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蟹仙李笠翁,只读课本的人大多不知道;要是说到他写的《肉蒲团》,反倒是不读书的人似乎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这位奇人李渔(字笠翁),他可不是个庸俗小说写手。放在今日,他首先可以称为“园林设计师”。笠翁兴修的众多园林现已无存,只能想象一下昔日的风流。其中位于南京的芥子园最有名,原因是一本《芥子园画谱》。这本近代中国画教科书曾经影响了齐白石等一众人等。笠翁是此书的“赞助商”,他的女婿是画谱的编者之一。难怪书要用他的宅子命名。就像现在名校里的逸夫楼。</p><p class="ql-block">笠翁更大的名头是“戏曲家”。他有“传奇十种”传世,如《凤求凰》,《玉搔头》等。这些即使在当年名头就不得了。</p><p class="ql-block">他也许还可以称为一位“行为艺术家”,并获得“蟹仙”的雅名。每年夏末,他就开始存钱于罐中,号称积攒“买命钱”。直等到秋蟹一上市,他的餐桌上就每天遍是黄金甲啦。不只是在家吃,还要去别人家吃;大家都知道他嗜蟹如命,朋友得了肥蟹忘不了他。到了蟹季将末,他就急着让家人做糟蟹醉蟹,好让能吃螃蟹的好日子多留几天。一边吃蟹,李翁一边感慨:“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好东西大家一起享用,包括家里佣人,此翁吃相很好。李翁吃蟹,不要人服侍,一定要自己动手。他说:“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他的行为艺术是因馋而生,所以也可以叫他“美食家”。</p><p class="ql-block">上面痴迷蟹之美味的描写,都记在笠翁的《闲情偶寄》。他那本《肉蒲团》算作淫书自然没有错。但笠翁传世的著作可读的不少。《闲情偶寄》就是一例。此书好在无拘无束,想到了就写出来,的确是文如其人;不像有些正人君子,写个字也不忘了给自己立牌坊。随便翻来,就像和朋友围炉夜话,时时有妙语如珠。常来JJ Bar的客官不妨找来看看。</p><p class="ql-block">俺看《闲情偶寄》,先掠过前面聊戏曲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等,直接从“饮馔部”开始。哈哈,吃货一枚嘛。想来笠翁以戏曲立身,一定有独到的见地,不看前面自然可惜。不过俺还是戏盲,姑且让那一部分先等一等俺吧。笠翁一生崇尚生活美学,想来他聊美食也应该出彩。果然没错!</p><p class="ql-block">西施舌就记在“饮馔部”里。这西施舌到底是啥东西?这件事当年郁达夫似乎就搞不清楚,倒是梁实秋知道,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在《雅舍谈吃》中梁君写到:“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 度娘(百度)说西施舌是沙蛤,大概就是在梁老师课堂记的笔记;维哥(维基百科)又说是贵妃蚌,其实都不对。在北方,这种似蛏而小的东西俗称“小人鲜”。比起“西施舌”来,这名字当然趣味差了两个级别。不信客官看笠翁的描写----“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尝小鲜能飘到笠翁这种境界的,真人也!</p><p class="ql-block">在青岛,西施舌还是买得到,但比西施舌更火的是花蛤。要是状其形,似乎联想不到美妇之舌。但在仲夏夜晚,有皎月相伴,就着小琅高慢慢地品去,也许就能品出来了呢。</p> <p class="ql-block"><i>欢迎光临JJ Bar,我是这里的酒保。请别忘了在下面留言评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