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中山装(四)

高梅英

<p class="ql-block">   第四章</p><p class="ql-block"> 在鄂中,还有一事,至今记忆犹新。上第一节语文课。我问:什么叫语文?有哪位同学能够回答出来?底下学生纷纷交头接耳,相互询问,却个个摇头,面面相觑。见状,我在黑板上书写,语文就是:语言文学。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基本内容。然后深入浅出予以阐述,最后归结:语文能力是学好其他学科,走向社会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学好语文!可能是头一回面对,学生们有的点头赞许,有的在思考凝神。这以后,慢慢地,语文成了他们注重学好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不少学生惧怕写作文。我给他们讲写文章的六要素,讲结构上如何开好头,收好尾的“凤头,猪肚,豹尾”要诀,还将石玉珍等同学的范文在全班推荐,朗读,以此激励大家的写作欲望。极个别基础差的,我就因材施教,给他们讲俄国短篇小说家契珂夫的轶事。我告诉学生说,起初契珂夫写不出东西,他逼自己一遍遍地写: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写。后来,写作的念头好象泉水涌出,最后他成为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那么,今天我们也来试试吧!我让他们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写:我今天什么也没写,我今天什么也没写……最终他们动笔了,有东西可以写了!平时,我也将自己写作体会告诉他们,让他们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 初中的两年,学生最喜欢的课就是我教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  上山砍柴,也是必修课。阿里河属高寒禁区,冬天特冷。那会学校御寒条件差,教室里砌一火炉取暖,燃料不够得发动学生上山砍柴获取。组织学生上山砍柴不难,但让学生从家里带手拉车运柴火,却非常难。因为车是每家每户唯一的运输工具,家长怕学生给整坏了。事前都要动员,规定每组出一辆车,多了更好。要求班干部必须带头出车。在班干部的带头下,每次劳动全班都能出四五辆车。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史宝云同学,她几乎每次都带车,赢得我和同学们的褒奖。 </p><p class="ql-block"> 严冬,白雪皑皑。尽管坡陡路滑,同学们却象放飞的鸟,一路嬉笑追逐,扔雪球,欣赏山林的壮美。到目的地后,十来个同学包一辆车,用锯锯木头,用斧砍树,用刀削枝叉,不一会,砍够了,装滿车。我宣布休息,吃中饭。抽空,给大家讲一两个故事,调节调节。男女生围住我,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倾听。讲完了,他们意犹未尽“老师,后来呐?老师,再讲一个故事呗!”下山,有点危险,怕车沉,坡长刹不住。我让大块头李宝泉,和你体力好的男生王伟驾辕,女生张玉春也会自告奋勇驾车,其余男女生车前,车中,特别是车后戮力拽车,保证下山平安。我是老师,当然负责驾驶一辆,并且走在前头,告诫同学们不要超过我,每辆车保持二三十米的距离,以平稳的匀速前行。下山喽!驾辕的手脚使劲往后捎,其他人可劲往后拽,重量加速度的原因,车象奔驰的俊马,“骨碌骨碌”往山下冲,紧急掣动的刹车声在雪地里“吱嘎,吱嘎”作响,滑行的巨大惯性推动我们步履踉跄,不由自主地奔跑起来!不好,危险,要翻车!大伙的心仿佛吊在了嗓子眼上!危急之时,我大喊:别跑!听口令,一,二,三,拽住!一,二,三,拽住!还好,象狂奔的烈马被勒住一样,滿载木柴的车终于驶上冰雪的大路!回首望去,同学们的额头挂滿汗珠,稚嫩的脸上绽放着笑容,脸白里透红,可爱极啦!</p><p class="ql-block"> 有了充足的柴火过冬,教室里炉火熊熊,春意暖暖,舒舒服服的。同学们珍惜用汗水换来的温馨的读书环境,在这里学真知,做真人,为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人民夯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排练文艺节目,慰问亲人解放军,无疑是我们初一(1)班最高光,最自豪的一件大事了。慰问对象是正在建设中的东北最大的军事要塞一一布苏里军事要塞的解放军指战员!这个任务是校女团委书记曹殿荣老师郑重交给我和初一(1)班的,时间是一个月后的元旦。我立马召开班委会研究,确定主打节目为《长征组歌》,还有舞蹈《洗衣歌》。我牵头,袁德玲为艺术指导,姜维学,宋艳丽分别担任男女声独唱,班委全员参加。当时听说初一(1)班在排这么高大上的节目,上上下下都感到惊讶,不可思议!每天下午放学后安排排练,我给同学教唱组歌中的巜告别》、巜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大会师》六首歌,袁德玲、石玉珍、张玉春负责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的设计,练习。同学们聪明好学,个个累够呛,天漆黑才回家。短时间内歌学会了,半个月后节目成型。之后,综合排练,彩排,有条不紊地进行。挺寒酸的,没音响,也没音乐,是我用一支竹笛给伴奏始终!元旦前两天,曹殿荣书记来检查验收节目,好家伙,一次就通过!她笑逐颜开地赞扬说,何老师,初一(1)班真了不起!艰辛的排练终于获得肯定,把小演员们乐得嗷嗷叫,一蹦三尺高!</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元旦,我们鄂中两个班级的学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前往距阿里河仅20公里远的布苏里。临出发,我将熨了又熨的的卡中山装穿上,沾沾喜气,外面再套上大棉衣。快到要塞区,远远望去,基地大门两侧排列着整齐的纵队,约有一个连的解放军指战员在要塞区门口列队热烈欢迎我们!</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起初,我们以为这里驻扎的是普通的解放军连队,后来才隐隐约约猜测是建设中的军事基地,解秘确认是军事基地,还是三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一九六七年,为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央决定在距阿里河二十公里的布苏里(鄂伦春语:森林茂密)修筑国家防御工程,调遣数千解放军,费时三十年,开始修筑布苏里军事要塞。要塞地处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腹地,占地23平方公里,广大指战员战严寒,挖空大山,用生命和鲜血构筑起我国面积最大,位置最北的北疆军事基地。叶剑英元帥到过此地,六九年,当时的国防部长题词:北国第一哨。一九九八年,随着中俄关系改善,军事要塞完成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蓝天作帷幕,大地当舞台。慰问亲人解放军的文艺演出在指战员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记得我们班的《洗衣舞》是由石玉珍、张玉春、赵红、包红兰等人上台演出,袁德玲饰演小卓玛。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蹈,深情的表演,将军爱民,民拥军的气氛推向高潮,赢得指战员一阵又一阵的喝采和热烈掌声!兄弟班级献演的节目也博得掌声,赢得好评。最后,初一(1)班的《长征组歌》隆重推出,气势宏伟,袁德玲担任指挥,姜维学、宋艳丽担任男女声独唱。大合唱巜告别》唱出红军告别苏区亲人依依惜别情和革命一定要胜利的誓言;《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巜到吴起镇》中男女声独唱和同学们的合唱唱出红军转危为安,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史实,官兵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最后的大合唱《大会师》唱响红军三大主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将整场演出推向最高潮。演出结束,全体指战员和学生演员起立,祝贺演出成功的掌声经久不息!连长、指导员紧握我们的手摇了又摇,连声说:这班学生娃太了不起了,演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啊!</p><p class="ql-block"> 回阿里河的路上,同学们兴高采烈,意犹未尽,又说又唱,又跳又笑。是啊,他(她)们是第一次跨进神秘的军事要塞,第一次为亲人解放军演出并和指战员们零距离接触,怎么不感到骄傲和自豪?怎么不感到幸运和幸福?时至今日,此情此景仍萦绕在初一(1)班学生的脑海里,恐怕会记忆大半辈子啦!</p> <p class="ql-block">洗衣舞剧照</p> <p class="ql-block">小演员</p> <p class="ql-block">  参加演出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参加演出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事,现在讲讲人。在鄂中的两年,我遇到了恩人,还有数不清的好人。校长刘圭德便是我的恩人!是他,一锤定音,直接把我分配到鄂中。当时的我仅仅初中毕业,师范才读一年,能否胜任鄂中这所内蒙古重点中学的工作,还得两说呢。他看中我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工作给我压担子,让老教师传帮带;政治上培养我,将我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悉心培养我。慢慢地,我由青涩毛躁的楞小伙,成长为日趋稳重干练的年青教师。七四,七五两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到表彰。照此发展下去,我大概率会入党提干留在鄂中,留在阿里河。这正是刘校长所希望的。但是,世事往往都有例外。一个人无论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家都是永远的归宿,永远的牵挂和思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内心深处也始终渴望回到家乡,尽孝尽责,让年老体衰的父母晚年幸福,怡养天年。此意说与刘校长听,他凝神,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小何啊,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要商调回浙江,我一时半会还真不想放你走!是不是再考虑考虑?七五年寒假来临,我又找他提调动的事。“唉!”他叹了口气,松口说:学校尽管缺人,我还是同意放你回去。前提是在老家找到对象,形成夫妻分居两地的实际,达到调回老家的愿望。记住喽,过年回家抓紧办哦!我动身回浙江探亲时,他专门给我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泉勋同志:您好!长华回家,顺便给您带封信。长华在这里政治上要求进步,工作很积极,和同志们的关系融洽,是学校团总支委员,一句话,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您给他的信我看过,家里情况长华也跟我谈过,个人表示同情。如果欲达理想,最重要条件是给长华结婚,这是跨省调干部主要条件。这里的事,我可尽力。上述意见请考虑。敬礼!圭德。</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卅一日”</p><p class="ql-block"> 年底回老家丽水,父母四处托人为我找对象,我也没闲着,可是处处碰壁,听说我在七八千里远的黑龙江工作,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他啊!过完年,诅丧懊恼不已的我回到阿里河,刘校长开始同情起我来,主动提议让老家丽水那边联系旗文教科,寄商调函。之后,老父亲上下请求,四处奔波,终于办妥商调手续,商调函盖上丽水县文教局、丽水地区文教局的大印,挂号寄往鄂伦春旗文教科,刘校长(兼文教科长)大笔一挥,妥了,调动的事成啦!怎样感谢恩人刘校长呢?那年头没有请客吃饭的习俗,要宴请也会被婉拒的。干脆,我想办法弄到两瓶名酒西凤送给他。爱酒的刘校长笑纳了,并留我吃饭,共饮西凤酒。席间,我频频举杯敬他和老伴曲主任(旗妇联主任),感谢对我的栽培,感谢放我回老家尽孝!酒酣之际,刘校长眨了眨大眼睛,笑呵呵地对我说:“小何呀,回去赶紧找一俊媳妇,结婚,生子,让爸妈放心!”,“来,走一个!”他和我碰杯,一口喝干。此情此景,撩拨起我的心弦:多好的领导,多好的老人啊!我喉咙发硬,泪水在眼眶里闪动,模糊了双眼。一头短发,干练直率的曲主任一口喝完我敬的酒,笑着说,我家老头一直看好你啊,也很同情你,心一软,这不,就同意放行了。小何啊,回去好好陪陪你爸、你妈,好好孝敬孝敬俩老!代向你爸你妈问好!在即将离开阿里河的前夜,聆听亲人般的叮嘱,感受依依情别之情,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渗出,滚落在酒杯里……</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作为边疆省份,黑龙江省为留住人才,严格控制干部外调离开黑龙江。为顺利办好调动手续,给人留下好印象,我又特意穿上刚洗涤熨烫过的的卡中山装,虽然有点褪色,但它沾滿了父母的情和爱,自信:穿上它沾喜,办大事,会顺利的!</p><p class="ql-block"> 办调动,回浙江,就象关公,得过五关斩六将。笫一关,鄂伦春旗民族中学同意我调动,第二关,鄂伦春旗文教科同意盖戳,第三关,坐火车去加格达奇,大兴安岭地区文教局同意,盖戳。本以为手续办完了,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地区文教局人事处干部告诉我,还得上哈尔滨,找黑龙江省劳动总局盖公章!没辙,于是乎只好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当即随便吃了碗面,买了火车票即刻赶往哈尔滨,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五月中旬。等我挤公交车赶到省煤炭大厦,正好上午十点。挨着门牌找,好不容易找到劳动总局人事处,一问,说上班的干部在做工间操呐。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我就顺着走廊往前找,好家伙,七八个干部模样的人在打乒乓球呢。我轻声问:同志,请问,办调动盖章找哪位领导啊?“呶,就是那个高个子,把处长。”我一楞,百家姓里还有姓把的?</p> <p class="ql-block">刘校长写给父亲的信</p> <p class="ql-block">只见把处长喀嚓喀嚓几下,杀退所有对手(他们打五分制的球,谁赢六分算胜)。我瞅着球网偏低,上前矫正。把处长问:你知球网的高度?你会打乒乓球吗?我答:网高15.25厘米,我会打。“咱俩比试比试,你行吗?”把处长向我挑战,看来他打得还不过瘾。我欣然应战,心想:你那两下子,我还怕你?笫一局,5:3,我赢。笫二局7:5把处长扳回一局。打决胜局时我暗暗想了想,让你赢一次又何妨?便耍了个小聪明,让他赢,但要赢得惊险,刺激。比分交替上升,一直打到9:9,最后,他回球擦网:10:9,我回球出界11:9,把处长得胜!在同事面前挣足面子的他上前拍拍我肩膀说,年轻人,贵姓?你也打得很好,咱俩交个朋友呗。到他办公室坐定,他边擦汗水边对我讲心里话:“一般情况,我们不轻易盖戳同意调走,原因是咱黑龙江省太缺干部,太缺人才了”。不过,他顿了顿说:“你例外,咱俩是球友了,我开绿灯,放行。”立马,他从抽屉里掏出公章,在我的调令上盖上红红的大印:黑龙江省劳动总局!中午,把处长还请我到楼下饮食店吃中饭,喝哈尔滨啤酒,菜是典型的东北菜,木须肉、猪肉燉粉条。</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在阿里河的我二十六岁,正值青春韶华,雄姿英发。没想到,我让青春撞了下一腰。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遇上年龄相仿的C老师。她身材高挑,长发乌黑亮丽,鹅蛋型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水灵灵的丹凤眼,配上嫣红的樱桃小嘴,玲珑剔透的鼻子,一笑,脸上露出俩浅浅的的小酒窝,浑身散发出青春的魅力。平日里,她分配的工作我都保质保量完成,诸如文艺演出,出黑板报,校广播宣传等。她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十分赞赏。久而久之,两人在心里对彼此都留有好印象。时不时地,她会在散会后留住我:“小何,你留一下。”谈谈工作上的事,悄声细语地问问我家里情况,还问在阿里河的今后打算。俗话说,十个男儿九粗心。我却以为是她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呢,压根也没意识到她已经喜欢上了我。也是七五年,一个隆冬的傍晚,刚开完会,她又留住我,说有事跟我讲。我一楞,才发现她两腮绯红,声音也有点颤抖。她轻轻地说,咱俩交朋友好吗?说完,一脸害羞。我也挺傻的,以为是一般的朋友,便说好的呀!我的回答让她异常兴奋,说:走!到我家去,我爸妈请你去吃饺子!天,黑古隆冬的,雪地里的车辙印弯弯曲曲,伸向蒙胧的远方。我骑车驭着她,她矜持得很,侧坐着,没用手抱我的腰,而是轻轻靠在我的后背上。一路无语,只听到柔柔的飘雪声,还有就是“吱嘎,吱嘎”的骑车声。车到她家,推开厚重的防寒门,她的父母亲便乐呵呵迎上来,招呼上炕。寒喧一番,热腾腾的饺子和香醇浓浓的酒就上来了。她和父母先给我敬酒表示欢迎,我连忙起身回敬。过程中,她脸红彤彤的,我呢,也显得侷促。酒酣耳热后,她们问了我南方的乡土民情,打听我家庭情况,我一一作答。我也了解到,她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三个妹妹。有一点是相近的,我和她的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百姓家,我和她都是家里的长子,长女,都敢于担当。辞别时,她们送我,脸上绽放的笑容表明对我还是满意的。隔天,我送她两瓶酒,让她给老父亲喝,礼尚往来嘛。个把礼拜后,开完会她把我留下来,很渴望地问我:“想过没有,你能为我留在阿里河吗?”问完,她双眼流露出期盼,慌乱,惶恐。我怕伤到她脆弱的心,缓缓地对她说:“那你能不能跟我去南方啊?我父母亲年纪大了,弟妹还小,我是长子,他们需要我回去啊!”立刻,她眼神暗淡下来,一脸伤心。一会儿,她收拾好心情对我说:“我情况跟你一样,家里离不开我,没法子跟你去南方!”我俩都陷入沉默,此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良久,回过神,天也暗下来,我送她回家,她婉言谢绝,一个人默默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除工作上有交集外,她都躲避我。离开阿里河前夕,全体教师欢送我拍合影,她没来;欢送我的告别宴上,她也没露脸;师生为我送别去火车站,也没见到她的身影!直到30年后的2006年受学生盛情邀请,我重返阿里河,打听到她仍在阿里河,怕伤她的心,打搅她正常的生活,没敢见她!还好,通了个电话,听到的是似曾相识的声音,但那声音显得陌生,苍老!我的心怪难过的。当初,我俩交往纯洁得很,不但没拥吻过,彼此连手都没握过呢。我俩算不算初恋?</p><p class="ql-block"> 我俩的故事是凄美,还是凄惨?谁能告诉我,谁能回答我?</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在心里诚挚祈祷:C老师,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第四章结束)</p><p class="ql-block">何长华</p> <p class="ql-block">2006年受学生盛情邀请,重返阿里河参观布苏里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学生涂韦佳,王保林等与我亦师亦友,我们一起阿里河边野炊。</p> <p class="ql-block">体育老师,乒乓教练陶世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