。有8位战友退役回太原,唯这位尚未找到。</p><p class="ql-block">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脑袋瓜不呆板。适合放松式的交流,跟他开开玩笑,很能从他似乎严谨中有所启迪。闹出的笑料能让“严肃有余”中添加“另类”气氛,—— “单调”中勾兑出乐趣,有这种基因的人,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永泰 1970年的黑龙江兵 。</p><p class="ql-block"> 往指挥仪上一站,形象立马高大威猛。几年前就听说他患病,似乎还不轻。在连队时,他身体很棒,染病吃药极少,甚至小感冒也几乎为零。</p><p class="ql-block"> 尽管天性也爱热闹,但由于岗位特殊,备战需要,他必须长期保持“二点一线”。</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议到寂寞。他说,进城去感受热闹谁不愿意?问题是出不去!不过,在营房呆着也能过,打会球、剃个头;擦擦汗,洗洗衣。我觉得这样一样叫“休息”——话语有点像雷锋。与现在的年青人比,我们是不是简单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俩是1971年的兵,走进部队时,均不足16岁。</p><p class="ql-block"> 打好背包,从同一个地、同一个院出发;走进军营,被分配到同一个连、同一个排。</p><p class="ql-block"> 两个孩子,一个英俊潇洒,一个人潇洒英俊。“正值神州有事时”,青涩少年投笔从戎、接受锤炼。</p><p class="ql-block"> 警报声响起,一个钻进雷达车,一个跳上指挥仪,敌人敢来,就叫它有来无回。</p><p class="ql-block"> 两个孩子,一个端庄矜持,一个神情飞场。革命大熔炉里,正是成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摸爬滚打不含糊,业余兴趣也没挪下。训练间隙娱乐生活匮乏,能歌能舞的技艺正好施展——从连队的临时组合到师部的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想像着下回相聚,一定让他俩亮亮相:演唱一段拍案叫绝的样板戏,或朗诵一首通向远方的诗——应该是不在话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吳厚木 福州兵,1971年底接手连队卫生员时还是个新兵蛋子。</p><p class="ql-block"> 这孩子长相秀气,一天到晚忙忙乎乎的,他自有一套卫生防疫技术,点子也多,比我这个前任强多了。</p><p class="ql-block"> 可惜一般认为相当好寻找的兵,却偏偏至今没有联系上 —— 也不知道这小子在行程匆匆里,又去忙些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 晏家云 云南兵,入伍时年纪偏小,穿的军装显得挺肥大。</p><p class="ql-block"> 好像因为家庭甚为困难,培养出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洗衣、缝被、干针线活等都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做饭堂广播,一改说话轻言细语的常态,很得不少人的叫好。虽然人小个不高,但却很有个性。在连队的指挥排当侦测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赵汝江 1968年的河北兵。印象中他说话不太多,但猛然间会出其不意地弄出点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炮班的老战士,跟大家接触有限。记不清是不是调往别的单位了。从照片上看,躲在草丛中,注视着四周的动静,挺神圣的 ——这小子玩这种神密是把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保根 1969年兵。好像来自陕西的安塞(好像全连就他一个人是此地的兵)。安塞是个腰鼓之乡。保根说他不会打腰鼓,但是感觉他爱热闹,真有点与腰鼓类似的性格。开朗、好动、爱往人多的地方凑。</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跟着唐连长身后,按着交给纸条上的提示,去寻找预放的收藏物。……刨呀、翻呀,弄出一身汗,直到谜底揭开为止。</p><p class="ql-block"> —— 这样的游戏三番二次,保根从不厌战,反而乐此不疲,那种年轻人的不知疲惫的精神太嗨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康培亮 1972年天气最热的日子,我在卫生队门诊值班。</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弟突然现身,穿了一件价值9元的“的确良”衬衣,刚买的(那会儿属于“时髦”范畴)。我以为是显摆,还笑他太奢侈。不料,说了不多的几句话就急急赶回连队。</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因病提前退役,这回请假外出,仅仅专门来看看我 —— 对,是专门,很让人感动。想着,在连队真不应该经常拿他取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立强 1969年从太原的某中专学校毕业后入伍。因为同是学生兵,互相之间有不少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这张照片大约是学生时代,他参加串联时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在连队,较早提拔为雷达仪器的排长。据说退役后去了河北,一直没有联系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永志 黑龙江双城的兵。在指挥排当电话员。</p><p class="ql-block"> 这个兵有意思。电话员半夜有一项任务,唤醒轮班人员起床。有一回,轮到卫生员查岗,这个小同志给免了。后来挨了批,你们俩玩得好可不能失职哟!</p><p class="ql-block"> 我们确实相处和谐。他的老家交余粮,能给予布票奖励,他特意送给过我—— 布票,现在听着好笑,那时可珍贵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位1971年入伍的小朋友,戚伟。从福建来,但没听见其操闽语。</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间,未安排自由活动。他考虑去拿点止咳药。正遇卫生员在东拉西扯。他被“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侃大山吸引住了。在枯燥的环境里,似乎还有点人气。…… 直到准备就寝哨声响起,大家才立马散去。</p><p class="ql-block"> 抖开被子躺上床,小戚伟觉得差点什么。一想,真糟糕。听吹牛耽误了拿药</p><p class="ql-block"> —— 不过,再感觉一下,发现稍有的不适已经回位。</p><p class="ql-block"> 听闲聊,让小疾痊愈。哈哈!</p><p class="ql-block"> 其实,戚伟是个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的好兵。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独立见解,表现出的智商大大高于同学历的孩子。退役后走南闯北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我南下广州。被拜访的戚伟也来了点情趣 —— 在岁月静好的温馨社区里,派他蹦蹦跳跳的孙子上场。</p><p class="ql-block"> 两位战友好一番尽情长叙,但没有保存照片。唯一的留影却是:</p><p class="ql-block"> 《七旬老人与三、四岁的娃娃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么老的和这么小的都关注手机的爱好—— 现在都这样玩,当年可是压根没有想到这么高端的人工智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连部的两个兵,雷达班的两个号手,加上站在中间的电话班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合影。此时,距离同在三连的日子已经四十年了!这是一次绝没有料想过的相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连战友2016年在福建漳州聚会。</p><p class="ql-block">参会的老兵中,属于“六O后”的有:</p><p class="ql-block">1966年兵:2位;</p><p class="ql-block">1968年兵:2位;</p><p class="ql-block">1969年兵:4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容亦权 1965年的广东兵。</p><p class="ql-block"> 那年,几乎是我从卫生队调进三连的同时,他从三连调往技术处任职。</p><p class="ql-block"> 此前,他因援越而离开四连去操纵雷达;而援越期间,在他呆过的四连,我则经历了一番锻炼。</p><p class="ql-block"> 那时代都这样,“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我们如此来来往往,写就了奉献青春的春夏和秋冬。</p><p class="ql-block"> 2017年的四连战友聚会上,留下我们的合照。</p><p class="ql-block"> 容兄是一位睿智、低调、能干的好战友。思维敏捷,说话亲和,办事干练,值得我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郑平常 1968年入伍。</p><p class="ql-block"> 当兵时间不到两年,部队即恰好移防到他的老家。而且让他的福建地方话大有用武之地。在连队,我们有过一次交手。他的动手能力强,但说话水平比不上我。</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他北上,我南下,我们在南昌相聚。一见面,我连忙打招呼,“你可不要打我哟”。他莞尔一笑。</p><p class="ql-block"> 老郑热情地邀请我去他的老家做客。看得出,他意愿非常真诚。这时,我们分别已经超过4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片记录的都是昨天的瞬间,而瞬间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反映着当年,上绿下篮的空军战士栉风沐雨、气宇轩昂,洋溢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故事流传到今天,一切都成为历史。而从中走过来的我们——拥有成就和荣誉的过来人——早已云淡风轻,享受着和谐、自在、愉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永远记得挥汗如雨的日子,永远怀念身着军装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