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怀念远在天堂的母亲

唯妙唯肖

<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而我母亲离开我们已是整整三十年了。不知道您老人家在天堂可好。</p><p class="ql-block">虽然母亲已故三十年,但我对母亲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多么希望母亲还健在,让我还能尽女儿的孝道,承欢在她的膝下。但这一切都成了我无言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内疚伤感不已。</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年轻一点的女儿,在母亲节为母亲送花,陪母亲过节那是多么羡慕啊,可是我已经没有了尽孝的可能。有时触景生情很想写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但怎奈我才疏学浅,即使竭尽所能,也难以通过文字来描述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出生在地主之家,外公外婆共生育了五男二女,母亲排行最小,深得外公外婆宠爱。但是她并未恃宠而骄,而是在外婆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知书达理、心胸豁达、聪明睿智的女性。</p><p class="ql-block">我外婆是大家闺秀,在嫁给我外公之前一直都在上学读书,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为此在婚后吃尽了不会干活的苦头。她不想自己的两个女儿重蹈覆辙,于是就没让我母亲和姨妈上学。但是,母亲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之下,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苏秦统六国》、《孙敬头悬梁》、《车胤袋萤虫》、《匡衡凿壁偷光》和《宋濂夜抄书》等数不清的古典故事都烂熟于心。我和弟弟们从小就是听着母亲给我们讲的这些故事长大的。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却很注重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培养以及在伦理道义方面的教导,给我们讲一些《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扇枕温衾》、《刘伯温传奇》、《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准则。用例如“食不言寝不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等这些儒家、道家的思想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伴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们在母亲的身旁度过了无数幸福快乐的时光。同时也在母亲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下,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上来看,母亲应该算是我们的人生启蒙老师了。</p><p class="ql-block">母亲不光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而且还有着让我们钦佩不已的心算能力。记得我们一家在乡下的时候,我经常去镇上卖自家的鸡蛋、鸭蛋和其他农副产品,再买回家里所需的油盐酱醋、生活用品。回来需要向母亲报账,我得借助算盘才能将帐算清,而母亲往往只需要我直接将所卖和所买的东西数字报给她,马上就能得出所剩下的钱的数额。她的这种能力常让我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作为妻子,她贤惠善良。虽然母亲年龄比父亲小很多,但是母亲对父亲一直都是照顾有加,体贴入微,想丈夫所想,操持家务毫无怨言,勤俭持家,尽管物质匮乏,依然尽力为我们经营着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作为母亲,那更是让我们引以为豪。说起母亲的恩情,那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难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每到日长夜短、蛙呱蝉鸣的时节,母亲的单位都会有防暑降温的饮料供应给职工用于防暑,但是母亲都不舍得喝,而是偷偷的带回家让我们姐弟喝。有一次她还像往常一样,将发的冷饮用带饭的大瓷缸装着,等回家给我们喝,但是那天的气温异常的高,车间内通风很差,温度更高,母亲中暑了,昏倒在车间,工友们将她送去医院抢救。母亲放进帆布包里的冷饮,是一位与母亲关系较好的阿姨送到我家的。她告诉我们,母亲是为了将冷饮省下来给我们喝才中暑的,我们仨听了阿姨说的话都难过的哭了,母亲每次都只说是从厂里带回来的。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每天下班后拎着那装满一大瓷缸的冷饮,耐着干渴与不适,汗流浃背的走六七里路带回家给我们喝,她的心里一直都只有我们。</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从来都是让我们和父亲吃,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孩子和丈夫是家里最重要的,我们和父亲劝她一起吃,她永远都是说“这些东西我在娘家吃腻了,你们吃吧”。记得1963年小弟刚出生那会儿,母亲为了将有限的粮食省给我和大弟以及父亲吃,在月子里饿了就起来吃点没有油的水煮包菜。一个哺乳期的妈妈没有任何营养,哪里有奶呢,饿的小弟哇哇的哭,这时候母亲就抓一把米熬粥,用比较粘稠的米汤喂小弟。她在怀小弟时就营养不良,再加上孕期反应大,吃啥都吐,所以小弟是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缺乏营养,也很可怜。在那个时候,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的那些年,连肚子都吃不饱,哪会有什么东西吃腻的时候呢?母亲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多吃几口。她竭尽所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对家庭、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而唯独忘了照顾好自己。</p><p class="ql-block">记得1969年冬天,我们全家下放到农村,日子比以前更艰苦了,但印象里母亲总是乐观向上,从来没有抱怨,而是凭借着自己勤俭持家的本领,把一个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而她乐观豁达的心态也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p><p class="ql-block">苏北乡下到了冬天就特别的寒冷,尽管每天睡前都用热水泡脚,我晚上睡觉时,母亲总是将我一双还是冰冷的脚捂在她温暖的怀里,让我安然入睡。古时有“黄香温席”,而我却在贪婪地享受着母爱给予的温暖。如今我却再也触摸不到她那温暖的怀抱,每每想起总让我泪满衣襟,不能自已。</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大弟生了一场大病,莫名的高烧不退,母亲先是将他送到公社卫生院看病。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生们观察了几天,也没能诊断出大弟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建议母亲将大弟送县医院治疗。当时乡下交通不便,母亲急忙雇人将大弟用小车送往县人民医院。而给大弟治疗所需的医疗费根本就没有着落,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将陪嫁的首饰拿出来卖了给大弟治病,我知道这些首饰都是母亲非常珍爱的东西,尽管从未见过她佩戴,但那却是外婆留给她的最后的念想。</p><p class="ql-block">从我们村到县城有六十几里路,母亲整理了自己和大弟的一些衣物,还带了一个热水瓶,因为大弟发着高烧,需要不断的给他喂水。母亲就这样背着东西,手拎着热水瓶跟着小车走了六十几里路,将大弟送到了县人民医院,经过检查才知道大弟得的是败血症,通过治疗总算将大弟抢救了回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在娘家过得是何等的舒服,而为了我们子女,母亲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付出了她的全部。母亲是我们家的定海神针,有她在我们家才得以闯过一次次难关,战胜一次次困难。</p><p class="ql-block">结婚后,我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于是每到周末母亲都盼着我们姐弟带着一大家子回去,她和父亲会做好多我们喜欢吃的菜,看着他们忙碌的背影真有些不忍,想过去搭把手父母都不让,等烧好了饭,父母看着我们吃的开心,他们则一直敦促着让我们多吃一点,我们吃的越多他们就越开心。而每次的残羹剩菜则是父母吃。每次陪父母聊一会儿准备回家时,母亲都会送我们到楼下,并嘱咐下个周末还回来。母亲由于长期的操劳和营养不良,在她68岁那年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如今再也看不到我每次离家时,母亲那不舍的眼神和慈祥的脸庞;再也听不到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导。</p><p class="ql-block">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去人生只剩归途。如今虽然我们兄弟姐妹感情很好,但是没有了父母,家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各自的小家庭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往来,再也找不回父母在家的那种感觉。我们的日子好了,而您却走了,让我们无以回报您那充盈天地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母亲,若有来生,我还想做您的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