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俺妈,我想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快到了,总想给她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说声“俺妈,我想你了”。可话一个劲地在嘴里打转,闲谈些家长里短的琐事,硬是说不出口。</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老家,一般称呼自己的母亲:俺娘或者俺妈。当然,也有“我妈”这类。虽然“俺”这个字,感觉有些土味甚至有点原始,但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却也是最质朴、最亲切的称呼了。正如作家莫怀戚笔下的母亲——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三个“我”字,道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上有老,下有小;身前有生活,身后有工作);短短的话语更流淌着对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与珍视。</p><p class="ql-block"> 同样,我的母亲,从我记事起镌刻在我心头的,总是那句永不变更的话……</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很顽皮,上树下河,身体总是剐蹭不断,战功显赫。每当母亲从田间劳作归来时,总会一把把我搂在怀里,上下打量抚摸,“哎呦,我的娘来,怎么弄的,可要紧?”虽然有时有些责备,也会象征性吓唬一下,但在我的心里,是最温暖的声音了。</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夜间总会很晚回家,无论多晚,母亲总在厨房里坐着,炉子上温着我喜欢的饭菜。母亲不会用智能手机,老花眼也看不得书,一个人靠着墙壁,时而咳嗽几声,时而起身看看动静。特别是冬天,窗外漫天的飞雪,屋内母亲胳膊搭在餐桌的一角,不时地打盹,不住地张望。当我进门后,母亲便立马招呼我,“哎呦,我的娘来,可吃饭吗?锅里有你喜欢吃的饺子。”一句话,驱散了多少工作的不愉快和身体的疲惫,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在我们面前说话,总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我的娘来”这句口头禅。但在外边母亲从来不会如此,教育我们也很严格,无论做人做事,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例外,那是我母亲最悲痛的时候。一次是我祖母去世,母亲痛苦欲绝不停地说“我的娘”。祖母早年照顾我们兄妹长大,晚年疾病缠身,瘫痪在床整整六年。婆媳关系极好,母亲毫无怨言好生伺候了六年,直到祖母走的那天,祖母还拉着我母亲的手,簌簌落泪。另一次,我外婆去世,享年106岁。祖母去世后,母亲隔三差五去看望外婆,希望尽可能弥补这些年的缺失。殊不知,母亲您也80多岁了,早已不是青春的年纪,我想那颤巍巍的步伐是回家的路,因为那里也有一个“俺娘”。</p><p class="ql-block"> 前年,因为工作调动,我远离了家乡,到了离家六百公里外的异地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我离家的那天,母亲很高兴地说“儿子,不要担心你妈,我身体很好,还有你姐在家,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好你的家……”事后我大姐才告诉我,母亲总是在门口,望着我工作的方向,一个人发呆,一个念叨着只有我能懂的话。</p><p class="ql-block"> 去年春节,天气不好,疫情也很紧张,本已说定不回老家。可当我驾车二十多个小时回到家,凌晨四点的敲门声刚响到第三声时,母亲便披着衣服迎了出来,还是一把抓住我,“我的娘来,你怎么来了……”那一瞬间,我潸然泪下,我才明白有娘就有家。</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又邀母亲一同前往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居住,母亲再三拒绝。说实话,现在的地方比起老家,无论环境、生活都好得太多,可她总不愿前往。虽说不习惯之类,可我知道母亲感觉年迈不方便,还要麻烦我们照顾她,她是不愿拖累我,拖累我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也许,她的内心,还要继续守候她的牵挂,那就是每当清明或者其他重要的日子,还有两个“俺娘,我来看你了……”</p><p class="ql-block"> 可此刻,只有: 俺妈,我想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