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天之树</p><p class="ql-block">必有其根</p><p class="ql-block">怀山之水</p><p class="ql-block">必有其源</p><p class="ql-block">炎黄同心</p><p class="ql-block">华夏一脉</p><p class="ql-block">血浓于水</p><p class="ql-block">叶落归根</p><p class="ql-block">中国家谱</p><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夫家有谱</p><p class="ql-block">州有方志</p><p class="ql-block">国有史记</p><p class="ql-block">帝有世纪</p><p class="ql-block">王有本纪</p><p class="ql-block">侯有世家</p><p class="ql-block">卿有列传</p><p class="ql-block">其义一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谱的定义</p><p class="ql-block">欧阳修:“家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宗族事迹的书,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p><p class="ql-block">潘世仁:“家谱是一种反映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p><p class="ql-block">宋苏洵《苏氏族谱引》:“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p><p class="ql-block">1979年的《辞海》</p><p class="ql-block">“家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谐籍。”</p><p class="ql-block">1986年的《辞源》</p><p class="ql-block">“家谱”:“封建家族记录世系和事迹的书。”</p><p class="ql-block">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p><p class="ql-block">“家谱”:“封建家族记载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p><p class="ql-block">2000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p><p class="ql-block">“家谱”曰:“旧时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p><p class="ql-block">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辞典》</p><p class="ql-block">“家谱”:“家族是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p> <p class="ql-block">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司马迁作《史记》,“世表”、“年表”正是取法于此。其所记虽然皆属帝王、诸侯、士大夫之世系,实为后来记载一家一姓家谱宗谱之滥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史学的发展,在史学领域里从而产生了反映这一时代特色的史学旁支——谱牒学,简称谱学。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修撰家谱的风气盛极一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谱学专家和专著,并进而形成了专门学问——谱学。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遂成为我国历史上谱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到了唐代,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因而这种著作形式尤为统治者和世人所重视,并出现了谱学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郑樵对于汉魏六朝和有唐一代谱学之趋势及其概况有过概括性的评论,他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而国姓无定论。林宝作《元和姓纂》,而自姓不知所由来。汉有《邓氏官谱》,应劭有《氏族》篇,又有颍川太守聊氏《万姓谱》。魏立九品,置中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状,以备选举。晋、宋、齐、梁因之。故晋散骑常侍贾弼、太保王弘、齐卫将军王俭、梁北中郎谘议参军知撰谱事王僧孺之徒,各有《百家谱》,徐勉又有《百官谱》。宋何承天撰《姓苑》,与后魏《河南官氏志》,此二书尤为姓氏家所宗。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柳冲撰《大唐姓系录》二百卷,路淳有《衣冠谱》,韦述有《开元谱》,柳芳有《永泰谱》,柳璨有《韵略》,张九龄有《韵谱》,林宝有《姓纂》,邵思有《姓解》。”他在这里提出“姓氏之学,最盛于唐”,这一结论虽不一定确切,但仍有其一定道理,最起码反映了唐代的谱学,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末以来,谱学的发展进入了低潮,这是历来学者所公认,许多学者对于谱学衰落的原因还作了探讨和论述。如郑樵认为,五代以前,“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说法大体不错,但若进一步推求,则并不尽然。如“取士不问家世”,并非五季以来如此。众所周知,隋朝开始已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而这种制度到唐代已达到了成熟阶段。这种制度选举用人是以“文章进”,而不以“门第进”。当时做官则以进士出身者为荣,社会上甚至认为“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见“取士不问家世”已不是当时谱学衰落的主要因素。苏洵当时倒是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他说:“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这就是说,那些刚得势的新贵,既不愿讲家史,更不愿列谱系,关键在于怕丢脸,其实这正是五季以来谱牒废绝的重要因素。所以清人赵翼说:“盖五代以后,不崇门阀,故此学遂不复讲,又可以见各朝风尚不同矣。”可见,谱学之衰,关键在于“不崇门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开始,谱学发展中出现了为个人编写“年谱”的现象,这种年谱,大多是为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所作,有的是为前代人所作,也有的是为当代人所作,如宋人作《杜甫年谱》达六种之多,《韩愈年谱》亦不下五种,如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程颐等,即在宋代已有人为之作谱的风气,到了清代可说已到达高峰,成为谱学发展史上第三个高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