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月教师群的第一篇作业就是以“边界”为话题,我苦思冥想许久,决定以我周三教研,分享群诗阅读教学策略,来谈打破边界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下,古诗教学变得异常的艰难,如果还是用老教法老套路,吸引不了现在的小学生的。公立幼儿园虽然不能提早的学数学拼音这些知识,但他们瞄准了经典,让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家儿子小团子上小班的时候,老师在清明节教他们杜牧的《清明》,端午节又教他们背诵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回家就来考我:“妈妈,文天祥的五月五日五,赠我一枝艾。后面是什么?”我心想:啊,文天祥有写这首诗吗?还真不会,想想糊弄一下娃吧!一本正经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小团子大怒:“不对,不对。”然后一句一句教我,我一边汗颜八句律诗,幼儿园小朋友竟然一字不落背诵下来,一边想自己不加强学习,怕以后都会被儿子鄙视了。读中班后,学的古诗就更多了,《山行》、《画》、《山村咏怀》等等。</p> <p class="ql-block"> 早教类产品的普遍使用,也是我们不得不使用群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巧虎在25月龄开始每个月都有一首古诗韵律歌,唱、诵读、跳、点读笔、书籍配套使用,孩子在入小学前,基本能掌握将近50首古诗,首首都是小学必背古诗词的诗篇。我的儿子小团子,虽然两岁半还不会开口说话,但在坚持阅读和巧虎早教下,他三岁半能看到一池塘荷花说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如果还用老教法:“孩子们,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准确。”孩子们心想:我都能背诵了,老师居然还要我读准确。老教法——孩子们,让我们把古诗的节奏读准确吧!更多孩子走神,因为他们都已经会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原因,导致打破一首诗的边界,进行群诗阅读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从部编版教材能看到,一年级上只有一首《静夜思》,一年级下12课是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二年级上8课《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19课《夜宿山寺》《敕勒歌》,二年级下1课《咏柳》、《村居》和15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在我看来这是为三年级开始古诗三首的群诗阅读打基础,呈现了教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两首诗的学习,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比如不用老套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读诗题,你能找出什么秘密?读古诗,你能发现什么相似的地方?边读边想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p> <p class="ql-block"> 打破边界,不再拘泥于一首诗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就拓展了。比如说《小池》和《池上》,读诗题,孩子们发现都是写了池,一个池在前,一个池在后。老师顺势引导,那读诗题,最后结束时,你的嘴巴是张开还是闭上的呢?孩子们发现《小池》读题后,嘴巴是闭紧的,《池上》嘴巴是张开的。老师顺势说——嘴巴的张开和紧闭于诗歌的情感有关联吗,让我们一起读读古诗。此时孩子读诗就会更加投入,而且能发现一首诗的情感比较强烈和明显,一首诗的情感会含蓄和收敛。像探秘一样把两首诗的边界打开,孩子们的兴趣立马提高。</p> <p class="ql-block"> 当然课后习题就是一种打破边界进行对比阅读和群诗阅读的钥匙。这当然就是关注群诗阅读的文本关联度,从诗文主题思想、体裁特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出发,单篇的诗歌就变得有意思起来。</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以自己的课例,五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探古代儿童童年乐趣)和第九课的《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探责任担当),向大家展现了群诗阅读的好处。除了以教材编订的三首诗歌为主,还应当调动孩子所学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 教学的本身也许就没有边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去触碰边界,打破边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