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董师傅,人们一直这样称呼,其意有二:其一,他长期在小店区电业部门工作,人勤恳,工作从不马虎,不论公与私的活儿,他都认真去做。在单位人们都很尊重他,亲切地称他董师傅。其二,他酷爱工艺,能吃苦,长年累月,用小木块、高梁秆、麦秆、玉米皮、茅草等别人认为是不屑一顾的东西,经他的手便可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久看不厌,爱不释手,人们从心底称赞他为董师傅。</p><p class="ql-block"> 董师傅出生于清徐县王答乡董家营村,父母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二字早早就铸入他心中。树枝、苇草、庄稼秸秆在他孩提时就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在别人眼中这些东西不过是柴火,用以烧火做饭,随着一把火起,一缕青烟,变为灰烬。在董师傅幼小的心中,它们就可以变成农具、房屋、鸟笼、蝈蝈笼等一件件精巧的物件。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在董师傅小小的心中便渐渐萌发。如今,他已是七旬老翁,但儿时心灵深处闪出的光和热,成就了他工艺制作的业绩,成就了他民间工艺师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他的烫画,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他烫葫芦也烫一些纸画、木板画、树皮画,烫的内容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和一些书法作品。他烫画前先要选料,特别是烫葫芦,烫前选形好的,并去皮,后慢慢晾晒干,轻轻拿至家中,选好图案,非常细致地画上去,开始用电烙铁烫制。每道工序都很认真,如一时不慎遍会前功尽弃,可见其倾注了董师傅的多少心血。他为了烫好葫芦,许多葫芦都是由他春天种植,秋后及时采摘,每一株葫芦都载有他的希望。为了提高烫葫芦的技艺,他经常到省城、平遥等地拜访专家,虚心请教,耐心求艺,晚上回来苦苦尝试,为此,占用了他许多宝贵的休息日,家务杂事全部抛开,这些其中的苦与乐,谁人能体会到呢?当人们在把玩欣赏他烫制的葫芦时,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爱不释手的工艺烫制品。他烫制的烫画更是精品,如毛、周、刘、朱四大伟人头像,人们首先称道这四大伟人象是很象。他们一个个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崇敬之感。伟人面部神情烫制是那样到位,越看越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他烫制的关公像、岳飞像神态庄重,衣袍、战甲质感非常强,面对画像,人们往往能感到一股英雄气质,似乎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古圣贤的精神、情操在感染着我们。董师傅烫制的山、川、花鸟都是一件件精品。人们常常上门求取,若能得到他一件烫制品,如获至宝。董师傅一向平易近人,对上门求取之人都能满足,如一时取不到,也会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董师傅就是这样的一位。对烫制工艺精益求精,对人非常诚恳,他和他的工艺制品一样值得人们尊敬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他的小农具制作更令人赞叹不已。他用树枝、小木块,经过锯、刻、打磨等工序,那一件件犁、耧、砘、耙、手推车、尖脚车、碌碡、叉只、木锨、石硪、力勾、脚踏罗、罗架、石碾、石磨等都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喜欢。其中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小型轿车和扇车。这两件是董师傅的力作。为了制作这两件工艺品,他多次到农村乡间向农民请教,到当地去亲手测量轿车和扇车的每一个部件的尺寸,边量边记。有时农民不让看,他只好与人家苦口婆心地说,甚至为了看一眼,不得不破费,这其中的辛酸滋味,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呢?董师傅就是这样的辛辛苦苦跑乡村,进农户,访农民,询农情,为了传递农耕文明,他付出了心血!他在制作小型轿车和扇车的过程中车辐条、车辕、车棚等每一部件长短、大小、粗细全部按照实物的比例制出。无数次地看,无数次地刻制,手上磨出茧子,无数次地思索,为制出这小小轿车、扇车花费了他多少光阴?他老伴常常心疼地说:老董息息吧!他没有息,时光在延伸,他的艺术生命在延伸。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写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啊!董师傅的工艺制作,精美、赞誉,掌声的背后,暗暗地流淌得是他的汗水,他的艰辛啊!</p><p class="ql-block"> 他用高粱秆编织,刻制的鸟笼、蝈蝈笼、花瓶、彩门、塔、房屋等更是精工巧制。高梁秆的制作是一项工艺性很强的制作。在制作前先要选好料,即秆的粗细要适当,高粱秆的红、黄自然色彩也必须注意,还有高粱秆的长短也要适度,过长要去掉一节,过短不够,中间出现节也不行。为此,董师傅常常到野外收集原料,近处一二里,远处到十几里外的河湾地,采集的时间很有限,先要等农民把高粱收回去,抓紧时间,如果晚了放羊的羊群一过,整型的高粱秆便毁了。为了赶时间,这时的董师傅常常是天不明便出发,天黑了还难以回家,早见星星,晚见灯,中午带饭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料取回家还要小心谨慎地存放好,若要发霉,便不可用。有了材料还要思考,制作什么,怎样刻制,绘制小图,昼思夜想。郑板桥在“竹石图”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时熟时。”</p><p class="ql-block">对艺术的追求,为实现心中的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是不为言过的。郑板桥是如此,董师傅也是如此。在此,笔者不能不对董师傅的付出心血生敬佩!他的高粱秆作品有多少,笔者眼中所见“许多”。小到方寸。大到几尺,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一件“鸟笼”应用高粱秆材960多根,其中大笼套小笼,层层相叠,高达2尺有余,周围长4.5尺,每根秆与秆均以刻制的榫卯想接,不用钉子,更不用粘胶带,完全用民间老工艺制出。是一种非遗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农耕文明的传承,其刻制作品本身和画是令人赞叹的。</p><p class="ql-block"> 他用青草编织成青蛙,四爪着地,大有一触即发,而即起之势。其材料选用马兰草,很有乡间纯朴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他用柳条、榆条编织小筐、小篮、小篓、小笸箩、小箩头等器具。在城市已不可见,在乡村也难以见到。这些,大都走入了人们的记忆,而今人们看到确实有一种怀旧情切之感,甚至会让人联想到许多儿时故事,实为难得之品。若其中放些花草,登入大雅之堂,走进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文明相融,实是一件带草根味的精致品。他还用芦苇草编制小屋、楼亭、鸟巢,样式别具一格,人见人爱。这还不算,他还用泥塑制一些小人,有推车的、赶车的、扛农具的、抬筐的、抬电缆的、爬铁塔的,个个都精神专注,有模有样。这些小泥人点缀于董师傅制作的房屋、庭院、马车之间更是锦上添花,赋予制作品的一种活气,一种生命。不!就是不用这些小泥人的装饰,董师傅制作品其中也饱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因此这些工艺制作来自人们的生活,件件都融入董师傅执着的心血,是一件件体现当时人们的思想生存的证物,它们伴随着久远的生命度过一段人生。</p><p class="ql-block"> 心血付出就会有回报,董师傅的烫画、草编、木工制作品前后有“太原晚报”三次报道,“太原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商报”“山西工人报”“小店汾东报”等媒体派专人采访报道。“山西电视台和太原电视台”采访报道,“太原市摄影家协会”两次专门拍摄予以报道,“太原二台发现栏目组”报道过,他的作品在太原市供电局、太原市工艺品展销会、山西省工艺品展销会多次展出。小店区报刊、国网公司刊物给予发表报道,国网山西电力公司授予董师傅“国网老年之星”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如今,董师傅虽已七旬有余,但他精力旺盛,还常常到外地、乡间、展销会采摘自己所需的创作果实。近日,他又开始收集古窗棂样式,许许多多民间工艺品的创作又在他心灵深处酝酿,一件件精美作品将展示给人们。在欣赏董师傅的杰作之时,我们要细细去体会他的勤劳与艰辛,去体味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积极探索的一颗赤诚的心。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董师傅对艺术的热爱比磁针还坚毅。这是一种顽强追寻的精神,是一种艺术生命的体现。在此,我们真诚地祝福董师傅身心体键,艺术生命之树常培常新,深深植根于祖国大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 陈宝国</p><p class="ql-block"> 2019-7-1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系: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晋阳书画艺术学院美术部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摄影.栗树果 网名.李子</p><p class="ql-block">文字.本人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