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工程

柯思嘉

<p class="ql-block">5月6日,下了一夜雨。早餐后,天气灰蒙蒙的,雨点闪闪。9点准时出发,中巴在山路上盘旋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白涛镇的816工程遗址。杨导一路与我们介绍: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816工程,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p><p class="ql-block">从设计上来看,就能感受到眼前的这个地下核工程有多么惊人,它共有18个大型洞室,这里的隧道和竖井等通道足足有130条,总长超过20公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神奇、神秘、神圣的地下核军事洞体。是最具魅力和象征意义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也可称为红色特色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内部掏空的大山,进入需电瓶车运送。山洞内浩大,高处有上百米。进的洞内,犹如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上上下下犹如一个蚂蚁窝。如没人引导,肯定是晕头转向。</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着地平车向纵深开去,数百米后下车听讲,山洞内有回声,导游的话听起来费力。</p><p class="ql-block">这种国防工程,规模恢宏。想到我们小时“深挖洞,广积粮”的举措,简直是小巫见大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认真地讲解9号引水洞。</p> <p class="ql-block">照明灯在不断地变换颜色,感觉有点魔凡。</p> <p class="ql-block">洞内全年平均温度16~21摄氏度,冬暖夏凉,四季恒温。</p> <p class="ql-block">816工程(原子弹A2923(1:1仿制模型)</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14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并取得成功,它就是空投原子弹﹣-A2923,从此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并能进行空投的国家。此次"空爆"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洞内还有一个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816地下核宫赋。这赋写的气势磅礴,朋友们可仔细已读。</p> <p class="ql-block">在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即816核军事洞室的三楼,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穿过一扇只有弯曲才能进入的两英寸厚的铁门,还有一个圆桶状的水池。</p><p class="ql-block">水池上口直径约二十米,水深5米。有生产泵负责正常生产,控制泵负责调节温度,安全泵可以及时阻止失控者。</p> <p class="ql-block">它位于8层的核反应堆大厅。在20-30米高的大厅里,当年反应堆的支撑部分仍然保留着,用一米左右的“工”型钢做成钢架被卷成正四方型。</p> <p class="ql-block">我与同学们在一起参观核反应堆。</p> <p class="ql-block">816工程遗址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业基地废弃的原因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建设需要。在1982年,中央要求缓建该工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美关系进入了缓和期,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大大减弱,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816工程”更容易被发现了,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此外,国家的主要精力也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面,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所以这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被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中国国防科工委解密令公布,才让世人知道这群消失的六万人,背负着整个国家核工业的命运,在涪陵白涛秘密修建816地下核工程。</p><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厂建造过程中共有100多名官兵牺牲,其中76人被评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借用人民日报的评论作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p><p class="ql-block">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p><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一一摘录《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p><p class="ql-block">在共和国风雨的历程中,一大批三线建设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一大批三线建设者们,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奔赴到了大山深处,当形势发生巨变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突破和自我转型。</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着眼于未来,享受着和平之下的美好生活时,请不要忘记,在这繁荣的背后,有着几代人几乎忘我式的牺牲。</p><p class="ql-block">谨以此向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老一辈致敬!</p><p class="ql-block">走出816地下核工程,同学们讨论着,应该让学生们来看看,作为暑期国防教育基地。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