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七十年代的一分两分人民币和一分一角的食堂餐菜票。我当年在广西桂平县团委会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月工资27.5元。吃饭在县委食堂,住在宿舍区二楼用木板隔开,但隔不到顶的小房间里。说它小,是只放得下一张床和一张办公桌,周围是其他部门的单身工作人员住。</p><p class="ql-block"> 每月国家供应30斤大米,四两花生油。每天早餐二两(白粥和馒头),中、晚餐各四两大米饭。一角钱是肉菜票,一分钱是纯青菜。每周工作六天(星期天食堂不开早餐)。开水每天免费供应各办公室几个热水瓶,个人自己打开水要一分钱一热水瓶。每月食品部门还供应每人猪肉半斤,凭票由食堂统一购买。</p><p class="ql-block"> 团县委办公室在一楼,中间六张办公桌,六个人就面对面围坐在办公桌前。县妇联也是六个人,办公室与团委办公室相邻,一墙之隔有一小门相通。小门旁放一张桌子,上放四个热水瓶供两个办公室十多个人饮用和放一部供两个部门共用的电话机,铃响后拿起话筒要先问是找团委还是找妇联!两部门在一起办公也有好处,遇到开会分发材料,资料抄写等工作忙不过来时,大家不分彼此,互相帮助。</p><p class="ql-block"> 当年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上级提出要求县直机关干部每年下乡不少于一百天。团县委六个人有五个长年驻在单位定点公社的大队里,与广大农村青年一起摸爬滚打、战天斗地。我虽然说是一个人留在机关办公室,但每年都要抽时间跑遍全县23个公社(镇)。当时交通不便,有2个公社不通客车,只能坐船。其他公社每天也只有一班车往返,买票还要事先写好出差证明到车站才能优先买到票!</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如接听电话,上传下达;接待来访,接转团籍;整理材料,收缴团费;起草文件,发送通知等等。留守机关的同志每个人也有一本劳动手册,由后勤处的一个同志负责组织劳动和登记。如到附近公社帮抢收抢种,抢筑城区江边防洪堤或到县委第二招待所(原县浔州高中,因当时教育改革,村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县市办大学后停办改为会议招待所)里的劳动基地插水稻、种甘蔗、栽红薯(食堂养有猪,年尾时杀了猪,每个干部能分到三五斤带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生活物资紧缺,吃的要粮票(我经常下乡,要自带粮票到当地公社食堂报开饭),穿的要布票,很多东西要凭证供应。黄豆、腐竹和面粉(面条)之类还要过年过节才有点分配。单位发给我们每人一本购物本,凭购物本去百货商店买每月供应的半斤白糖和一条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手表、衣车之类的贵重物更是大单位一年才有分配一两个指标!</p><p class="ql-block"> 当时团员的团费每个月交2一5分钱,公社团委收到团费(一般一年才百十多元)后上交到团县委,团县委每季度按一定比例上交到团地委(我接手的1977年5月4号,团县委存款只有145.4元)。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我们把每一个来往的信封小心翻过来,粘贴好后再重新使用。</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我调离团委到教育线工作,但在团委的这一段工作经历自己把它作为一份精神财富永远保留了下来,使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永葆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有全国通用粮票和各省、市的地方粮票。这是广西区内的一两二两粮票。(还有壹斤伍斤和拾斤几种)。</p> <p class="ql-block"> 团县委旧址。半世纪过去了,旧办公室还在,只是粉刷了外墙,由新单位入驻办公。</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到团县委报到的工作日记。</p> <p class="ql-block"> 当年写翻新使用旧信封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 当年部分公社上交团费和团县委团费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