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伴随着一阵空前剧烈的山摇地动,许多地方房倒屋塌,昔日的美好家园顷刻变成了一片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遇难,无数好端端的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这就是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为此痛惜不已!</p><p class="ql-block"> 灾难降临令人沉痛,但灾难后发生的若干变化却也令人欣慰。在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战斗中,中华民族昂起不屈的头颅,正续写着一段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社会现状在变。地震发生前一天,我在与人聊天时有人还在唉叹: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考虑如何赚钱,谁也不会关心别人的死活。这话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有现实针对性。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以利益为杠杆的。然而,大难临头,这样的情形立刻就变了。借助现代媒体,我们已经看到,大震刚刚过去,余震还在频频发生,无论是当地幸存者还是外来救援者,无论是解放军还是老百姓,无论是专业救援队还是志愿者,全都在一门心思抢救伤员。有的抛开自家的亲人而全力抢救他人,有的冒着危险钻入危楼英勇救人以致被余震夺去生命,有的超越生理极限几天几夜奋战在救灾一线不肯休息。在灾区以外,全国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全都伸出援手,义务献血、筹措物资、踊跃捐款,各尽所能支持灾区。孩子们捐出了零花钱,老人们捐出了养老金,一些私企老总干脆关门停业,带领员工赴灾区赈济灾民。一时间,整个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满了友爱互助、舍己为人的浓厚氛围。这一幕幕感天动地的义举,是对“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党政机关的作风在变。作为组织和领导这场抗震救灾的党和政府,其闻灾而动、务实透明的作风已赢得国际国内一片赞声。灾难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级政府、民间组织都迅速行动起来,部署、组织抗灾救灾。当天深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接着,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赴灾区、国务院总理三赴灾区、各级党政军领导奔赴灾区,在人民群众最危难的时刻出现在人民面前,安抚灾民,稳定人心。在四川灾区,我们留意到,党政机关紧急行动,密切配合,按部就班、“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不见了,讲官话、大话、套话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说话充满了人性关爱,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决定设立公祭日,全国下半旗向地震死难者志哀,并向全世界如实通报灾情,敞开国际救援之门;灾区各级政府坚持向民众公示捐款捐物数额和流向,并向社会征集监督员实施全程监督。有评论说,此举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民众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在变。这次大地震波及的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害之重、死伤的人员之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急救人、安置灾民、预防次生灾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一切抗灾工作都在井然有序进行。截至目前,所有灾民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未发生任何疫情或因次生灾害导致大量伤亡的事故,堰塞湖全都在人的监控之中,仅这三条,就是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据资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岷江上游一次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堵断岷江数日,后溃堤造成洪灾,使下游沿岸许多村庄被毁,数万人葬身鱼腹。正因为此,灾区群众逢人就夸共产党好,称赞政府救灾有力,这显然是发自内心的。如今,灾区群众创伤未愈、家园未建即想方设法开展生产自救,说明民众的心态在产生积极变化,其体谅国家、各尽其能、自力更生、共克时艰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变化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必细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可贵的变化继续下去。联想到年初抗击雪灾还有几年前迎战“非典”的实践,人们难免担心:灾难降临,领导和平民可以同悲同喜,富人与穷人可以患难与共,可是当灾难过去之后呢,莫非一切又回到从前?</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变化继续下去?已经有人提出,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这一条对党政部门而言,的确行之有效,但对全体国民而言,仅用制度恐怕还不够,因为国民意识的提高光靠制度是难以形成的,还需要加上全民教育这一条,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大地震如同一道考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有许多经验教训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记取,还应该留给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只有教育跟上去了,灾难带来的变化才能持久,国民的行动才会更加自觉。</p><p class="ql-block"> 灾难是不可抗拒的,精神却是可以延续的。让我们共同发扬坚韧顽强的抗灾精神,将灾难带来的变化继续下去,为建设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于成都(原载《战旗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