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口飘色

香水有毒

<p class="ql-block">飘色,是岭南地区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p> <p class="ql-block">飘色在我国不同地区又有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装)故事等各种名称。</p> <p class="ql-block">飘色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直到现在依然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广府民俗艺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饰)是精心巧妙的伪装。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飘色按照安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水色、车色、船式等,主要以车色为主。</p> <p class="ql-block">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其神奇之处在于,演员们通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飘色最大的亮点是色仔、色女,过去因为色梗制作的局限,承受力不大,因此选上的色仔色女一般年纪比较小,尤其是位于上面的飘,要求体重尚轻,对色梗的负担较小。</p> <p class="ql-block">要想成为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都关乎整个活动的成败,需要经过精挑细选、百里挑一的,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要一定的表演天份。</p> <p class="ql-block">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型分布。</p> <p class="ql-block">飘色的外形巧妙之处是人物的造型动作和组合在整个飘色活动中都有真人装扮,并尽量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不变。</p> <p class="ql-block">流传在中山崖口飘色又称出会景、枭色,它源于唐代耍菩萨的祭祀习俗,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表现样式。</p> <p class="ql-block">崖口飘色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为表现题材,而以最具特色的秋千色为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崖口飘色绚丽多彩,灵动飘逸,故事性强,动作富于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出巡时所用的头牌、罗伞和彩旗上均选用精致的粤绣,这也成为崖口飘色的另一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飘色在广东省内多个地方都有,是民间重大节日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p> <p class="ql-block">各地的飘色根据各地的特点发展壮大,各有特色,分别形成诸如:广州飘色、珠海飘色、中山飘色、台山飘色、信宜飘色、吴川飘色等。</p> <p class="ql-block">飘色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p> <p class="ql-block">通过民间飘色巡游,增强当地人民对民俗文化的信仰与传承,同时人们通过飘色巡游以祈求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的心愿,不断形成一种特定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和岁时节令庙会,增进人民的团结合作。</p> <p class="ql-block">备注:注释中主要参考当地史料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