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彭如武工作室简报(十一)——“沐浴书香,放飞心灵”

墨城烟柳

<p class="ql-block">柯萍,恩阳区第四小学教师,巴中市彭如武名师工作室成员。</p> <p class="ql-block">  <b>本书介绍</b></p><p class="ql-block"> 《教学新密码》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仲广群编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教授安淑华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霞做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涵盖“助学课堂的内涵、结构与特征”、“助学课堂的操作实务”、“助学课堂的美与理”、“助学课堂的评价旨趣”、“助学课堂实验疑难补要”、“实验教师和学生对助学课堂的评说”6个章节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本书以叙述的方式,并结合大量课例,阐释了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师起“助推”作用,通过课堂这个“助学”场所,学生以自助、互助、师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做到了乐学、会学、勤学,不仅让每一个学生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b>经典词句</b></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教学,应该把学生推至前台,把学生真正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教师用适度的“退”来换取学生的“进”,这样才能经营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积极学习、踊跃参与的主体。</p><p class="ql-block"> 助学课堂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的尝试探究为先导,以同伴间的互助学习为支撑,以教师的必要引领为辅助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助学课堂”的关键采用了学路优先的策略,让学生的主动探索在前,这样教师就能够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实现“三个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能懂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切实把教师从繁复讲解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其间,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助学单是助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份高质量的助学单,不仅能把学生引领上乐学、会学、勤学之路,而且能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p><p class="ql-block"> 会学好于学会。学生如何才能会学?关键在于自己的“琢磨”。</p><p class="ql-block"> 教师在课堂上的“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站位的转移,由过去霸占讲台,到现在转移到学生的视线之外;二是言语的控制,教师要尽量少讲话,努力做到三个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但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不讲;刻意拔高,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三是学会示弱,学会“懂装不懂”,教师的示弱,可引发学生急切地说明和辩解,可引导学生以积极、亢奋的心态参与讨论,比起教师的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领学生“爬高”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批判性,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向高阶发展。</p><p class="ql-block"> <b>读后感悟</b></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仲广群主任的《教学新密码》一书,让我对数学助学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改变了以前的“满堂灌”、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助学课堂上,老师们从助学单入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每节课都充盈着学生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变得更“开放”了。课堂上,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提倡让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营造宽松的思考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千篇一律,要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是一个让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的课堂。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积极学习、踊跃参与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合作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数学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展示,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彻底实现了角色的转化:老师“退”出了讲台,坐在了台下,变成了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学生“站”上了讲台,扮演了一个教师角色。这样做,创设了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消除了各种顾虑,进而引发了积极的辩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聚焦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三会”,每个学生都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p><p class="ql-block"> 数学助学课堂,让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习让我们快乐,坚持读书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当我们认真读完了《教学新密码》一书,深刻理解了“助学课堂”的内涵,并结合新课标要求,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实践,我坚信,孩子们都能成为善思考、爱思考、会思考的孩子,我们老师也都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好老师,成为有教育思想、有教育智慧、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民教师。</p> <p class="ql-block">李海荣,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巴中市彭如武巴山名师工作室学员。</p> <p class="ql-block">  <b>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共分课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和技艺解读篇三个部分。课堂打磨篇对张齐华老师最具代表性的几节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有详尽的课堂实录,详实的备课手记,丰富的专家点评。理念探索篇重点阐述了张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技艺解读篇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和众多教育专家对张齐华教学艺术的解读。整本书有典型的课例分析,有深层次的数学文化探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 <b>经典语句</b></p><p class="ql-block"> 1.他把教学看做生命中的一部分,课堂上,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动手折折、剪剪、拼拼,小组说说、议议,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p><p class="ql-block"> 2.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索的重要旨归。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而致力于关注其内在的美誉和谐,这才是数学课上对数学美的正确态度。</p><p class="ql-block"> 3.数学的文化性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上。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数学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思维,没有数学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p><p class="ql-block"> 4.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该怎么当,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学生成为导游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周边的景致就是激发、诱导学生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设计的“天机”与景致的自然融合。</p><p class="ql-block"> 5.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所折射出的精确、抽象、公理化的思维方式,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不断超越及自我否定的创新气度以及简洁、对称、和谐、秩序等独特美感的敏锐洞察等,确是其他所有文化门类中所鲜有的。而这正是数学所内涵的更为丰富、广远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的教学实践在彰显了数学的工具价值之后,更需着力开掘的文化宝藏。</p><p class="ql-block"> 6.课堂上他们沉思时的宁静、疑惑时的迷茫、顿悟时的愉悦、争辩时的激越、聆听时的惊讶、论证时的流畅……都是我们值得期待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b>读后感悟</b></p><p class="ql-block">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体现了张齐华老师致力于在实践层面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演绎数学的文化魅力,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张齐华老师的教学,给人以惊奇之感,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设计自然流畅、环节处理细腻、构思巧妙魅力、教学到位厚重,很是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座右铭“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才让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圆的认识》一课,在准备时“由外而内”的跨越,让我看到张老师在新一轮《圆的认识》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困难重重,但张老师坚信:路总会重新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去开辟。在思考后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张老师坦然面对静心解决,使《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呈现了一些别样的意味。看着实录,就像走进了张老师的课堂,俨然像在品一杯好茶,只有静心悟道才是至理。</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交换律》坚信了数学向着纵深处开掘的至理,读这份案例为其深度和细腻而震撼。对数学文化的追求正是本节课的显著特色,这种数学文化特质不仅外释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内蕴成一种理性的思辨。“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犹如泛起涟漪的思维波,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辩证性、得以相互印染,这种质辩的深入性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本质内涵和教学价值取向。《认识整万数》一课,让我了解到张老师是如何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的。新颖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精彩的四十分钟,来自于课外日日夜夜,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入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了解。</p><p class="ql-block"> 张齐华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节课、教学方法与理念,还有对教育、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感受到一名数学教师在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的真实历程。张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我学习如何研究我们的数学,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赵佳颖,巴中市恩阳区第四小学数学教师,巴中市彭如武巴山名师工作室学员。</p> <p class="ql-block">  <b>本书介绍</b></p><p class="ql-block"> 《欢乐数学》是本·奥尔林著,唐燕池译的一本充满“烂插画”的快乐数学启蒙书。本·奥尔林是一个不太擅长画画但擅长讲课的数学老师,是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天才数学老师.作者本·奥尔林在做数学老师的几十年里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把数学这门功课教得乏味,于是他把数学的应用联系到了各个领域,让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却有着相似之处,这种讲解既新奇又有趣,让人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就爱上了数学。</p><p class="ql-block"> <b>经典词句</b>:</p><p class="ql-block"> 学数学的最高秘籍——理解</p><p class="ql-block"> 学数学的真正核心——思维</p><p class="ql-block"> 学数学的最佳状态——快乐</p><p class="ql-block"> 凭心而论,数学家每天要做的事情并不太多。他们有的一边喝咖啡,一边眉头紧锁,一边看着正在考试的学生,还有的一边喝啤酒,一边眉头紧锁,一边看着去年写出来的证明,却怎么也看不懂了。这就是一种常常在喝东西,常常愁眉苦脸,并且以苦思冥想为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数学研究没有具体的对象,它不像化学,可以滴定物质;不像物理,可以加速粒子;也不像金融,可以在市场上搅动风云。相反,数学家所谓的行动都是思想上的行动。在计算时,我们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证明时,我们用逻辑将一个个相关的想法关联起来;在编写算法或计算机程序时,我们设计电子大脑,用来处理人类因为太忙或者脑子太慢而顾不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数学的陪伴下,我每年都会学到新的思维方式,让头盖骨里头那个高效全能的工具开启新的功能。我学会了利用规则的漏洞掌握游戏主动权,用混乱的希腊符号记录思想,把犯过的错误当成良师,从中吸取教训,以及在思绪混乱时调整自己,学会变通。</p><p class="ql-block"> 以上种种都表明,数学就是一种思维。你可能会问,如果数学只是停留在思想中,那么它真的能将真实的事物串联起来吗?宇宙飞船、智能手机和烦人的“精准投放式广告”又是怎么从数学中神奇地浮现出来的呢?耐心一点儿,这些我们都会讲到的,但不是现在。现在,我们得从数学开始的地方说起,也就是从一个游戏说起。</p><p class="ql-block"> <b>读后感悟:</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数学在我的眼中,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买菜做饭,大到火箭发射,都与我们的数学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数学是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我觉得自己挺了解它的。但看了《欢乐数学》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对数学的了解真的是太单一了,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数学的认知。它将数学融入生活之中、故事之中、游戏之中、思辨之中,既好玩又有趣。</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开篇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数学”?并且从学生和数学家的角度来为我们阐明:数学就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成体系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数学就像我们玩游戏.刚开始,我们制定好游戏规则,玩着玩着,就会有一定的模式,游戏就有点过时了,这时我们再改变规则,放开旧的约束,设置新的限制,这样的调整就会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并不是有决心、愿意努力就能够做到的,肯定会有人不同意,并举出各种事例来说明一个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于是,双方会就这个观点争论不休。而在数学的世界里,这一切都很明确,无论你怎样下决心,都不可能画出一个边长和对角线一样长的正方形;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画出一个每个角都是70度的等边三角形。</p><p class="ql-block"> 数学中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多看看,多想想,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通透。数学真的很奇妙,它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欢乐数学》虽然是讲述数学知识的一本书,但是它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让你有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是认识许久的人,突然一个偶然的契机,透过了她的外貌看到了她有趣的灵魂,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李君,巴中市恩阳区第四小学数学教师,巴中市彭如武巴山名师工作室学员。</p> <p class="ql-block">   <b>本书的介绍</b>:</p><p class="ql-block">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回顾了他在网络教研中成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详细向我们阐述了他倡导的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操作策略,更有代表性的课例描述。</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呈现的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足有30来篇,很有实用价值。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的课,如何去抓住要领,建构策略知识的结构体系,都有详实的论述和解说。同时也附上成功的教学案例,让老师们可以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是中国教育报对徐斌老师教育教学艺术的系列报道,还有一些专家、名师的教学赏析。这些,可以解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把教研、备课、教学提高到深入研究的层面,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是徐斌老师写给年轻教师的话,读来很受启发,引人深思,激人奋进。</p><p class="ql-block"> <b>作者介绍</b>:</p><p class="ql-block"> 徐斌,现任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编委。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七次连载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p><p class="ql-block"> 出版的专著有:《追寻无痕教育》《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及“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等。其教育主张是无痕教育,课堂教学风格稳健厚实。</p><p class="ql-block"> <b>精彩摘录</b>:</p><p class="ql-block"> 一、无痕教育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徐老师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美学、哲学”方面谈了无痕教育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性。小学数学科特征为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p><p class="ql-block"> 三、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一,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第二,能使学生更有序地发展思维能力。第三,能使学生更有机地提升数学思想。第四,能使学生更有利地受到情感教育。</p><p class="ql-block"> 四、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一)“不知不觉中开始”</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要确立合适的学习起点,也就是要明确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师要把学生“将要带向哪里”以及“如何走向哪里”,从而无痕地将学生引向新知的边缘,让学生油然而生对新知学习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二)“潜移默化中理解” </p><p class="ql-block">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尤其是在新知理解阶段,我们更需要充分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能够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使新知学习更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让儿童在不露痕迹中获得新知意义。</p><p class="ql-block"> (三)“循序渐进中掌握”</p><p class="ql-block"> 无痕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主要的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与“退”的艺术。通过适当“退”和必要的“进”,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四)“春风化雨中提升”</p><p class="ql-block"> 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岁无痕,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b>读后感悟</b>:</p><p class="ql-block"> 看了整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大点,每个章节他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有的教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师了,而有的教师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教师,区别在于教什么?勉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结构、数学本质、思维深处;勉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学艺术。最后徐斌老师用他的教育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对于无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都能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达到对无痕教育这种教育本源的追寻,我想,您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将是集智慧和艺术于一体的知识旅程。</p><p class="ql-block">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演绎,都说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该怎么挖?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其实,这个度就体现在“进”与“退”的智慧中,进退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善于退,要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思维的过渡性特点。敢于进,要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点点知识连成串儿;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形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无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谐。</p>

数学

学生

课堂

教学

助学

教育

教师

无痕

学习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