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的牌楼上写着“</span>杀虎口”三个大字,也称“杀虎关”,更知名的称谓是“西口”。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曾多次从此关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改名为“杀虎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右玉县是山西的北大门。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969平方公里,下辖1个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4镇6乡1个风景名胜区,172个行政村,总人口11.6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林木绿化率不足0.3%,年均气温只有3.6℃,降水量不到400毫米,无霜期不到100天,生态环境十分脆弱。70多年来,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治沙造林改善生态,人工造林近17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6%,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孕育铸就了宝贵的右玉精神。2011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部分文字摘自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