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约去逛柏林寺,我便想起了那首题为《柏林寺南望》的唐诗:“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试想,新雨空山,幽幽溪谷,精舍(寺庙)迷离,钟声悠悠,那情形该有多么迷人。不过各地叫“柏林寺”的寺庙不少,郎士元诗中的柏林寺在陕西渭南的青山之中,而我们要去的柏林寺在河北冀中平原的赵县,也就是赵州桥所在的那个地方。<br> 赵县柏林寺正式的名称叫“柏林禅寺”,也许一些游客对该寺不甚了解,但这座寺庙在佛教界却有些来头。寺庙始建于佛教传入中原后不久的东汉建安年间,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庙址在古赵州城东门外,与南门外的“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相守望了上千年;寺院古称观音院,元代以后称柏林禅寺,延续至今。古寺原为燕赵佛教中心,香火鼎盛,近现代战乱灾祸连连,几度兴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柏林禅寺经过修复、重建改建扩建,人气渐增,香火复旺。寺院坐北朝南,采传统的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坐落着山门、韦驮殿、普光明殿、观音殿、藏经楼、万佛楼,东西置钟鼓楼、赵州塔、会贤楼、指月楼 、回廊等。整个寺院被密密匝匝的柏树掩映着,其中数十株千年古柏经雨露滋养、风霜磨砺、时光浸润,已有灵性,不时有游客触摸那苍劲的柏树老干,以企“通灵”。 <p class="ql-block"> 寺院的许多建筑颇有创意。进山门发现,山门与韦驮殿是一体建筑,呈“品”字形,这在佛寺中还不多见。钟鼓楼立于普光明殿左前方,一楼司三职:一层护法殿,二层钟楼,三层鼓楼。与钟鼓楼相对应的是赵州塔。这种设置,既符合对称的布局,又有起伏,显得灵动。寺院后面新建的万佛楼,宏广高大,建成之时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佛殿建筑,弥补了平原“山寺”无“山”可靠的缺憾。</p> 柏林禅寺香火迅速复旺,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佛教文化底蕴。寺院中最古老的建筑是赵州塔。赵州塔全名“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 ”,建于元朝天历年间,是为纪念唐代禅宗大德赵州从谂禅师而立。塔为砖木结构,实心,七层,高近二十七米,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文物。一九六六年邢台大地震时塔刹被震下,塔身倾斜损坏,九十年代末由居士捐资修复。 <p class="ql-block"> 柏林禅寺一千多年来曾出过多位高僧大德,后人建塔纪念的“赵州禅师”是最杰出的一位。赵州禅师,俗姓郝氏,法号从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第四代传人,八十高龄行脚至赵州,驻锡观音院(柏林禅寺),弘法传禅40年,120岁圆寂,传禅功德甚著,僧俗共仰,人称赵州禅师、赵州和尚、赵州古佛,朝廷赐谥号"真际禅师"。因赵州禅师,柏林禅寺在禅林享有"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之誉。</p> 赵州禅师的事迹,唐《赵州和尚语录》、南唐《祖堂集》、辽《赵州真际禅师传》、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在接引信众的过程中,赵州禅师留下的“禅宗公案”最多,流传最广,著名的“公案”有:“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等,这些“公案”中的问答看似答非所问,却寓意深刻,意味悠长,至今依然是佛家接引信众的范例。 <p class="ql-block"> 逛柏林禅寺,不知你注意没有,寺院里的建筑都是红墙碧瓦,金碧辉煌。中国古代对建筑的色彩是极其讲究的,元明清三朝,金黄色是皇家专享的高贵颜色,没有皇家的恩赐,任何人不敢擅用。传说柏林禅寺曾为皇家寺庙,查阅资料,无从印证。无论寺院与皇家有何关系,据说,各朝各代上至天子、王公贵胄,下至地方各级大小官吏、商贾豪绅,到柏林禅寺上香祈愿已是惯例,此风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还是“吃茶去”随心随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