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瑞 暮秋的美篇

暮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六知青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庆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9月10月,我们这一批人刻骨铭心地记得:那一年,我们淄博市1184名知青挥泪离开家乡、父母,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奔赴农村一一郯城县插队落户,决心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在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茁壮成长。在那终生难忘的蹉跎岁月里,我们与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抗争,度过了近5000个难熬的日日夜夜:有血的殷红、汗的辛酸、泪的苦涩,历尽了人间的酸辛苦辣,既有艰难中的求索又有逆境中的崛起。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在滚滚洪流中铸就了历史上那段曲折苦难的知青之路,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第二故乡一一郯城!更值得纪念的是这批知青中有78位知青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广阔天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9月24号,当年我14周岁,作为淄博市65位首批知青中最小的我,满怀豪情壮志地走上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知青路,踏进了广阔天地,从此铸就了一条漫长、曲折、坎坷十五年零三个月蹉跎岁月的知青路。 当时博山区博城公社36名首批知青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4岁(多数是高小生,只有极少数高中生和初中生,还有初小生及个别不识字),在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开完欢送会后,汽车开动时,告别的哭声响彻车厢内外。第二天,淄博市开了欢送大会,晚上住在益都。第三天到临沂,开欢迎会,参观了革命烈士陵园,观看朝阳沟电影。第四天到达郯城县,开欢迎会,晚上看节目,全体知青上台唱“郯城平原好地方”睡大礼堂地铺,铺的是稻草。第五天,知青分往英庄公社各个大队,我们九人分到王庄大队。从此开始了那段漫长的、难以改变农村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0月8号当第一批淄博知青浩浩荡荡开进郯城县前夕时,睡觉前我们七位女知青唱革命歌曲时,宋金芳睹物思情,在短短的几天里已经尝到农村生活的艰难困苦不由得想起家中的父母双亲,突然忍不住大哭了起来,情绪马上传染给其余五位,随即也跟着嚎啕大哭,哭得惊天动地,直到大队长和团支部书记闻讯赶来,一番安慰才算安静下来。第二天我们赶往县城,迎来了大批知青;分到王庄35名知青(18男生,17女生),王中柱排长,徐明华副排长,张玉坤司务长,我是现金保管员,团支部委员(2名高中生,4个初中生,16个高小生,11个初小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刚下乡时,知青办了几天夜校,张玉坤当老师。是他教会我计算亩数,可惜没有几天夜校就瓦解了,如果时间长了,我们的文化水平还能有所提高。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挑动知青斗知青,大字报满天飞;资产阶级小姐、反革命、小反革命、特务等等,个个被闹得人心惶惶,都害怕整到自己,成为一段在心灵深处永远抹不去的灰色的记忆。 下乡第三天就开始下湖劳动,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天不亮就得起床,半夜才能收工;插队劳动没有时间给你学习怎么割稻子,因此大家不是割破手,就是割破脚,搞的个个伤痕累累。扛稻梱子打稻场是又刺、又痒、又脏;打稻机用脚踩,不光累死人一不小心还要打伤手。早晨天刚擦亮就得出工,到晚上月亮升起来老高才能歇工,收工的时刻个个都饿得腿发软、心发慌,皮带紧了一扣又一扣。这种鸡叫做到鬼叫的日子一直要干到推独轮车到县城交公粮,才算是稍闲了下来。上级要求农闲当作农忙,搞水利建设,整地挖沟;连大年初一都要“过革命化的春节”,也得劳动半天。挖沟等农活不分男女每人定额一样,男知青挖得快,女知青就相当费力,农村劳动信奉的是丛林法则。 清明后开始整田、育秧,水田里结着一层薄薄的冰,两脚下去透彻骨的凉,几天后,两条腿肚就像刀碊一样,全都裂开小口子,而且没有妇女经期照顾。每天到放工,人就像散了架似的,床上一躺什么都不想干,有一次甚至疼的哭着哭着竟睡着了。插秧不但累,还要有技巧,速度要快,手指甲都磨秃了;插一趟秧,腰累的就像断了似的,赶紧躺在潮湿的稻田埂上休息一会。而稻田里蚂蝗特别多,腿一下水,几秒钟就叮上好几条,你得用力拍打蚂蝗才能打下来,那种疼像针扎似的,有的女知青被蚂蝗叮了后吓的尖叫,都不敢动它,只得请人帮忙。再到夏天爬篓(搂草),稻叶的毛边把胳膊和腿欻的到处是小口子。一个夏天汗水把脸都煮白了,胳膊、腿要脱几层皮。 五月抢收麦子,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下湖割麦子,夜里做工要到十来点钟才收工。天气炎热,渴极了送水的来不到,就喝沟里的水。有一次,刘宝琳送水,大家喝完了,有骚味,这才知道用的是社员的新尿罐。割麦子是最受罪,天气酷热,麦芒扎人,汗水流得最多。晚上,蚊子把我的两条腿咬得抓破后淌黄水,两条腿到处淌黄水,腿腋起疙瘩疼,蚂蝗也是好几条叮在伤口上。 至今记忆犹新是六五年冬季兴修水利,黄墩挖大沟,吃窝窝头,抬大筐。挖到后来沟挖深了,我和王元杰抬土筐,抬到后来实在没有力气,就跪着往上爬。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红旗飘扬,人山人海,战天斗地,学大寨大干苦干,累的人仰马翻。常年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作,辛勤劳动,年终决算,总算分得几十块钱,人人瘦得皮包骨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劳锻炼,我们咬着牙,闯过了劳动关,样样农活能与社员比高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乡时,吃的是大米干饭,白菜汤,煎饼卷辣椒加盐粒;后来大米换成地瓜干.米头,吃窝窝头,黑咸菜,喝凉水。六八年春节过后,食堂解体,知青集体生活彻底瓦解.女的学会烙煎饼,男的学会烙锅贴。冬天,寒冷的夜晚,刺骨寒风钻进透光的知青屋,个个冻得睡不着觉,只能把凳子压在被子上;看书,在脚下踩着棍子来回滚动取暖。烟熏火燎烙地瓜干煎饼,喝着凉水就着黑咸菜、盐豆咸菜,这些咸菜还是社员送的,知青既不会种也没有精力去种蔬菜。晚上在豆粒大的小煤油灯下看书,第二天起床,鼻孔全是黑的;一个药瓶做的小小煤油灯,伴随着新中国长子的青春年华,度过了漫长、艰难、困苦16年知青路。在长年累月无休无止的艰苦劳作的煎熬下,当年刚下乡时的豪情壮志早已丢到爪哇岛,深感前途无望,因而思想沉沦,精神苦闷。在生活的逼迫下,一对一对开始恋爱、结婚……,五个女知青回淄博农村找对象.九个男知青找当地女青年.先后二十人回到淄博;十五人留在郯城。永远扎根在沂蒙山。为沂蒙奉献终身,奉献了自己再奉献子子孙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知青来到农村后,支部书记,大、小队会计,记工员,妇女主任,甚至贫协主席知青都担任过(我曾担任过记工员、管水员、粪便管理员、妇女主任、大小队会计、团支部书记)。与社员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经常到社员家吃饭,用他们的驴推磨,是他们教会我们劳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我们也给农村带来良好卫生习惯、文化知识,化解家族矛盾,抵制歪风邪气等等改变农村好多不良风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七零年十月,四个男知青安排工作,1975年男知青全部安排工作,我们庄10位女知青(博山五位、郯城五位)在1979年12月(在农村待了十五年零三个月),直到全国知青返城潮时才离开农村,整整十六年的漫长、曲折、艰难、困苦岁月过去了,这批伤痕累累的自愿响应国家号召的拓荒者才得到安置,返城参加工作,这就是我们这一辈的知青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少年时代就有理想,有激情,我们愿意为祖国贡献一切!就是这样的理想和激情激励我们像一粒生命力极强的野草种子,使在遇到重重困难,种种挫折时,哪怕被压在生活最底层,仍然不肯爬下,昂首挺胸站立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拼搏精神激励着我们走过了往日的峥嵘岁月后,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攀登和建树,返城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各有建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这代人跨越两个时代,先后五十五年历经半个多世纪,把汗水和思索洒落在鲁南大地;我们为沂蒙奉献了青春,再奉献终身!我们在艰难中求索,在逆境中崛起,在艰苦环境中成长!下乡沂蒙知青用汗水、泪水和鲜血谱写了人生最悲壮的乐章!我们知青之路,也是一批人.一代人之路,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昭示后人之路!五十五年前我们来到沂蒙插队落户,知青经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颗镶嵌在我们记忆深处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的一次重要进程;是我们人生阅历中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浩歌;是我们留给后代一个凝重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张庆瑞1950年生于云南昆明市,53年回原籍淄博,1957年入峨嵋新村小学,1963年小学毕业,1964年9月下乡到临沂市郯城县英庄王庄插队。1979年12月返城到郯城县供电局工作。1995年在全国工业普查中,获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奖章,2001年7月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