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不能失信》让我们对诚信失去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爱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课本直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文不多。小语三下第21课《我不能失信》表现了“诚信”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天早晨,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爸爸的一个朋友家去,临出门小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爸爸和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小庆龄还是决定留下来,履行自己的诺言,课文赞美了小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这是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解析节录。</p><p class="ql-block"> 小庆龄和小珍约会有没有“诺言”,我们不得而知。“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是必须一定要落实的一个活动吗?小庆龄这次遵守约定的价值有多大呢?</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小庆龄的这次遵守约定,只空有一个“我没有失信”的口号,而实在的遗憾有三:</p><p class="ql-block"> 第一、庆龄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的愿望落空。伯伯还说准备送给庆龄的一只鸽子,庆龄得到了吗?</p><p class="ql-block"> 第二、庆龄的爸爸妈妈是希望庆龄一起去做客的。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失去了。这位伯伯说要送庆龄鸽子的,可见伯伯很喜欢庆龄。这次庆龄没去,伯伯是不是有一点失望呢?</p><p class="ql-block"> 第三、庆龄坚定地要守约的小珍最终没有来。庆龄被小珍“放了鸽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做到时时处处守信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教师教学用书总结道:“课文结尾小庆龄与妈妈的对话,“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说明在小庆龄心目中守信比玩重要,诚信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总结,笔者有不同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庆龄空守“诚信第一”而遗憾多多,我不赞成。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庆龄是顺应自己的本心出去做客,还是遵守约定教小珍叠花篮?庆龄违悖了本心。守信的教条扭曲了天真的童心。</p><p class="ql-block"> 第二、孩子是与父母的关系重要,还是与朋友的关系重要?庆龄居然置父母的意见不顾而偏向朋友,违反了伦常。</p><p class="ql-block"> 第三、小珍是个不守约的孩子。庆龄坚定地对一个不守约的朋友守信,交友失察!</p><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愚忠”而呆滞的小庆龄形象,不应赞美。</p><p class="ql-block"> 小庆龄这次诚信的表现,实在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只会让我们对诚信失去信心。</p><p class="ql-block"> 小庆龄的遗憾不能归罪于别人,而是庆龄自己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我给小庆龄的建议是:当场打电话给小珍,商量叠花篮活动取消。这样,后面的遗憾都可避免。</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历史上真有其人。这篇课文是否写实,我表示存疑。这篇课文有损宋庆龄的历史形象。</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诚信这一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人若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可以行得通。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能够行走呢?”</p><p class="ql-block"> 《论语》此章谈信的重要性。《说文》:“信,诚也。”</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此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说“主忠信”“谨而信”“民无信不立”,凡此种种,足见社会生活中,诚信之重要。</p><p class="ql-block"> 末句“其何以行之哉”,可与《卫灵公》篇“子张问行”章相参。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换句话说,人而无信,不能取信于人,便无法确立自我人格,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将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可是。</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当中,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p><p class="ql-block"> 诚信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文天祥《绝命词》)</p><p class="ql-block">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p><p class="ql-block">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一切人和事,既无一定专主之是,也无一定不肯之非,一切唯有遵从道义加以判断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有例为证。《史记.孔子世家》载:</p><p class="ql-block"> (孔子)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於匡,今又遇难於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適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適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p><p class="ql-block"> 这个“孔子负盟”的故事,正说明“信”如果不合“义”,便是小人之信,“神不听”。此故事也见于《孔子家语.困誓》,稍有不同,孔子说:“要我以盟,非义也。”</p><p class="ql-block"> 再如《庄子.盗跖》所载“尾生抱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p><p class="ql-block"> 两个故事,一正一反,极言固守不合“义”之“要盟”“小信”,不如无信。</p><p class="ql-block"> 小庆龄守信的故事也可以判断为“信之患也”,不如“惟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义”者,宜也,时也,权也,度也,中也。义道从权,无可无不可。一切正向价值,皆须合乎“义”。</p><p class="ql-block"> 仁是儒家大慈悲,义是儒学大智慧。教材编写者可不察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9.14重新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