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尤其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同时也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洲知州,上《湖洲谢表》,因文章夹杂大量个人感情,遭新党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奏苏轼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朝堂哗然,倒苏之声骤起,苏轼与相关数十人遂被逮捕,解往京师,险遭杀身之祸,后因众臣求情得以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此即“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所谓“乌台”,即御史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黄州时,曾心怀大志的苏轼,对自己的将来和仕途感到心灰意冷。恰逢寒食,细雨绵绵,下笔写成《黄州寒食帖》,又名《寒食帖》或《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一首遣兴的诗作,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代鉴赏家均对此帖推崇备至,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食帖》为纸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原为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州寒食帖——苏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观来说,在宋代“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之中,米芾技法功力当为第一,其八面出锋的书法特点对后世影响也是苏东坡所不能及的。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苏东坡对于书坛的影响还不如黄庭坚。可是在苏东坡众多的传世之作中,唯独这篇《寒食帖》,被一致公认为无懈可击的旷古佳作,并登上了天下三大行书之末的宝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有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将“意” 作为书法创作的重点,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与主观情感,将自己的心境寄情于笔墨之间。《黄州寒食诗帖》以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为基调,运用多变的线条,欹[qī]侧的结体,错落跳宕的章法,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使文学与书法的结合达到了最高峰,体现了“尚意”的审美取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诗帖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书法用笔的特点。据说苏轼写字喜欢把手腕按在桌上,所以字写出来都是斜的,黄庭坚调侃其字如石压蛤蟆。《寒食帖》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到了后文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在用笔上,丰满粗壮的点画大多源自颜体,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 不拘一格,全凭其情,宛如天成,体现了苏轼意造无法,随意自适,形神兼备的书法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