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海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季歌》中唱道:喜爱冬天的人儿是胸怀宽广的人,像融化冰雪的大地一样,是我的母亲……。我在唱这首歌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把喜爱春天、喜爱夏天、喜爱秋天的人全都唱为我的母亲。母亲就像歌里唱的一样,是一位心地善良、意志坚强、感情深重、胸怀宽广的人。</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的善良、宽容、好脾气使我以为全天下的母亲就是这样。母亲对倔脾气的父亲一贯的好,不由得,几十年来父亲就成了全家的重心。举个例子:父亲在世时,家人及一众亲戚驾车去九寨沟旅行。山路蜿蜒,母亲晕车的厉害,中途休息时大姐为母亲泡了盒面。当母亲刚从大姐手中接过冒着热气的泡面,冷不丁却被一旁的小妹从手中夺了去,硬塞到了另一旁父亲的手中。瞬时,母亲愣了!父亲也愣了!大伙儿都愣了!当时我不在场,我想,我妹一定也愣了!!等大家反应过来,我姐气愤地说了句:爸说过了他先不吃!!在此,我并无诋毁我妹的意思,只是例证而已。而母亲也并没因此而发火。母亲就是这样,只要为父亲好她怎都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家中,凡事我们都先尽着父亲,一来出于孝顺;二来是怕父亲发火导致母亲受委屈。父亲是家中最高统帅,说东不能往西,但是,在我们姊妹四人的心中,母亲才是第一位的。或许,在我妹心中父亲是第一位的。这样也好,于我多少也是一些安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有两件事,当我第一次听到几乎要颠覆了我对母亲的认知。母亲讲:高中毕业那年她被海原中学保送上了固原师范学校。在她的老师当中有一位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因为个头小,常常跳起来擦黑板,也常常被讲台下面的同学偷笑。母亲就在想,她的个头也小,以后擦黑板时同样会遭到学生的耻笑。于是,在第一个学年结束,母亲便趁着去银川送外甥女的机会,决定重新报考其它院校。那时候,满大街张贴的招生布告中有师范学校、邮电学校、石油学校和卫生学校。能治病救人!母亲便报考了卫生学校并被录取。出生于一九三九年的母亲,十七八岁时能在愚昧保守的五十年代末,笃定的为自己重新选择职业,如此壮举实在令我佩服。我还在想,依母亲的人品和爱心,做了老师一定也会挽救一批批厌学的学生因而桃李满天下。</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另一件:七十年代,母亲还是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我有一位个体户的舅舅开车在同心地段出了交通事故。亲戚们赶到后束手无策、六神无主,母亲得到消息后暂搁悲伤,斗胆去卫生局要了一辆救护车,带着救护车将舅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平日里,温和谦让的母亲一度让我以为母亲少有主见甚至有些软弱,谁知母亲还有如此冷静果敢的一面,真让我刮目相看。母亲在我心中简直就是个女英雄!</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母亲背负着地主成分,从一名普通护士一步步做到医院的总护士长,一生获得了许多诸如国家、地区级别的荣誉。这一切都与母亲全心全意的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善良贤达的品质,宽容温和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记得八十年代我读初中时,政府街道路两边的墙上张贴着“向曹慧英同志学习”的红色标语。有同学就在班里问,曹慧英是谁?我按捺住心里的自豪没有站出来承认“那是我妈!”。其实,我也不十分清楚母亲的先进事迹,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我只知道母亲扎针又准又轻,就如蜻蜓点水;母亲处理过的伤口好的快、疤痕小。许多小护士遇到难找的血管和爱哭的小孩往往就慌了手脚,急忙说:快去喊曹老师。母亲为了教护士们扎准针,甚至会让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关于母亲的先进事迹,我只是从报纸上看到过一些,如:母亲如何刻苦钻研护理知识;如何科学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报道。左邻右舍如果有个头疼脑热都习惯把母亲当做医生,母亲总是义不容辞竭尽所能。邻里们都喜欢母亲,夸赞母亲的热心、善良。当别人提起母亲的先进事迹时,母亲总是很淡定的说那都是她的本职工作,也是她应该做的。倒是母亲常常接济穷苦的患者,由此,常被父亲责怪说母亲是个“救世主!”。</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刊登在报纸上的工作照</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事实证明,母亲是一位十分能干的人。在我眼里,母亲就像个车轱辘,不停转动永不停歇。母亲做事麻利、走路极快,每天早出晚归赶着上班、赶着回家,总像有做不完的事要赶着去做。母亲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但在百忙之中还能将家中大小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床铺永远干净整洁,家具总是一尘不染。在家里,母亲似乎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张,可生活中却无时不在母亲的影子。</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小时候记忆最多的就是跟着母亲去粮店打粮。母亲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桶胡麻油,车梁上吊着半袋大米,后座上架着满满一袋面粉,我们就跟在母亲屁股后面一路走回来。父亲似乎很少去打粮,邻居们调侃父亲是秀才,每次打粮怕面粉胡脏了衣服,总是拎半袋子回家。我想,母亲图效率, 才一次将一个月的粮食都打回来吧。</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和无限的精力。母亲是那个年代的铁娘子!</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亲经常给我们订阅各种杂志。上中学时,我往学校带了一本,放在桌仓里,课间时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老师平时对我挺好的,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没有批评我而是给父亲打了电话,却被父亲理直气壮的“训”了一通,“说杂志就是订阅了让人看的,她又没看黄色书籍并且也没在上课时看,何错之有?!”这件事很让老师下不来台,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我下不来台,老师说:“某些学生家长看不起穷教书匠,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大有誓不罢休的架势!搞的我在同学面前好不尴尬,一跨进教室门就开始头大。还是母亲出面给老师道了歉。母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消防员,父亲放的火还得母亲去救!这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工作后好多年,班主任老师有事来找我,我虽一直记得那件事,但还是很仗义的就差拍胸脯的帮老师办了。我觉得我不能以怨报德,要做一个像母亲一样有胸怀的人。</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总爱说母亲大而化之。“大而化之”在那个认真的年代是贬义词。当时我不理解,想着如果认真到鸡飞狗跳还不如大而化之。现在想起来,母亲怎能是不认真呢?!如果母亲是个不认真的人,能担当医院的总护士长?能获全国卫生系统劳模的殊荣?那是因为母亲太忙碌,根本顾不上为鸡毛蒜皮、邻居纠纷、家长里短的琐事较真。母亲能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的风平浪静,并没有让那些琐事积累成生活中的矛盾,这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处事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从不抱怨也从不对一件事喋喋不休,更不会过度干涉我们的选择,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记得我刚工作不久,母亲在做饭,我往灶膛里填煤,母亲似乎很不经意的说:“听人说某人要和你找对象,还说咱家里要是不同意,你就会远走高飞”。我不明白是母亲不相信别人说的话,还是不相信我会那么做。母亲云淡风轻的说着,并没有责问我,即便那人就是个“白马”我也不会和他远走高飞了,何况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经常有人来家里找母亲调解家庭矛盾,我记忆深刻的是有次我放学,眼看着有小两口子一路打架,一直打到了我家。原来是母亲医院的同事。小两口闹离婚,打的不可开交,不知不觉就打到了我家。母亲顾不得做饭,苦口婆心的劝解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小两口手牵手离开了我家。一向都讲原则的父亲笑着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说你妈很会和稀泥抹光墙吧,典型的和事佬!</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听母亲说:小两口有了孩子就很少再吵吵闹闹了。母亲对待同事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大家都愿意信任母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有副好脾气,母亲的好脾气和父亲的倔脾气一样,远近闻名。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不发火,不知母亲发起火该是个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次,母亲正在扫地,我不知为何事惹恼了母亲,母亲顺手举起了苕帚,我竟一时不知所措,母亲也呆在了那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渴望》中的刘慧芳几乎是一代贤妻良母的代表,很多人都喜欢。可我一点都不喜欢,父亲也不喜欢。因为和父亲朝夕相处的人就像刘慧芳,父亲不喜欢,是他习以为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喜欢,是见不得她的委曲求全。反正,母亲的境界我是不能理解。我最希望就是母亲能在父亲面前反抗一把,把父亲说懵,好让我也大快人心一下,可是从来没有。记得有次母亲一天没回来,到了傍晚,父亲招集我们姐仨去找母亲。我气氛的说那是你老婆你怎么不去找?父亲顿时哑口无言,看着不知所措的父亲,我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那是我第一次胆敢反抗父亲。多年以后,我才回过味来。那次,母亲一定是生了很大的气。父亲让我们去找母亲,那是他知道自己错了,是倔强的父亲给自己找台阶。其实,父亲这辈子最离不开的就是母亲,母亲知道父亲心好、耿直,所以母亲一直包容着父亲的倔脾气。</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每次父亲对母亲发火,我总想跳出来替母亲打抱不平。直到后来,我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两个凡是”(父亲总喜欢提报纸上的两个凡是),凡是父亲说话,从不打断和反驳;凡是父亲发火,都要顺着父亲。否则,最后“遭殃”的一定是母亲,父亲一定会把他的发火的理由从头至尾的给母亲再抖落清楚,母亲永远是父亲最忠实的听众和出气筒。父亲的命真好!</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我记忆中,母亲从来不生病。唯一的一次是几年前母亲在家晕倒了,我们连夜将母亲送去医院,本想着第二天带母亲做个全面检查,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母亲说她已经不晕了,不顾我们的劝阻,坚决的出了院。十几年前,母亲头上长了个很大的疖子,母亲没有告诉我们,也不去医院,是父亲刮掉母亲的头发,用手术刀刮骨治疗了。母亲就是这样,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麻烦子女。</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多少年来,总是母亲隔三差五的给我打电话来,问我好着吗?女婿、孙女好着吗?婆婆家都好着吗?还叮嘱我常回婆婆家看看。若是子女们吵了架,母亲从来不说女婿、儿媳一句不是,总是责备自己的儿女,搞的我们不像是她亲生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每次给母亲拿去东西,母亲总是推辞不要,让我们给公婆家拿去。每次母亲的一再推辞,让我都忍不住想要发火。记忆中,母亲是个很大方的人,舍得付出爱,舍得付出钱,舍得付出力气,对我们、对亲戚,甚至是对左邻右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要是做了好吃的叫我们去吃饭,打电话时总会说“去没去婆婆家?明天要是没啥事就回家吃饭。”母亲通常会选择在周末的第二天做好吃的,第一天铁定是该去婆婆家。</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从不用华丽的词藻说教,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时常叮嘱我们,好好上班不要迟到早退,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母亲的言行合一、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教导着我们做人做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每次去母亲家,即便是不提前打招呼,也一定有备好各种吃的。比如包子、饺子、半成品的肉菜稍作加工。父亲不吃买的蒸馍,母亲就亲自做,家里馒头、花卷、饼子从来没断过。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母亲做的饭菜样样都好吃,母亲做的饭最有妈的味道了。母亲做的红烧鲤鱼就连鱼骨都入了味;母亲做的卤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女儿经常说,你要跟着姥姥学艺呢,否则姥姥的卤肉手艺就失传了!在母亲年轻时,只要是去母亲家,我就像个浪亲戚的,饭来张口从来不干活,做事麻利的母亲不给我干活的机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早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也没体会到穷的境况。家里基本不吃杂粮,偶尔吃玉米面或者芽面时,母亲都会想方设法的加一些稠油、苦豆之类的佐料。记得每次植树,母亲都会给我们煮好鸡蛋,并且在馒头了夹上榨菜和豆腐乳。小时候,每当暑假,我们姐仨经常在下午下班时在家属院门口,翘首企盼下班的母亲。母亲工作的医院离我家不远,步行只需十分钟。出了医院,下了坡,拐过弯,母亲矫捷的身影便进入到我们姐仨的视线中。母亲知道我们姐仨会在门口等她,路过孟家烧鸡摊的时候,时常给我们买一些烧鸡爪,或者是桃子、饼干之类好吃的。母亲很会过日子,小时候,只要我们说想吃什么母亲都会尽量满足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没钱买。我们也不会提过分的要求。</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年轻时常去全国各地开会,每次开会回来,都会给我们惊喜。记得我上初一那年,母亲从苏州给我买了过年的衣服。一件水红色立领滑雪衫、浅蓝色涤纶裤子、一双系带黑皮鞋和黑红相间的毛脖套。在那个年代,穿上简直洋气十足!</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童年和少年衣食无忧,能够在快乐无忧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因生活的穷困而造成心理上的困扰,是一件幸事,这应该感恩我的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多么富有,而是心里有个可以依靠的父母。母亲有一辆红色弯梁自行车,每次放学回到家里,看见院子里停放着那辆车子,心里顿时就是敞亮愉悦的。我们最不喜欢母亲上夜班,总希望我们在家的时候母亲也在家,只要母亲在我们的心里便是安稳的。母亲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永远在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去世后,有一次我开车去母亲家,半路上才知道母亲回了海原老家,心一下子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顿觉没了方向。父亲在世时母亲很少出门,父亲不吃外面的饭,母亲担心她不在父亲吃不好,更不愿麻烦我们去照顾父亲。母亲一辈子都是为别人着想。</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是我见过的唯一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早在十多年前,母亲就已经为她和父亲亲手缝制了老衣并洗好了照片,放在衣柜的最显眼处。母亲常叮嘱我们,万一她和父亲有个什么,千万不要抢救,随其自然。对于死亡谁都会避谶,可母亲好像无所谓。在母亲第一次说起时,我感到十分的悲伤和恐惧,后来母亲说多了我们也就习以为常了。看着母亲为她和父亲提前洗好的遗像,我姐开玩笑说,“你看这老相,等到用的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英年早逝的。”</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有时候,我们谈论起别人家久病卧床的老人遭到儿女嫌弃,我们会说,活那么久自己受罪不说把儿女都愁死了!好像真的在为人家操心。我们有口无心,母亲也从不介意。母亲应该明白我们针对的真的只是别人家的父母。</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去世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母亲都深陷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一向热爱生活的母亲甚至表现出了厌世。看着悲痛的母亲,我几乎产生了种错觉,认为生活一旦失去了希望,活着确实是一种受罪!原以为这么多年来父亲的倔脾气让母亲深受“压迫”,看来真是我们想错了!母亲和父亲深厚的感情是我们不能完全了解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走后,我们将重心转移到了母亲身上。母亲毕竟不一般,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没有像绝大多数的母亲那样变成需要人照顾的老小孩,几个月时间母亲就从悲痛中走出,断然拒绝了子女的陪伴和照顾。我们姊妹四人“软硬兼施”,轮番上阵,嘴皮都快说破了,最终还是没能扭过母亲。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母亲也是十分倔强的,只不过母亲一直在顾全大局,做了一辈子的牺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说:我现在过的挺好的,每天三顿饭就是我的工作。母亲不但每天按时做着三顿饭,还把房间收拾的整洁温馨。我每次回去,都有不同程度的惊奇,瘦弱的母亲竟然不停的在调整着家中的布局。我无法想象,那么重的家具,母亲一个人是如何搬动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说:你们都有各自的家,年龄也都不小了,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上,放在孩子身上,我早已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就是現在走了也了无遗憾,不要為我操心了,你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我現在能动,不需要你们的照顾,如果万一有个什么,也千万不要將我送到医院,这么个年纪了,不需要救治。母亲就是这样,坚强的像个铁人。</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这是当今领袖也是一位儿子对母亲的真情流露。也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儿女所要谨记的。</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的爱润物无声。母亲是一种岁月;母亲是一本教科书;母亲是激荡在我生命中的黄钟大吕。母亲的好无以言表。我也就没敢想着写母亲,可母亲实在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母亲,这世上再没有比母亲更好的母亲了。从来没有送过母亲什么生日礼物,又到母亲节,值此之际,谨以拙文呈奉我亲爱的母亲,祝福她老人家晚年康泰!顺遂!</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