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记忆》

文•白玛拥措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法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随着5月12日的来临,那些倒塌的楼房、断裂的桥梁、悲痛而又坚强的人们、舍生忘死的救援……汶川大地震留给我的清晰图像和难忘的瞬间,再一次冲击着我的记忆,震撼着我的灵魂。地震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伤痛和感动,还有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穿梭在飞沙走石中的康巴汉子</p><p class="ql-block"> 自5月12日以来,地震的画面就一直不断的在脑海里重复。那一片片满目苍夷的城市废墟,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悸哭,一双双求生的眼眸,无数次的激发着我到灾区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炉霍县派出的一支医疗小分队赶赴汶川灾区。于是,我主动要求跟随央视记者到灾区对他们进行采访。尽管我对此行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一路的艰辛仍远远超出我的想像。</p><p class="ql-block"> 由于预报有雨,原定于19日到灾区的计划提前到18日,为了抢赶时间,我们选择了从炉霍到汶川最近的路线:宗塔草原—马尔康—米亚罗—理县—汶川。下午2点30分我们开始出发。车速很快,但大家都知道越接近黑暗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就越多,所以都强忍着种种不适,任车颠簸前行。</p><p class="ql-block"> 然而,毕竟乡间的小路比不上公路,当我们走出宗塔境内几公里的路段时,一个尖利的石块轧破了车轮,好在司机刘勇动作很麻利,十几分钟后我们又开始行进在赶往汶川的路上。到达阿坝州府马尔康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由于马尔康到汶川的路已经实行交通管制,我们必须要去办理相关的手续。</p><p class="ql-block"> 在州政府办公室,一位刚从映秀回到马尔康的师傅听说我们要连夜赶往绵篪镇时,焦急的对我说:小妹妹,这几天余震很多,山上随时都有飞石,道路也随时都在跨塌,我在映秀看到了太多的惨相,真的,我现在只觉得人健在就是一种幸运,我劝你们还是明天早上走。我向他表示了谢意,但我知道我们还是会选择前行。</p><p class="ql-block"> 到达米亚罗时,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的余震,一位警察再三叮嘱我们,从理县到汶川的路段非常危险,山上飞石很多,一定注意安全。虽然感觉到了路途的艰难,但大家的关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黑,我们看不清道路两旁高山和峡谷的险峻,这倒减少了不少大家紧张的情绪。但在车灯能照到的地方,还是能看见刚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裸露在外的树根和被扭曲变形了的防护栏杆。而在一处飞石不断的路段,在扭曲的防护栏杆下,我们看到了几个穿着黄色衣服的人在紧张的忙碌着,起初我们以为是出了什么事故,一问才知道,这些人正在抢修线路。听着山石不断砸在车顶上的声响,不由得为他们捏了一把汗。</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的车行进到离理县5公里的一个路段时,山体滑坡彻彻底底地把路封了个严严实实,我们只好调头在转弯处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段等待天亮后施工人员来疏通路面。然后,不断有车停留下来。随着车辆越来越多,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突然,在人群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炉霍老乡,在那样的背景和环境中,遇见老乡,那不仅仅是一种他乡遇故人的兴奋而是一种患难与共的激动。</p><p class="ql-block"> 由于都认识,我们自然而然的聊了起来,原来这群人就是刚才在路上飞沙走石中抢修线路的工人,他们都是甘孜州移动公司的员工。有人介绍,他们在地震发生那天就赶来了,本来是3天前就该换班,可不知什么原因,换班的人一直没来。在这群汉子的脸上,我丝毫没看出一点不快,他们拿出御寒的酒和着饼干淡定的聊着天。对时时传来的震耳欲聋的山体垮塌声也没有丝毫的紧张,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已经习惯了”。对着我们的镜头他们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对生与死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感慨,在他们看来,做好抢修工作,保证线路畅通只是他们的职责。吃点饼干,嚼点方便面,在车里打个盹,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又穿梭在飞沙走石中。</p><p class="ql-block"> 在那样的特殊背景下,他们用非常特殊的方式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境界诠释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感到分外的踏实。我不知道因为他们的付出,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也不知道他们的付出挽回了多少的损失,在那样一个非常的时期,在无数个救援队伍里,或许并没有人记得他们。但是,我却无法忘记他们,这群穿梭在飞沙走石里的康巴汉子留给了我太多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羌族女孩张小凤(逢)</p><p class="ql-block"> 在医疗队的帐篷前第一眼看到张小凤便被她清秀的面容所吸引。当得知她的父母在地震中已经离去时,看着这位灵秀的小女孩,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一路上的艰辛和所见到的情景让我感受到太多悲壮的感慨,眼前这位小女孩是进入灾区后第一次让我的心真正感到疼痛的人。或许是我已为人之母的缘故,小凤和我非常的投缘,摆谈了几句她就喜欢上我,在走访中,她一直都跟着我。听医疗队的人介绍,小凤在汶川县绵篪镇读小学二年级。地震那天,由于值班老师看错了时间,提前30分钟让正在午睡的学生进了教室,使小凤和她的同学幸免遇难。医疗队的人说小凤很懂事,一直很坚强,从地震到现在,包括得知父母已经不再人世的消息,她从未流过一滴眼泪。但作为一个母亲,我隐隐为她的这种坚强感到一种心疼与不安。</p><p class="ql-block"> 小凤是个惹人怜爱的小女孩。当时,空军总医院的医疗救护队刚到绵篪镇,有一位空军首长要收养她,却被小凤拒绝了。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小凤很认真的对我说“我的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了,但我还有爷爷,有弟弟,我不可能把他们丢在这里自己走,再说,我还是觉得我们这个地方好。”当我对她说,你到了大城市,也许对你以后生活和学习都有帮助时,小凤说:“我妈妈经常给我说不要到人多车子多的地方去,虽然我妈妈不在了,但我还是要听她的话。”说这句话的时候,小凤的眼光一直看着远方,那眼神有一丝空茫和无助。看着她有些凌乱的短发,我再也忍不住,抱着她流泪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是全国哀悼日,14时28分,所有人肃穆而立,汽笛声、悸哭声伴随着余震带来的山石垮塌声在绵篪镇的上空悲凄的回荡。我看见小凤在人群里低着头默默地站立着。而在3分钟后,她却跑来问我,“孃孃,他们刚才在干啥子呢?”,我突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是啊,再怎么坚强,懂事,她毕竟才8岁,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能知道多少?承受多少呢?。于是我对她说:“小凤,你才8岁,你心里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担,有什么心事你一定要说出来,想哭就哭,不要憋在心里,这样对你不好,你要学会真正的坚强”。小凤看看我,扑在我怀里哭了。当我告诉她我的妈妈也是被大地震夺去生命,那时候我还不满一岁,现在不也一样挺过来了时,小凤抬起头深深地看着我,若有所思的眼神再一次望向远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收养和领养对于小凤来说都是一种苍白的承诺,但我真的想为她做点什么。于是,我希望她给我留下联系地址。</p><p class="ql-block"> 当她在我的电话薄上一笔一画的写上“张小逢”三个字时,我感到非常的惊奇。因为是女孩儿,从认识她开始,我一直以为她名字里的“凤”应该就是“凤凰”的“凤”却怎么是“逢”呢?看到我的疑问,小凤解释说:“凤”是我妈妈取的,“逢”是我爸爸取的,以前我基本上用的是“凤”字,现在爸爸妈妈都不在了,我要有时候用爸爸取的“逢”字,有时候要用妈妈取的“凤”字。我再一次难过到不能自已。我深深的明白,虽然年幼的她表达不出她这么做是为了纪念她的父母,可她幼小的心里,却天性使然的意识到,这是一种记住和怀念自己爸爸妈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搂住这位灵秀的羌族小女孩我再一次泪流满面。我不知道小凤的父母给她取两个不一样的名字的真正寓意,但我在文章的标题上还是写下了“张小凤(逢)”,因为我无法抗拒一个8岁小女孩对父母这种特殊的追忆方式。</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命历程中,总有许多的选择,而走进汶川灾区是我今生最无悔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将我的所见所闻一一变成文字,这一路走来触动我灵魂的事太多太多,无论是医疗队舍生忘死的救护事迹,还是灾区群众的坚强、沿途高举着矿泉水和“您们辛苦了,灾区人民感谢您们”木牌的灾区小孩,以及在成都看到我冲洗的都是灾区照片时执意不肯收费的一家相馆老板,这一切的一切时时让我泪溢满眶。在这样的心灵路程中,我对生命、对人生包括对国家对民族的定义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字面上,而是真正的从内心深处体会和感受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