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约一一熊青华南岳楹联书法展

弋碧我心

<h3>青山有约一一熊青华南岳楹联书法展(预告)<br><br>开幕式时间:2023.5.19上午9.30<br>展出时间:2023.5.19--6.18<br>展出地点:南岳美术馆(天子山祝融小镇)<br> <br>熊青华自我简介<br>  熊青华,祖籍长沙,生长于南岳,佃户出身,少贫,发愤读书,得谋公职。感衡山氤氲之灵气,雅好文艺,自小描红、习帖、寻碑、摹匾,进师范得正手脚,入社会广求明师,以书入道,于篆、隶、楷、行均有修练,追清奇雅正书风,略具自家面貌,得书法爱好者收藏,在文艺理论方面有一定见解,对湖南艺界人士多有评论文章被引用发表。<br> 作品先后入选《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大赛》《中国书画精品赴加拿大展览》、首届“绿化杯”全国书画篆刻作品展,首届“南方长城杯”书画大赛,第一届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首届中国书画小作品大赛。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岳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br><br>主办单位:<br>南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br>南岳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br>承办单位:<br>南岳区书法家协会<br>南岳美术馆<br>​</h3> <h3>  四百一十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开始了一生壮游中国的伟大旅程,他饱览祖国奇山异水,记录各地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山川风貌,写下了明末百科全书式的《徐霞客游记》。在他人生的晚期,来到了五岳中的最后一站- -南岳衡山,竹杖芒鞋,盘桓八天,深度体验了南岳衡山的山水人文景象。<br>  “天下数名山 ,五岳之中称独秀;人文传太古,六朝而后见多姿”。南岳衡山风光灵秀,是一方宜居的福地,是万民朝拜的圣地,也是湖湘文化的高地。<br>  青山为骨,勾勒苍劲笔力;白云为魂,浸染柔情水墨。书法与诗词楹联在历史长河中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共同绽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br>  在南岳旅发大会系列活动中,青山有约一一熊青华楹联书法展无疑是“大衡山”的书法盛事,知名书法家熊青华先生,在灿若繁星的南岳衡山楹联中精心遴选了五十余副进行创作,结缘此次书展,并同时出版书法集一部,作品凝聚了他三十余年书法研习的心血,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了南岳衡山的灵秀、厚重与古雅。<br>  此展作品乃熊青华先生历时一年半潜斋静心修习之果,幅幅精心之作,书法问道只是文艺形式之一,南岳衡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当今方兴未艾的旅游热潮才是本次展览的底色。此次书展作为旅游日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欢迎全国各地更多的艺术家们来南岳衡山采风、研学、创作,扎根名山,助推人文,展现新风,为把南岳衡山推向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添柴加火!<br> 欢迎各届朋友出席书展开幕式,莅临盛会,收获友谊、收获灵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br>  剧透一下,出席开幕式有以下彩蛋:<br>1、棉麻文艺布袋一件<br>2、书法作品集一部<br>3、开幕式后有熊青华书展艺术交流会,欢迎入座。<br>4、作品内容非常好,适合茶室、书房,大堂、凉亭等场所,可增加文气,提升品趣,所展有部分作品可结缘,欢迎预订。<br><br>书展咨询热线:<br>汤老师18707346199</h3> <h3>烟云供养的衡山</h3> <h3>江南小故宫一一南岳大庙</h3> <h3>安得山泉变春酒,<br>且拥图书卧白云<br><br>(注:此作已结缘)</h3> <h3>书法镇纸</h3> <h3>二十年前,南岳景点即多有熊老师题刻</h3> <h3>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br>清华有清华园,北大有朗润园。名字也俱出于唐太宗为唐三藏译经之序之此句。熊师父大概也是喜欢此句气质,曾取名松风水月。</h3> <h3>青山有约一一熊青华楹联书法展<br> 自 序<br><br><br>  青山有约听流水,书斋无时不插花。某年暮春三月,余约乡邑书友数人,游水帘、观石瀑、抚摩崖,又于寒舍小酌,玩墨弄翰,不亦乐乎。步庵先生即席吟句,笑语欢声,流水知音,虽近卅年,尤如昨天。<br>  都说南岳衡山是一本书,数千年历史积淀,堆起了这一山的高度。每天,我们开门见山,吃喝拉撒,苟且而活。名山滋养了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精神,激发我们的创造。一代代人在此休养生息,延续着文化名山的厚度和宽度。<br>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岳衡山人,如果有哪怕一丝的艺术感悟,也要拜这座大山所赐。烟云供养,菩萨加持,无论生活或艺术,南岳自是最好的道场。<br>  孔子语: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人过五十,或知天命,有人富贵险中求,有人知足享天年,皆大欢喜。还好,俗众如我,无需远方,也可以静观烟云,看书写字,哪怕两鬓飞霜,终是不悔。<br>  关于书法,于我而言,算是童蒙兴趣、课余消遣,悠忽经年,也是三天砍柴两日磨刀,谈不上用功。至于楹联巧对,虽于汪老、武老、罗老等前辈当面请益,然天资愚钝未得入门。阅读与思考或是一种习惯,偶有所得,难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疫情三年,民生维艰,正好绝交游以翻书,历代南岳诗词歌赋、碑额联语无数,捡拾若干好联书之,凑得四十余件,亦一快事。俗话说,字如其人,今以拙墨张壁,不计浅陋就教于方家,只为同气相求,稍怡众人眼目,而于联对询南岳文明,或为好事者乐之矣,若再贪心,亦可为彰显南岳文化渊源、推进文旅发展略表寸劲。<br>  中国书法似乎是最显文化的艺术。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定义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似乎文化又与学识、财富、地位等毫无关系,可见书法彰显文化也不全在技术、名位、奖项,古人有见字如面一说,我以为,除却妙言锦句,书法的高妙更多还是性情、心境、修为、思想乃至人生价值观在笔墨中的显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甘苦,知者自知。<br>  念佛人说,重复十万遍“阿弥陀”定会有不同于第一次的境界,而安静地做一件事,定会有充实的力量存在。我相信,艺术与人生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座上云烟堪供养,门前车马任纵横”。青山如黛,书声不绝,品墨韵,读南岳,约会吧,以墨之名。<br>  真诚感谢关心支持我的各位朋友!<br>          熊青华<br> 2023 年癸卯春日<br></h3> <h3>熊老师家</h3> <h3> <br><br> 但开风气不为先<br> 一一《南岳书协》创刊词<br> <br>  山之高且大者称岳,南岳,南方之高山也,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南岳衡山,自古为中华五岳之一,《尔雅》释山曰: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br> 南方主火,祝融归于衡山,文明薪火相传。 《尚书》(&lt;虞书&gt;舜典第二)载:“舜....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水经注》卷三十八:“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先民干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四千余年矣。<br>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道<br>家九真自西晋入主南岳,开道教上清派之始;佛门惠海、海印于梁天监年间创方广、南台,天台宗外,南禅一花五叶,流播四海。道兴佛隆,可谓历史久远。更有大唐邺侯李泌三万轴夺书院之首,宋胡安国父子主讲南岳,发湖湘学派先声,继响无数,儒、释、道共荣一山,可谓蔚为大观。<br>  欧阳询出岳麓书惊海外,曾熙立石鼓得碑学大成,僧怀素、释苍崖、萧厔泉、彭玉麟、毛泽东、齐白石、冯臼、陈少梅等,或居南岳挥毫泼墨或得衡山烟云供养,珍遗史册,与山齐辉,俱往矣。今日南岳,天朗气清、钟灵毓秀,得文脉之延绵,染翰墨之飘香,耆宿老笔纷披砚耕不缀,后学勇猛精进砥砺有常。掘古之穷奥,彰一隅厚土;发今之清音,显当代风流,是为办报之初衷。<br>  立足名山,广交天下,根植传统,书写时<br>代。但开风气不为先,此办报之理念。《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岳书协,不囿于一域,不急于一时,不争于一方,创立四年有多,借名山光芒而识天下道友,笔歌墨舞,展示交流,间有声色,其中甘苦自有识者。玉成一事无非拾众人火焰,值创刊之际,敬请八<br>方高明、专家、道友关爱,或赐稿或指谬,或宣传或援助,不一而足,可为名山增色,可为自己娱悦,不亦快哉?<br> 熊青华<br> 戊子仲冬于集贤峰下</h3> <h3>熊老师家一角</h3> <h3> 书法用笔浅谈<br> 熊青华<br> 书法离不开用笔,品字无非笔墨。用笔是书法的基础,亦是关键。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世传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黄鲁直由船夫急流荡桨得笔势,怀素见惊蛇入草而识草法。用笔之道有若武林秘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权且抛砖引玉。<br> 一、用笔三折:起、行、收<br> 隶书用笔有“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之说,其实任何书体,任意点划都有三折,即起、行、收三过程。起笔有逆锋(正)、露锋(行、草)、裹锋(篆、隶)之别,一般要求逆入平出,即使露锋起笔也要逆锋取势,所! <br>谓“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如此笔毛才能保持弹性,点划有含忍之力;行笔则以中锋为妙,顶纸逆行,匀速遒劲;而收笔强调“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米芾语),气不外泄,沉着厚实。这三过程须交代清楚,起讫分明,点划间自然有起、承、转、合,以至用笔映带自如,节奏分明。用笔切忌一拖而过,不善顿挫调锋。<br>  二、用笔三态:中、侧、偏<br>  中锋行笔历来奉为书家圭臬而不可逾越,然“侧笔取媚,钟(繇)王(羲之)不传之秘”。王世贞《艺苑评》语:“正锋、偏锋之说,古今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侧、偏之说并无定论,全在“得笔”,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对姊妹艺术的借鉴,用笔更为丰富多样,中、侧并无高低之分,侧锋、偏锋乃至散锋、破锋、皴擦都可入书,如全以中锋,无有对比,又何谈艺术?<br> 三、用笔五原则:平、留、圆、重、变<br>  黄宾虹《画语录》指出: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平”指平腕竖锋,力量均衡,不忽轻忽重,要如锥画沙;“留”指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画之中断要留得住笔;<br>“圆”是点画要圆劲,不可尖刻露锋;“重”指用笔沉着,力透纸背,点划厚实;“变”则天机幻化,一任自然。<br> 四、碑、帖结合的用笔主张<br>  “ 二王”一系的传统帖学在笔法上精益求精,特别注重点画两端的连贯映带和纵向取势,中段行笔则较简略。碑学一路更多强调递入平出,中段行笔涩劲,力量充盈,富于变化。碑、帖并非泾渭分明,当今社会是一个融合与创新的时代,书法亦然,异体同势、古今杂形、南北汇通、碑帖结合应是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br>  因此,用笔上兼融并蓄,既重视点画两端取帖之灵动,又重视线条中段取碑之厚重,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变的笔法,在结字上因字赋形(点画关乎结构),章法上注重局部生发和整体形式构成,俨然成为一种风尚。可以说,根植传统,有别前贤,暗含时风是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br> 五、用笔与用墨<br> 笔墨难分,用笔高手多善于用墨,不善于用笔而善于用墨的则很少见。林散之认为:有笔方有墨,欠墨乃欠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不善于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好的笔墨在于苍润,黄宾虹喻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一般而言,要以笔控墨,墨润宜速,墨枯宜缓,墨干则以淡(水)破之,墨湿则以浓破之,总之要惜墨如金。</h3> <h3>好书悟后三更月<br>良友来时四座春</h3> <h3> 松风杂谈<br> 熊青华<br><br>  艺术的存在可以使生活丰盈起来。无论富贵或贫贱,若无艺术鉴赏的需求与能力,人生将是残缺的。“美育”看起来无用,却是滋养精神的最佳养料。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即有美育代宗教一说,宗教固然有精神安慰的作用,而美更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的感知无处不在,美感潜藏于每个人的内心,需要教育的鼓舞和唤醒。<br> 美与丑难有绝对的标准,但有感知的差异。我以为,“真、善”是美的,“假、恶”是丑的。好的书法不在于书体、风格,也不一定外观漂亮,但要有内气充盈、骨力洞达,即如人的筋骨血肉饱满神彩焕发。以形而论,笔力精绝、黑白相生为高,若信手涂抹、抛筋露骨、扭捏作态必丑。<br>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然审美也是有层次的 , 唐朱景玄撰写的《唐朝名画录》有“神、妙、能、逸”之分,“逸”在“能”之后,是为别格,至文人画兴起,则“逸”品为上,而大众莫辨也。<br>  南朝庾肩吾《书品》评张芝、钟繇、王羲之为最高,“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以魏晋之风习,实推钟繇天然第一。当今资讯发达,究一帖而兀兀穷年者极少,上一辈老先生写字还有纯以功夫胜的,现在人多精明狡诈,喜新厌旧,功力不逮,天然不多,然趣味较多。<br> 古人书论大多讲品评、笔势、分间布白,好以自然物象比赋,如蔡邕《九势》、卫恒《四体书势》、卫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笔势论》、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等,唐人始讲间架结构,至于运笔、点画的专著则以现当代为甚。古人论字以神采为上,而形迹次之,如美人在骨不在皮,今人好以韩国整容之皮相示美,实不知神采为何物。<br> 帖学讲究纸笔精良,运笔起承转合,点画精妙绝伦,高雅深致,使人赏心悦目。碑学宜于生纸佳笔,更多提按顿挫,浑厚中实,夺人心魂。若遇粗纸滥笔,横涂竖抹,异趣丛生,估且聊备一格。当今民间书风兴起,实为“丑书”之滥觞,亦为艺术通俗化的必然,也是时代平民化、个性化的产物。<br> 超越古人是个伪命题。科技一定不断进步,艺术未必超越发展,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延续和丰富,在古人未曾留意的地方衍生出新的形态与式样。<br>  “作古文当有生气,遇贤者自无妄言”,若以为今人较古人聪明,条件比古代优越,就能创造出更高的艺术,此类人非蠢即坏。<br>  林散之的意义,在于借鉴黄宾虹绘画中的“五笔”“七墨”法,以画入书,打破和丰富了书法传统的笔墨方法,具有新的审美价值。<br>  隶书是古今之变的关纽。书法自东汉走向自觉,笔法逐渐丰富,点划的万千变化,运笔的技术突破,纸帛的使用,使书法的观赏性艺术性大为提高,点画、结构、虚实、阴阳成为关键词。然纵观书法文字史,商周甲骨、金文,后世摩崖石刻、幡帛造像等,无不让我们感到文字线条、线质、黑白、空间、构成的美,一味追究词语的传统说法如刻舟求剑毫无意义。<br>  清、民碑学运动的延续和新出土资料、民间书风的发掘与借鉴是书法走向当代化的不二法门。故宫中轴对称,庄严肃穆,气象恢宏,唐楷类之。仓浪亭曲径通幽,清闲风雅,意趣横生,二王手札类之。各美其美,无有高下。艺术欣赏要有现场感,只看图片犹隔靴搔痒缘木求鱼。袁枚性灵派主张心灵的抒发,书法若能情真意切当可感同身受。<br>  若以功利心求艺,艺术有用亦无用。原以为“八法散圣、字林侠客”癫狂杀妻的徐文长的字会点画狼藉燥动不安,看原作才知笔法精妙丝丝入扣,张旭、怀素的狂草一样收放有度,外在的豪放都是以内心的安静蕴藉为基础的。好的书法应该文质彬彬,有使人安静内省的力量,若一味狂放、胡塗乱抹便坠入野狐禅。</h3> <h3><br>以下摘录部分朋友写熊老师文字:<br><br>在衡山──青华 <br>  作者:朱青桐(株洲)<br><br>   青华是建红学书法的师父。初识青华自建红的文章《爱君笔底有烟霞》,那篇文章很有些胡兰成的气味。字里行间,从人品至才气,都是五体投地的景仰。这让我有些羡慕又有些惊讶,我已丧失如此赏识拜服一个人的能力,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人?<br>   与建红朝夕相处的四十天,她总在我耳边絮絮的是她师傅,她师傅写字极静,没有火气;她师傅性情淡泊内敛;她师傅古文功底了得;她又是如何赖着认的师。我对人的好奇远不如对大自然的好奇,但建红的固执,还是让我对她师傅生出一些“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荊州”的好奇。<br>   我的好奇也只是一时。三年转瞬过去,并无缘一见。有天建红打电话来说,师傅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书法展,来看?恰好身边两个朋友想去衡山一游,于是一拍即合。<br>   正是将要开幕最为喧闹之时,我在众人中一眼就指认出她的师傅。建红逗我说不是,我仍确信就是。南山七子个个都着藏蓝中式立领盘扣布衫,却各具风神,青华是将中式衣穿得最为妥帖的一个,干干净净的,衣与人彼此相属,不突兀不夸张。<br>   于书法,我是门外再门外的汉,无以置喙。但从青华的作品中,我看出了一些似乎与他散淡外表不相符的洒脱、不驯、力量以及灵气中的变化。饱蘸浓墨斗大的“墨”字,翻着青白眼的“无所谓”,还有童拙有味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我喜欢那幅“所识皆山泽之中士,不喜临秦汉以下书” 篆帖的笔意,又喜欢整幅的安置,落款在中间,是中国红的洒金,黑的字居两傍,一衬一托,又安静又热烈,看着就觉有种世事圆满的欢喜。近向看古风,我也喜秦汉之前的,高华质朴,是浑然天成的气脉。我后来拿着七子的小册子回去,一个素习书法的朋友说,此人如果能静下心,应该会有造化。静心,在青华应是不难的事吧,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安静的人。<br>   一群人聚着喝茶时,他安安静静地坐着,安安静静地听别人说话。一群人斗酒时,建红稍微捧一捧师傅,他即向她告诫,凡事要低调。他的散淡是合时宜合人情的散淡,并不拒人之外。建红嘀咕着,我师傅不说话也是中心,气场太强大了,没法子。他对徒弟的调侃无奈何,多报之一笑,徒弟实在是一个精灵古怪。<br>   安分的人也有洒脱时。夜里在桃源般的敬衡居,可能心事全无,他唱了很多歌,那种投入为他赢得了美人的拥抱。建红就一直跟我说,师傅癫了!我想克制太多的人,如果有机缘触发,可能不可收拾起来还会远于常人。但我们远不必替他操心,他自有他的度。凌晨在大马山上吹天风时,他一个人对着夜空对着黛色的山长啸了几声,我一点也不惊奇,觉得他好象理应如此。白天里在书展上看到的“无所谓”三个大字正是这种风度。每个人都有自己释放的方式。<br>   从大马山上下来,有些不舍,天风从身上吹进心里的澄澈叫人流连不已。他的手机适时放着骆玉笙先生的《博望坡》的曲子,关照着这群于寂静中默默下山的中年人。那一刻,很感动于他的细致,但我却是不肯说的人。<br><br> 青桐于2011年</h3> <h3>2011年南山雅集书法展时的熊老师</h3> <h3>摄于2011年,观展后一起在三星茶楼交流,右起至左:李铁青,刘建军,贺卫东,成谷荣,我,清风,株洲秋叶,朱青桐,绿烟,天池,天纳</h3> <h3> 其实,简单地把清华归结到书者的范畴,是对他的一种误读。只不过,书法盛名,掩盖了他的文学、摄影光环。松风水月、见山馆、西楼闲人是他的别署,清华曾写过系列的《松风杂谈》、人物随笔、艺术评论文章,说句不怕丢人现眼的话,好多文章,我是偷偷打开百度的搜索引擎才得以卒读,要不然,我就要拿副筷子,把一些自认为生僻的字句和典故夹出去,才不至于妨碍我阅读视线的行进。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古文修养,令我一个靠吃文字饭的人,大汗淋漓、面色瑟瑟。<br>  也看过清华的一些摄影作品,有两副作品记忆尤深。一幅是拍湘江河的堤,夕阳西下、长天一色、堤岸破画、有行者踯躅;一幅是拍九观桥的水,远山含黛、天朗气清、秋水潋滟、有扁舟游弋。画面清丽、构图迥异、采光温润、动静相宜。使人一看就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是照相,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摄影。<br> 从散漫的自由王国,到技术的必然王国。再从技法的必然王国,走向精神再创造的自由王国,这是所有艺术门类共同的规律。石涛语: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超凡脱俗,达到无我之境界,终是艺术人最后的梦想。<br> 一一一 白丁《舞墨南山成三影》</h3> <h3>熊师父的字</h3> <h3><br>  从第一次听青华君说起要以南岳历代楹联为内容,创作一批书法作品做个展览,已有一年半了。<br>  青华在衡阳书法圈是资深的行家,做书法个展却属首次。相交三十余年,我也还是第一次系统的看他的书法创作。<br>  一边看一边头脑中很自然的涌起一个意象:“青花”,天青色般的高远、明净、清雅而有古意!<br>  青华君有《世说新语》中的晋人之风,说话做事,轻声细语,闲散随性,鲜见有金刚怒目之时。恰如他常用的斋号:“潜斋”,静水流深,自有一种撼人的魅力。<br>  这么多年来,青华坚持不投稿不参赛,安心于书斋中习字读书做学问,避开了种种浮名诱惑。“自顾自的美丽”,我想这恰是抓住了书法的根本,才有了“传世的青花瓷”般的内涵。<br>  他的书写中透露出来的静气,于当下书法界的展览时风中,无疑是一股清流。<br>  这五十余件作品,幅式不大,多是四尺以内的小作品,配白木镜框。没有花哨的形式,如素颜佳丽,山林清泉。作品有古意又能出新,以篆隶简帛书见胜,取法在秦汉之间,又吸取了当今书坛高贤的长处,不落于俗套。<br>  我接触的青华很细腻,感触的敏锐远超常人,这种天性本身便是艺术的。于内,感情丰富;于外,体察入微。他笔下的精妙,让人叹服,这种才情是学不来也练不出的。<br>  青华于书法,早年有扎实的幼功,楷书的根基扎得很深,复又在秦简楚简上兀兀穷年,求索不止,通会之际,自是笔精墨妙。<br>  <br>  “青山有约”,这名字真好!<br>  我们相约,去美术馆感受青华君为南岳这座大山作的精心创作,在作品中读懂作者,也看见自我。<br> 一一尹金良《青山有约,品若青花》<br><br> <br>​</h3> <h3>  其实,确实是早就写好了。我打开手机一看,师父发来一张图片,汉简的古朴之风扑面而来,清新如春风拂面,儒雅而文气十足。我满心欢喜,连连回复:“太感谢了!”透过手机屏幕,我仔细端详着这幅小品,每一个字都精致典雅,每一个笔画都值得推敲,每一次起收都那么讲究,整幅作品精致小巧而落落大方,自有尊者的贵气,落款“癸卯初春月湖散人”潇洒而隽秀。咦?怎么不是“潜斋”,而是“散人”?微信那边半天只回复一个龇牙的笑脸。后来他解释道,自己天天在金月湖散步,早就是一个闲散之人。<br> 拜师多年,书艺不见长进,本来是自己的努力不够,还总是打着没天赋和时间的幌子。他时常告诫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我再追问,他却不多说了,只推荐我去读些书法理论、艺术审美之类的书籍,去看一些近现代名家写碑的墨迹范本。师父绝少跟我们聊书法技巧,谈得更多的是时尚书风、读书体会、人生感悟等等。<br> 那天下午,我们忆读书、聊艺术、谈人生,春光涂满茶室,欢笑写在脸颊。他漫不经心地说,学书法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不要跟风,坚持自己,与人群适当保持距离,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的体系和风格,具有独到的见解,就具有一定的价值。<br>  当他将“名榻”题字递给我时,嘴唇动了动,似乎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当时只觉得羞愧难当,也许这正是师父对我的期许。<br> 一一一周苡《“潜”“散”之外》</h3> <h3>高无见顶相<br>明不借他光</h3> <h3>题南岳熊青华先生青山有约书展<br> 丁欣(江苏)<br><br>湘管壮双楹,追秦汉,见清和,一堂花月何其澹;<br>衡峰开四壁,天补青,雲飞白,满幅烟霞别样浓。<br> </h3> <h3>  <br> 贺青华兄“青山有约”书展 <br> 贺卫东<br>  <br> 青华兄为我三师同届同学,其时皆好书法,然我参加工作后荒废十余年,而青华兄一直力耕不辍。其为人为艺皆为我所仰慕。今青华兄“青山有约”书法展开展在即,特以拙诗贺之。<br><br>阮郎气骨自清嘉,<br>笔底能飞烟与霞。<br>心慕汉唐存古趣,<br>身居衡岳蕴风华。<br>潜斋寂寂应无悔,<br>艺海茫茫未有涯。 <br>二月青山多妩媚,<br>书香墨韵胜春花。<br><br><br><br>贺熊青华老师南岳楹联书法展在即<br>  邓前程<br><br>墨含岳色起青苍,<br>镂简牵云慧业藏。<br>摩古能开新气象,<br>观心自悟妙辞章。<br>银钩曳月飞花落,<br>玉管吟风旅雁翔。<br>喜道衡山灵秀足,<br>又看轸宿熠星光。<br><br></h3> <h3> 贺熊青华老师书画展<br> 胡启华<br> 经年兀兀几回旋,<br> 一片痴心寄砚田。<br> 牖外归鸿观自在,<br> 案头古帖入悠然。<br>  濡毫逐去岳云起,<br>  染墨奔来湘水连。<br>  应感此中无限意,<br>  兰亭再得续新篇。</h3> <h3><br>赠潜斋主人<br>李静<br>朝分畦菜晚挥翰,十载逃名意自安。<br>数笔白云书汉晋,一笺苍墨染芝兰。<br>慧心每向静中得,世事还从澹处看,<br>偶汲春泉酿春酒,青山对饮是清欢。</h3> <h3><br>读熊老师字有感<br><br>王水莲<br>画意幽深蕴笔端,<br>字如人品静中闲。<br>尺素随缘多变化,<br>流云似水挂层巅。</h3> <h3>题熊青华书画展<br>丁欣<br><br>端居小苑中,拓心画,养心声,每含花架柔枝,豆棚新蔓;<br>相约春风里,廊一条,窗一扇,且看白雲连袂,青嶂开屏。</h3> <h3>题熊青华书画展<br>丁欣<br><br>端居小苑中,拓心画,养心声,每含花架柔枝,豆棚新蔓;<br>相约春风里,廊一条,窗一扇,且看白雲连袂,青嶂开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