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诸多古镇,乌镇是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一个。<br> 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br> 现在的乌镇,分为东栅、西栅以及南栅。东栅、西栅是将原居民迁出后,在原址上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南栅则是老房子,仍有原居民居住,自行经营一些与旅游相关的生意。<br> 东栅、西栅内的都是新的建筑物,在真正意义上已经不能说是古镇,只能说这个地方古而有之。而南栅,交通不便,很少有官方的宣传,若非有三轮车夫带路,游人难以找到这个地方。<br> 先来看看南栅。<br> 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将乌镇划分成东、西及南等三部分。南栅的房屋大多是江南“前街后河”的特色,临水而建的砖木结构房子已经很陈旧,但依稀可见古镇当年的风貌。带我们去的车夫说,当年有水上集市,河上小艇穿梭,人们从临河一边的阳台,便可以买到东西。<br> 行人进入南栅,须通过一条老旧的铁桥,以跨过运河。行人不多,但仍有小贩在摆买东西。 走进南栅的老房子,可见精致的红木窗棂、门扉、阁楼。稍大一点的房子,进门都有砖雕的照壁,有护墙以及有装饰的屋顶马头墙。<br> “陶复昌”三白酒是乌镇的老牌子酒坊,现在还有人不远千里来购买这个酒。三白酒是乌镇特产,《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 南栅内有一条小石桥,桥上的石狮子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现在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 南栅一切都已经老旧,人们只能从那些已经被风雨所侵蚀的雕梁画栋里,想象当时江南的繁华,追寻那一些精致生活的痕迹。<br>“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光荏苒,留给现在的,只有无尽的唏嘘。<br> 跟随三轮车夫的指引,在斜阳暖暖中,走进了西栅。<br>西栅的门票着实不便宜,但游人明显比南栅多了数倍。<br> 依然是傍着大运河而建的房子,但都是高墙大户。同样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可是因为放大了许多,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br> 幸而,夕阳见惯了兴衰,依然用不变的光线打在房舍之上,斜晖脉脉。朦胧的光影,藏起了细部的粗糙,栉次鳞比的街巷,涟漪微泛的河水,还有渐次亮起的昏黄灯光,影影绰绰间,令人有穿越到南宋的感觉。<br> 在这里不得不夸赞一下西栅的灯光设计,它没有像其它古镇那样挂满红灯笼,而是多数用黄色低亮度的灯,营造了一种古朴的氛围。<br> 于是,当徜徉在低低落落的石板路小巷子里,走过星星点点河水上的小桥,听着音乐贴着河水袅袅飘来时,感觉是宁静而放松的,不知不觉间就拥有了繁华在握的感觉。穿梭的游人、河岸餐厅里把酒言欢的食客,河道里无声摇过的乌篷船……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优雅、那样的平和。或者,当年“市列朱玑、户盈罗绮,竟豪奢”的繁华兴盛,就是眼前这样子的吧!<br> 在西栅,能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到我们曾经中庸、内敛却富足社会面貌。<br> 乌镇,就这样用两个面孔,告诉我们“古”的意义:可以对着断井颓垣抚今追昔,看看祖先们精致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可以走进仿古的街巷,感受先人们丰满的精神境界。<br> 它的一面像一个来自大山的姑娘,质朴、美丽,却带着原生态的深邃;另一面像一位知书识礼的大户千金,漂亮、中规中矩,带着一点做作的优雅。<br> 无论是古而有之,还是古曾有之,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或者会一去不复返,也或许会明日重来。<br> 在江南的诸多古镇里,我还是比较喜欢乌镇的,喜欢它南栅那一面的厚重,也喜欢东栅、西栅那样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