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馝(1683-1765),汉军正黄旗人,字静山,奉天(今辽宁)人,监生,善骑射。他曾被授予陕西两当知县,因丁忧没去成。康熙三十九年补直隶固安知县。<br><br>在固安县,杨馝革除陈规陋习,减轻百姓负担,其德其行深得百姓的赞扬。<br><br>斗酷吏爱百姓<br><br>拦皇帝留贤官<br><br>杨馝到固安时,距于成龙治理永定河过去两年。徐珂的《清稗类钞·吏治类》记载:光禄寺少卿杨馝康熙年间曾在固安当知县,参与修整永定河事务。永定河道黄某因为赋役钱分摊不均,造成民间混乱,结果修河拖到冬天。民工早晨蹚水干活时两腿冻得发抖,杨馝非常同情,就让他们日出后再干。黄某来巡视工地,嫌民工到得晚,上去就用鞭子打人。杨馝据理力争,却怎么也拦不住。杨馝火了,抢上前拉他下马到冰水边说:“你要能下去,民工就能下去。太阳这么高了,你穿厚皮袍子还冻得发抖,却要责罚这些光着小腿披星戴月来上工的人吗?”黄某大怒,叫嚷着要写奏章弹劾杨馝。巡抚李文贞路过柳家口工地听说此事,召见杨馝:“你年纪轻轻就能这样做,堪比古贤臣任延啊。”随后摆了酒席犒劳他,李文贞脱下自己的裘皮大衣替杨馝穿上。<br><br>因为表现出色,民间开始传说杨馝要高升到宛平去。康熙皇帝巡视京南,他给了固安百姓一个与他互动的机会。交谈中,父老乡亲乞求皇帝让杨馝留任固安。皇帝笑笑说:“还给你们固安派个好官,怎么样?”一个女子回答说:“怎么不把你说的这个好官给宛平呢?”皇帝听后大笑,知道她说的是真心话。就下旨命杨馝拿知州俸禄还做固安知县。康雍乾嘉时的江苏常州名士彭绍升将此事写进《测海集》并赋诗一首:<br><br>好官若珍珠,得者惧或夺。<br><br>谁能仅如伤,太息此无褐。<br><br>春榆映檐低,秋水冲渠活。<br><br>迢迢闇昧区,天日一朝豁。<br><br>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也有相关情节。<br><br>康熙四十一年,杨馝作了霸州知州,霸州挨着固安,算给百姓个心理缓冲。这之后,无论山东东昌同知、云南丽江知府,还是四川巡抚,杨馝的身影已留在固安百姓的心里。<br><br>云南丽江任职<br><br>“玉柱擎天”勒石<br><br>雍正时,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打破了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举措。杨馝是云南丽江改土归流后的首任官员。<br><br>雍正二年(1724年)春,杨馝任丽江知府。据《丽江府志略》(乾隆本)记载:“(馝)抵郡(丽江)视事……首查民病,免除每年苛派万余金;次出良民之在庄院为奴者五百余户,均平赋役,招来劝垦……授以种稻之方,鼓其向学之志。定制度,严吏役,清盐政,兴水利,编保甲,画经界,禁游情,励风俗……一载之间,凋敝渐起。”他还创立雪山书院,让贫民子弟有机会学习汉文化。<br><br>雍正三年(1725年)杨馝清理出石鼓、生罗等地14处官庄土司田地79000亩,年可纳米1385石。他修筑丽江城墙,改革纳西族丧葬习俗:束河社长和宗顺母死,首先改用土葬,后人逐渐开始废除火葬。他还写下《禁丽民火葬歌》,“教以祭葬”。百姓感念杨馝德政,为其建生祠纪念,号称“第一太守祠”。杨馝在玉龙雪山悬岩上书就的“玉柱擎天”四个大字至今犹存,成为他留给丽江的永久纪念,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br><br>朱批谕旨君臣畅谈<br><br>树碑颜柳享誉儒林<br><br>杨馝雍正四年(1726年)起陆续调任湖南粮道、陕西按察使、湖北巡抚,位置越来越高,他有更多机会与皇帝面见。比如《朱批谕旨》之《杨馝》卷中,雍正帝在杨馝的一个奏折上批示道:“抚任统率全省文武,更非藩臬可比。将‘巧宦’二字尽情摆脱,秉公竭力奖善惩恶,务以实心整饬地方。夫居官行政,不外察吏除暴为先,致身报国为本。倘少(稍)涉权谲,即亏忠诚。忠诚有缺,则不能下协舆情,上感天和也。如汝辈老吏,以经历谙练处而论,较诸新进后生何啻霄壤。然不能置利害于度外,审公私于几微;舞智预为谢过之谋,弄巧先觅立脚之地。举凡此等作为,皆属便己之小利,有碍举公之大道。究至大道徒乖,小利并失。向之所谓自便者,适所以自害而已。类斯颠倒愚昧之见,亟需看透,将谬妄颓风竭力挽回,上益国家,下济生民,垂名竹帛,造福子孙,不亦美欤?!勉之!”雍正皇帝在深夜灯下书就的这一大段话,颇多警策之语,如与杨馝话家常,言谈话语间寄予了深切希望。<br><br>此后不久,杨馝担任山西布政使兼管河东盐务。雍正十二年(1734),杨馝再次赢得读书人的青睐。那天,他在游廊上散步,看到一截碑在地上露着,其余深陷土中。出于文化敏感,他折身回屋翻书考证:现在的布政使衙门竟曾是唐代宰相府,后来建立行省时将郭氏家庙合并进来,所以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郭氏家庙碑》出现在这里。有心人为保护石碑才用土埋碑。他找来工人,准备选址将碑树立起来。郭子仪家世加上颜真卿书法,文化价值极高。谁料想,树碑的人一阵惊呼,坑中又挖出一截断碑。这偶然发现让杨馝惊喜万分。他将断碑冲洗干净: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魏公家庙碑》。此碑由唐名臣魏征五世孙魏謩于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一月重修家庙时所立,崔玙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虽然刻字大半剥落,但那些字迹“完好者,风骨遒劲,更在《玄秘》之上!”所谓“玄秘”说的正是读书人都知道的书法名碑《玄秘塔》。<br><br>杨馝想起柳公权用“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来劝谏唐穆宗李恒的公案。他通过碑上书法的凛然风采想到柳公权“一腔谆挚忠爱之心”。他爱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更爱颜柳的人格。他认为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两美必合,斯亦奇矣!”他将颜碑树立在仪门旁,将柳碑镶嵌于壁龛之中,这样“便于摹搨以公天下人之珍宝”“垂诸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