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到天降馅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外科生涯(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高有炳(遗作)</p><p class="ql-block">整理者:高伐林、高冬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有炳,湖北鄂城(今鄂州)人,1913—1998,著名外科大夫。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陆军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外科主任,武汉医学科研所所长,兼武汉医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在湖北、武汉地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他与姐姐高欣荣(1905—1997,妇产科专家)哥哥高有焕(1911—1972,内科专家),以医学界“高氏三姐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三姐弟先后赴美深造,并一度在武汉合作开办“高氏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续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进了父母亲身边的汉口市立医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武汉的医疗机构都把持在教会洋人的手中,有各国背景,有不同语言和不同学派,非常复杂。在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英国人办的协和医院,其次是美国人办的武昌同仁医院,汉口的,普爱医院(英人背景)和天主堂医院(意大利和法国天主教背景),都用法文,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有联系。这几家外国教会医院,宗派很重,外人莫想进去。他们所聘的外国医生,都是在其本国内做了一两年医生便来到中国的,并无丰富临床经验。但人们反正迷信洋人,洋人治死了,家属也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市里仅有一家日伪政权留下的“汉口市立医院”,座落在汉口鄱阳街七号,一座四层楼房,日伪时期便给占用了作医院。前面大楼用作门诊部,后面两层住房改成病房。外科病房在二楼,共40张床,二楼两边各20张病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F-01:汉口天主堂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F-02:汉口鄱阳街上许多老建筑,正在陆续整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它是私人开的诊所和医院。汉口还有一座天主教的“万国医院”,是当时的高级医院,接受外国医生和中国开业的名医送病人前去住院和治疗,医院收住院及护理费,护士是些修女担任,医生则收手术费诊疗费。当时的市立医院是由市长的一位亲戚当院长,他是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心思没有放在治理医院上。但父母亲不愿我们到其它城市去行医,又无合适去处,只好经人介绍到该院工作,当时该院缺妇产科医生而并不缺外科医生,外科已有齐鲁医学院毕业的主任,其他如眼科、放射科,多是齐鲁背景的开业医生兼任主任。我被安排到外科暂当主治医师,分管一个大病房约20张床;外科主任则管对面二楼另一20张床的病房,各管各的病房病人,互不干预。外科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改装的手术室,由一个护士长和病友负责,连个助手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的下属,是一个河南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彭彦儒,后来升了二汽医院外科主任兼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遭到主任嫉恨,其实我很冤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病房工作,一个星期难得有一次手术,因为医院名声不佳,本市病人和农村求医的,皆往教会医院跑,只有他院不收的,如手术难度大的、交不起住院费的,才来市立医院。当时最多的病患,是因为连年战争,农村穷困,营养不良,结核病特别多,是结核性关节炎、脓胸、遗留瘘管,久治不愈,又占床位。外科大部份住的是这种病人,其他多为关节炎、骨髓炎,急腹症都少,其它病种也少。</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做大量工作,要能做到花钱少,照样治愈从农村卖房、卖牛来求医的病人,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果然有有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F-03:手术中的高有炳(右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例如急性阑尾炎在未穿孔的情况下用局麻或腰麻(麻醉都是由我自己动手),因当时抗菌素类药很贵,术后不用抗菌素,服两三天璜胺剂;疝气和其他如阴囊积水等,术后不服药,只是手术时要求很严,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防止了器械和敷料的感染,术后病人一律早期起床活动伤口,拆线即让出院;如为本市的病人,则请出院后到期来拆线;对于一时难得愈合的慢性骨髓炎之类的病人,曾采用二战治伤的方法,扩创后上石膏固定三个月来拆石膏,多半伤口愈合。因此病床周转快了。病人的义务宣传,比我们登报效果大得多,有些已经住到教会医院的病人,自动要求来手术,我的工作就繁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可就在此时,1946年秋季,科主任有一个病人前来找我,要求从他的病房转到我管辖病房开刀,这样岂不给科主任难堪?我当然不答应,病人就自动出院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过了几天病人重新入院,住进我的病房。当时我也没有注意到他曾经入过院、是科主任的病人,就给他开了刀。他起床后站在病房的走廊上,看见他原来病房的一些认识的病友,和他们打招呼,恰巧被科主任看见了。他一气之下来到我的病房,当着许多病人破口大骂,骂了许多难听的话。其实我真是冤枉啊!</p><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下这口气,就不上班了,向院长辞职不干。就这样离职休息了一个多月,经院长调解和病人们要求,才复了职。</p><p class="ql-block"> 院方决定外科分成两个互不相涉的病房,病人自由选择住进哪边。就这样维持下去,我的病床越来越紧张,而科主任的病房老是有空床,或住下长期慢性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接到天降馅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我到南京参加中华医学会大会,许多老同学老朋友都会见了。从大会得知WHO(世界卫生组织)当年有五个留学美国的名额分到中南区,有一名是临床外科,其他四名为公共卫生、结核防疫等。我一听,详细了解对留美的要求与资历。第一条是有在国家正规医院从事外科工作三年经验,第二条是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第三条为经过专业考试合格,第四条为国内医科大学毕业,有正式文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F-04:美国最富盛名的美俄氏医院(MayoClinic,现译为“妙佑”)。三十年代末期,高有炳的姐姐高欣荣曾经在此深造,对弟弟介绍过这里的情况,让他也心驰神往,期望有一天也能得到前往深造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一看,我完全合乎申请标准。回到武汉,便询问院长是否有此文件,院长佯称不知此事,其实他已将自己同学的名字报上去了,并且有当时的湖北省省主席的介绍信(省主席是院长这位同学的伯伯)。我见院长说不知此事,即前往省、市卫生厅询问,他们都答复说早已通知了各医院,并且你们医院把名字都报上来了,怎说“不知此事”?</p> <p class="ql-block"> 我将事情说穿了,院长只好将我的名字补上,这次真的送上去了。他以为前一位有省长的介绍信还有什么问题,我的名字只是陪衬罢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那年夏季,正当我到上海购买医疗器械,突然接到家里打电报来,要我到南京卫生署办理留学考试。我准时前往接受考核后,被认为合格,限期要我到上海美国领事馆办理出国手续。 </p><p class="ql-block"> 我真是喜出望外:这么好的机遇!急忙返汉与家人告别。</p><p class="ql-block"> 时逢我妻子淑君于年初参加“托福考试”也通过,准备稍迟来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F-05:1947年9月,高有炳(右)即将登机赴美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系高有炳大夫去世前不久所写。图片多为其本人拍摄或收集,少数由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二医院)提供,也有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告知,即时撤下。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span></p><p class="ql-block"> ——整理者附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