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与青年教师朋友聊聊我读书和工作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口/管季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3年生人,读小学时,跟随在农村中学当公办教师的母亲在毛陈和东山头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文革”,教学秩序混乱。读小学一年级时,甚至没有《语文》课本,老师用一份中共中央文件代替课本,将文件抄在小黑板上,让我们这些一字不识的孩童,硬生生把文件背下来,乃至过了几十年,我还记得这份文件的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制是“五二二”学制,上完小学三年级,因为没有雨靴穿,我跳了一级,直接上了五年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同学,没有听说有考上大学、中专的,都在乡下当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小学同学唯一区别,因为是老师的孩子,可以看到学校订的几份报纸,其中有《参考消息》,至今我还记得这份报纸上编发过香港梁厚甫先生的文章,半文半白的那种政论文,文字简练,非常儒雅,让我隐约感受到汉语表达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大约从三年级起,我从本校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小说如《敌后武工队》、《艳阳天》来看,《水浒传》是那时看的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三字经》、《论语》等写上“供批判用”的黄皮儿的书,也是那时看的。 </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种既缺乏指导,又囫囵呑枣式的阅读,却打开了我的视野,养成了最初的阅读习惯。</p><p class="ql-block"> 读初中时,我返回孝感城,在永新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我父亲在孝感县总工会工作,因为父亲生病,单位让父亲管理图书室。那时的孝感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的图书室藏书量,可能是除孝感县图书馆之外,整个孝感城最多的。除了图书,还订有国内上百种报刊,甚至还订有《朝鲜画报》、《越南画报》、《罗马尼亚画报》。我常常偷偷拿到父亲的钥匙,躲在图书馆的书库里去看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种漫无目标的阅读,带来的直接坏处,是让我愈来愈偏科,数理化成绩一直不好。带来的好处,则是我与同龄人相比,在人文艺术类方面的知识面,要宽广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以后在武汉读书的那几年,我仍然保持着这样一种任凭兴趣漫无目标的“野读闲书”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在原县级“孝感市东门中学”工作,担任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和学校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城区的地县两级新华书店淘书。每年订阅报刊的种类,是全校一百多位教师中最多的。我从1978年读高一时起即订阅中国美协会刊《美术》杂志,一直订阅了30多年。喜欢书法,订阅了上海《书法》杂志,武汉《书法报》,河南《青少年书法》杂志和黑龙江的《青少年书法报》,以及后来的《中国书法》杂志。订阅过《新华文摘》杂志、《人才》杂志、《读者文摘》杂志、《方法》杂志等等。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所有报刊,全部订阅过,其中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一订就近4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了中学教师之后,教而知困,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文革”期间所受的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知识功底不扎实。于是我有意识地购藏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所需要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学、语言学、语文教学论方面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93年我调入孝南区教委办公室工作之前,基本上配齐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所需要的常用工具书和学科专业参考书。每天晚间的自学,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当年的老同事碰到我,常常要说的一句话是:小管,你们家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任教期间,我在作文教学上作过许多探索,取得一些成绩。2012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全国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优秀成果活动时,我与王松泉、潘纪平、徐大兰、彭小明等语文教育专家一起,担任评选活动评委。王松泉先生等语文教育名家对我所创立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都作过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1996年,我奉调区教委办公室工作,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为教委领导写讲话稿,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写各类公文,兼顾的工作则是教育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初,我调入孝南区教学研究室(教科所)工作,担任语文教研员,同时兼任音乐、美术和学前教育教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连幼儿园都没有读过,从小学直至高中毕业,也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美术教育,如果这三个方面的教研工作仅仅满足于上传下达,又是我不愿意那么干的。我每做一件工作,都希望自己能达到尽可能接近专业的状态,这就需要付出不为人知的巨大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了解美术教育,我直接汇款给南京师大《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陈通顺主编,购齐了该刊从试刊号起各期。又陆续购读了上百本美术教育类专著。1997年7月至2003年元月,我应请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借助编发稿件的便利,与国内几十位知名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有直接的接触,虚心向他们求教。六年时间,获赠数百本美术教育专著和图册,通过中国美协儿艺委主任杨永青先生等,获得了日本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2003年秋,受北师大教育学院杨立梅教授之邀,参加了“新世纪版”《艺术》教材的修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对学前教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我在应允兼任学前教育教研员之初,即自费购置了全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又从市教科院图书室和各幼儿园借阅能找到的学前教育专业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将自己的这种学习和研究方法,命名为“抓两极”的方法。一极,是直接接触某个学科的一流专家,研读该学科最系统最前沿的学术专著,占领理论的一极。另一极,则是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或者亲身实践。2000年暑期,我曾带着梁维学等4名美术教师,进行过为期30天的少儿美术教育实践研究。实践所得的感受,在《艺教导报》、《孝感晚报》、《小画家》月刊和《书法报/少儿书画》上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语文教研工作方面,我曾经尝试过在举行优质课竞赛之前加试《综合素养》笔试,整个卷面的判分,总分为3分,0.5分为一级。我作为语文教研员,只管这3分的判评。通过几次的实践,得到的验证是,凡《综合素养》判评为3分的参赛选手,其课堂教学竞赛必然是一等奖。这并非巧合,而是必然。给我的启示是,所谓“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功底,而提升教师文化功底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读书一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基本观念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先得养成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的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传播这一理念,2008年3月10日,我自费创办了教育文化类公益服务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www.jszywz.com,该网站坚持公益服务已满十五年。今年4月我龄满退休之后,仍然在继续维护和建设这个公益网站,义务为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和海外华文教师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站设有《网缘》、《汉语》、《专题》、《跨界》、《艺境》、《文苑》等七大版块。每个版块之下,又按内容细分为若干子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汉语》版块,下设有《语文教育动态信息》、《语文教育理论前沿》、《语言学与汉语教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时代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讯库》、《大学语文》、《民汉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青少儿口语表达训练》、《全国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年会》、《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实验专区》等子栏。</p><p class="ql-block"> 再如《专题》版块,下设有《人文读库》、《校长网刊》、《班主任顾问》、《名师品牌传播》、《民办中小学发展动态》、《编辑热线》、《国外及台港澳地区教育情报》等子栏。</p><p class="ql-block"> 至2023年5月10日,《教师之友网》共收入专业帖文133998篇帖文,每日“同时在线人数”,高峰时达到1181人,低谷时“同时在线”也在300人上下,名符其实成为了教育类公益服务网站中的品牌网站。</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实在在地促进语文教师养成写作习惯,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策划组织了连续六届“语文教师现场写作大赛”,许多一线教师通过参加“现场写作大赛”,找到了自信,养成了写作习惯,加速了专业成长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从1995年起,我一直担任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和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孝感市楹联学会副主席、孝感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孝感市槐荫书画院副院长,为孝感市地域文化发展,做过一些具体工作。先后应邀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刊《中国硬笔书法》季刊责编、山西《新作文》杂志湖北编辑分部主任、黑龙江《成功之路(小学版)》特约副主编,创办了孝南区教研室学术内刊《孝南教研》。2003年,应河南教育报刊社之邀,参加了豫版《书法艺术》地方教材小学版的编写工作。2015年,应请担任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协助该报主编完成了改版重铸工作。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课外阅读》的编写工作,参加了本市地方教材编写工作并任副主编。应邀在湖南岳阳、长沙、成都和武汉等地上公开课或参加教师培训工作。先后发表语文教育、书画教育类文章200余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