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2023年5月9日至10日,凌云小学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教导处做出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两名骨干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用自学、互学、展学、评学等手段为全校教师奉献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 盛大惠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墨梅》。盛老师重视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紧抓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当中时刻关注语文要素前后勾连,备课认真,教态自然大方。本节课有效地落实古诗教学文本特点,第一个教学活动“赏梅花图,品梅花美”既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和墨梅作比较顺利成章地连在一起。第二个活动“读墨梅诗,聊墨梅图”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当中体会作者对墨梅的喜爱之情。活动三“品梅花情,悟诗人志”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大量背景资料的呈现下,抓住“香气”和“清气”的区别体会到了王冕的精神品质是与他喜欢的墨梅息息相关的,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悟情,以读促理解梅花精神。读之时,盛老师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古诗一定要读出节奏停顿、轻重,才能更好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特别是范读、自读,师生共读,学生互评、师评,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读之时,她引导学生抓字眼,知诗人,知典故,大量锤炼语言运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且以诗定教,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其次盛老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课前,她发放预学单,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搜集资料,并从文本当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以便课堂当中认真听讲。授课中,她发放小组合作学习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引导学生回答交流时,她态度亲切,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评价时,很有针对性和鼓励性,能让学生快速调整方向,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p> <p class="ql-block"> 评课环节中,盛老师先结合新课标精神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解读,她表示“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还要注重知识的前后勾连,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学段目标,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要求。而且还要时刻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因为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语文组的各位老师在听完盛老师的汇报后,对她给予了很大肯定,接下来赵嫄嫄、徐艳丽、赵梦雅三位老师也对这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那就是“如何更加有效的梳理方法,让学生把梅花和诗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张占军副校长提出“唐诗重情,宋词重理。语文教师在上课中,一定要关注文本特点。比如教学古诗课,一定要多翻阅资料,这叫有薄到厚,在跟学生讲课当中,一定要深入浅出,这叫由厚到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得明白,听得有兴趣,进而激发对古诗学习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王磊校长最后做了总结,他指出“一节好课,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一定要认真。教学时不仅要看老师教的怎么样,还要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刘兆惠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刘老师从知识的本质出发,注重运算的一致性,设计出一节全新的讲解算理的课堂。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来理解算理,进而过渡到本节课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理解计算单位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讲道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学生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思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授课结束后,在王磊校长的组织下,全体数学教师随之开展了授课教师说课,观课教师评课、议课交流研讨活动。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教法的探讨,也有观念的碰撞,还有知识的交锋,活动氛围热烈而又和谐,老师们的交流不仅有深度与广度,还有温度与气度,教与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突现。</p> <p class="ql-block"> 王磊校长充分肯定了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对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殷切的期望,提出我们青年老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p><p class="ql-block">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充分彰显骨干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反映出学校教师立足新课标,将教学质量提升的中心放在校内和课堂,又为全体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助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