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天中晚报客户端 掌上新蔡 </p><p class="ql-block">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p><p class="ql-block">姜子牙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而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出生在我们新蔡县。</p><p class="ql-block">吕国,姜姓,古封国,位于今新蔡县。</p><p class="ql-block">古吕国为炎帝后裔伯夷所建。伯夷,尧时掌四岳,舜时主礼,</p><p class="ql-block">禹时“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故古吕建立应在禹之后期。</p><p class="ql-block">先秦吕国有新蔡吕和南阳申吕。南阳吕因佐周灭商有功,周穆王满时始受封国,立国较晚,早期的古吕国即伯夷封国只有新蔡吕。新蔡今有大吕亭、小吕亭等遗址。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古蔡城遗址发现了属夏文化层的石斧、石箭、骨槌、陶鼎以及吕侯墓群。</p><p class="ql-block">吕之得名,源于伯夷业绩,“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之膂也”,即伯夷曾是大禹治水的股肱重臣。古吕国都城在今新蔡县城西关外的古蔡城遗址。其疆域南至今息县的北部,北与今项城接壤,东至今临泉西部,西与今平舆交界,南北约百里,东西约120里。</p><p class="ql-block">夏帝启元年,伯夷长子大廉袭父封国,古吕渐入鼎盛时期。由于大廉及其子孙精明干练,勤奋治国,使古吕国在夏商之世较为安定。殷商末年,殷纣王暴虐,天下大乱,古吕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吕尚。</p> <p class="ql-block">周毅绘</p><p class="ql-block">按照先秦时期的习惯,“居家以家姓,离国以国姓”,当时的姜姓吕国只有这一个,故姜子牙应为今新蔡县人。</p><p class="ql-block">半生寒微</p><p class="ql-block">姜子牙的前半生可谓是漂泊困顿。不仅家境贫寒,而且被人招为赘婿。身为“赘婿”的姜子牙整日只知道读书,其他一概不知。这让他的妻子马氏很不高兴,她就让姜子牙做点生意赚些钱两。</p><p class="ql-block">由于不善营生,姜子牙连本带利赔了个精光,他被妻子马氏逐出家门。虽然他在纣王手下做过小官,也游历过七十多个诸侯小国,但始终遇不到赏识他的人。后来姜子牙辅佐周王名震天下时,传说马氏找来想要复合,一瓢水被姜子牙泼出去,并且说“如果你能把水收回,那么一切都可以再来。”这就是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p><p class="ql-block">七十二岁的姜子牙在渭水垂钓的场景被传奇小说《武王伐纣平话》演绎为“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用短竿长线,线系直钩而非钓鱼所用弯钩,且不用诱饵;钓钩还不在水中,反倒离水面三尺。由此就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p><p class="ql-block">兴周灭商</p><p class="ql-block">当时周文王姬昌出巡至渭水边时发现八十多岁的姜子牙。周文王见他的鱼钩是直的,好奇问道:“鱼钩应该是弯的,为什么你用的鱼钩是直的呢?”姜尚对答:“我要钓的鱼,是自愿上钩的,愿意来就来,不愿来,就算了罢。”周文王马上领悟,这是双关语,在指求才若渴的自己。于是说:“殷纣暴虐,民不聊生,我将要振兴世道,请先生担任我的老师。”姜子牙应允,周文王当场拜为太师,亲自扶上车,并自做车夫,走了八百步。为此,姜子牙便推算出周朝国祚约八百年。虽然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但它在民间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周文王姬昌请教姜子牙如何才能夺取天下和治理国家?姜子牙建议姬昌顺应天命,积善修德,明道行仁。既要坚定灭商决心,争取人心,扩大影响力,更要清醒认识与商周的实力差距,韬光养晦,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切。</p><p class="ql-block">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历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牧野决战的大胜,灭掉商朝,将周国升级为新的天下共主周朝。</p><p class="ql-block">封国安邦</p><p class="ql-block">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p><p class="ql-block">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p><p class="ql-block">强国富民</p><p class="ql-block">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p><p class="ql-block">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p><p class="ql-block">安定周室</p><p class="ql-block">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p><p class="ql-block">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子丁公吕伋继位。齐丁公吕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p><p class="ql-block">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兵家始祖,他的传世著作《六韬》被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学习与吸收了;他还被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尊为“百家宗师”,是一位中国古代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