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绍铭和夏志清等人编选的《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夏志清自己讲这部书的一大特点是"入选作家二十名,每人都有一幅肖像”。</p><p class="ql-block">张爱玲也选送了一张照片,应该是她自己最满意的。</p><p class="ql-block">可是收到寄还的照片时,发现照片被损坏了。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信里,两次提到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1日的信中说:"那张照片绍铭装在大信封里,太snug(中文意思为舒适,是说的反话)了些,抽不出来,我把信封剪破了才拿出来,四周全都折皱破损,如果放在原来的照相馆folder里就不会这样。”</p><p class="ql-block">1981年底的另一封信里,又提到:"上次装照片的太小的信封上写着我的姓名住址,没贴邮票,也没有邮戳,另装在较大的信封里,连同照相folder与你的信一并寄来,似乎是别人送交给你,没有folder。”</p><p class="ql-block">夏志清对此事颇有自责,觉得自己应该"到照相馆去复印几张小的,把小照片寄给朋友、报社或出版社,就不用爱玲去担心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据张爱玲自己记录,是1944年,"我就穿那件唯一的清装行头,大袄下穿薄呢旗袍。……单色呢旗袍不上照,就在旗袍外面加件浴衣……”</p><p class="ql-block">张爱玲1952年32岁时只身去香港,抛弃了所有的手稿。这张照片能陪她一起到美国,61岁时还为保存了37年的照片被损坏耿耿于怀,可见她对这幅照片的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出版社印图片还是要拿原件再照相制版。再过二三十年,数字照片就普及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张爱玲那种要把照片原件寄来寄去的烦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