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到老家天津探亲访友,天天是握手言欢,谈天说地,回忆往事;然后就是吃东吃西,品甜品咸,尝尽人间美味 。这天,应邀从北门走进朋友家小区,屋里的沙发尚未坐热,就又走了二、三百米的花间小路,出了小区南门,来到一家东北的铁锅炖饭店。</p> <p class="ql-block"> 饭店的装修,全部用的是实木木板打造的隔断、门窗,实木木板打造的桌椅板凳,好像进了大兴安岭的树林子。大堂和包间里都有一个灶台,灶台中间安卧着一个大铁锅,食客们围着灶台而坐。</p> <p class="ql-block"> 每个灶台都有一位专职服务员,承担了端盘子送餐、点火开灶、上台子炒菜、收拾碗筷等等所有的服务。一位个头高大的女子推着小车,送来我们选中的上好食材,有清江鱼、嘎鱼、粉条、土豆、大白菜、豆腐、豇豆角等,都已切好洗净,看着就养眼,清清淡淡,很适合我们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 服务员穿了一身大红底子的印花布料衣裤,很像我们小时候的大花被面,也令人想起舞台上的“二人转”。这种装束,更加体现出了东北人的率真爽朗,直来直去的那种火辣辣的性格。她们都是挂牌服务的,我看到她胸前别着的绿色小牌子晃来晃去,上边写着“小玲姐”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她又搬来了七、八根半米长的木柴,填进了灶膛口,然后蹲下身子,用喷壶往灶膛里喷一种液体,并说那是助燃剂,火势呜呜的,烧得很旺。久居大城市,看到这么大的火苗,是有点兴奋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小玲姐当着我们的面开始炒菜了,提来大油桶,倒入清油,很快就冒了烟,放入葱、姜、蒜,红辣椒,扒拉几下,再放入东北的大酱,锅里一个劲地发出“滋啦,滋啦”的油爆声,小屋子里也便立刻充满了油炸佐料的香味。紧接着,往锅里倒了半锅水,又拿了个圆片状的铁篦子斜插入水,垫在锅底上,说是为了防止烧糊了锅底。</p> <p class="ql-block"> 加入食盐、酱油,再把一盘盘的鱼块,蔬菜都一股脑地放进锅中。灶膛里火力很旺,锅里的水很快就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了。</p> <p class="ql-block"> 小玲姐开始操作最后一道节目了,她带戴上了一次性聚乙烯塑料手套,把提前做好的玉米面面团,拿在手里反复揉搓,捏成圆饼,再贴在铁锅的锅沿上。这就是典型的北方“贴饼子”或是也叫“贴饽饽”。每个饼子,两面受热,一面受到了水蒸气高温的蒸,另一面受到了铁锅炙热的烤。</p><p class="ql-block"> 我拿起手机,不停地拍下这些精彩动作。</p><p class="ql-block"> 小玲姐说:哎呀,大叔,你还是别拍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说:怎么?是技术保密吗?</p><p class="ql-block"> 她说:不是保密。你看我这脸上贴了纱布,昨天去医院动了个小手术,脸上长痘,化脓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才注意看她的脸,左腮上有一块白色的纱布。</p><p class="ql-block"> 我说:哎呀,你戴着口罩,纱布只露出一点点,你不说,我们还真看不出来呢。</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片爽朗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大约15~20分钟,小玲姐再次走进包房,打开了锅盖,一股香气扑面而来,铁锅炖可以开吃了。人们用筷子,用调羹,用炒菜的锅铲,纷纷把美味装进自己的碗里,便秃噜秃噜地吃将起来。好一个铁锅炖呀!真是鱼肉鲜嫩,粉条劲道,土豆粉糯,豆腐柔滑,豆角清脆,大白菜吸尽了汤汁,最先被人们抢光。</p> <p class="ql-block"> 我颇有感慨,大多饭店的后厨是闲人免进的,铁锅炖饭店是烧菜当众表演。大多饭店的调料五花八门,铁锅炖则就是几样再普通不过的葱姜蒜。大多饭店的菜是食材精巧搭配,造型、颜色,绞尽脑汁,而铁锅炖,各种食材素颜登场,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心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吃得盆干碗净,满头大汗,嘴里满满的都是无穷的回味。这真是一场观看表演的聚餐,是朴实无华,无遮无挡的,原汁原味的,最接近远古先民吃饭水平的聚餐,真的很好,很好!</p> <p class="ql-block"> 用餐出来,小玲姐站在店门口,向我们告别,并说,欢迎我们再来。走出门来,回头望去,看到了饭店大门口的一副对联,其上写道:</p><p class="ql-block"> 围灶台,坐火炕,感觉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来咱家,吃特色,啥菜都在锅里做。</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