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阆中全记录(上)

雪奇

<p class="ql-block">春游阆中全记录(上)</p><p class="ql-block">文/图雪奇</p> <p class="ql-block">  三月初开,春风清袅。乘动车,穿过嘉陵江源头的秦岭山麓,沿着唐代画圣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采风足迹,来到了嘉陵江中游的四川南充阆中市。一路观景,麦田油绿,菜花金黄,粉的桃花,紫的红叶李……簇簇拥拥,透过密闭的动车窗户,似乎能闻到清新的芳香。早春二月,原来早已潜入秦岭以南的山川、村庄。</p><p class="ql-block"> 阆中之旅,就是在这样美好的感受中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现代高跌,确实大大缩短了时空间隔,上午8:16由西安北站发车,三个小时后即到阆中,入住停当,正好赶上午饭正点时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高铁站的标语让人暖心</p> <p class="ql-block">  下榻之处是在网上提前预订的古城油坊街“桐子花开”民宿客栈。之所以选此,一是网上遍查好评多多,交通游览都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因了唐代大诗人杜甫《阆水歌》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那句诗,桐子花开民宿客栈,正在古城中心偏南位置。</p><p class="ql-block"> 客栈为家庭经营民宿模式,男主人姓刘,女主人姓马。小刘小马应为新一代有文化的房主,两口子都是热心之人,深谙和气生财之道,透着南方人精明细致的特质。小马正好在火车站上班,顺便开车把我们接到客栈,一路热情洋溢,不停地介绍着阆中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不觉就来到了她们精心打造的温馨庭院。</p><p class="ql-block"> 客栈规模不大,格局风格却不俗,透着日本式小巧精致的空间利用理念。古今结合,简约雅致不失大器。天井式木质结构庭院,四季花卉点缀;家具器皿,间厅窗棂,布艺床品,皆有讲究;卫浴、寝具、电器等,均按高星级酒店配置。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边角空间利用令人叫好,每一个角落都装饰精心,入眼成趣,凡狭窄容易磕碰之处皆有软包,突显人性化。据小马介绍,桐籽花开的名字,由来于一部在阆中取镜的爱情题材电视剧,寓意着爱情、浪漫与温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桐子花开民俗外观一角</p> <p class="ql-block">桐子花开民宿室内拍照</p> <p class="ql-block">午饭过后,正好还有整半天的游览时间,精神尚可,为了节省时间,便叫了一辆出租车,全程跟随游览了距离较远的白塔山、鳌山和锦屏山景区。司机恰好也当过兵,因兵龄小我十年,称呼我老班长,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午饭的吊锅鱼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位于阆中城东嘉陵江外侧,因山上的白塔而得名。白塔始建于明代末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波及,被拦腰折断,09年复修如前。</p><p class="ql-block"> 白塔是阆中的一座风水塔,为阆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通身外观以白灰贴壁,故名白塔。白塔又名文笔塔,有诸多诗文匾额增加文化氛围 ,又与附近山湾的大佛寺、状元洞等名胜构成阆中旅游胜景---东山园林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山上有一观景台,为绝佳观景点。临江扶栏,阆中全貌尽收眼底。远望嘉陵江,由秦岭山麓奔流而来,流淌至此,似乎有意画了一个弧形半圆,勾勒出阆中的城貌——三面环水,四周青山环抱,灰色的城市屋顶,与绿色的嘉陵江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朝诗人李献卿的诗句描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而且俯瞰四周山峰的布局方位正好对应风水学中的北玄武、南朱雀、东青龙、西白虎”。因而阆中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风水古城”。</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在城市统一规划改造中,许多老房子被拆毁重建了,这是改开后,全国文物史上普遍留下的一大伤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老兵司机在白塔寺合影</p> <p class="ql-block">用索尼微单拍摄的太极风水城阆中古城</p> <p class="ql-block">  老兵司机非常熟悉白塔山,一边为我们导游讲解还特别精通手机摄影,用全景模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宽幅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司机直接把我们拉到了阆中古城以南的鳌山景区。这是一个由私人承包的依托鳌山文化旧址,以仙道文化为主体,全新打造的旅游度假区,政府制定的一切免费政策在这里统统无效。因我本身对当下一些地方在古遗址上毁旧造新的假景心里自带条件反射般的抵触,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便是华而流俗,商业味太浓。</p><p class="ql-block"> 不过老兵司机大老远的拉过来了,而且热心推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再说这里的遗址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也还是很值得探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景区介绍,此境气接蟠龙(山),与伞盖(山)、玉台(山)相望,是阆中古城山川龙虎交会及阴阳合和之地;古有西王母在此封神点将;史有华胥鳌山脚踩七彩巨石脚印孕生伏羲;西汉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人)落下闳、唐朝有名的大国师、天文学家、数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以及历代星象法家都曾居此占星望气。其地理位置,在阆中城南嘉陵江南岸,与古城隔江相望,也是观古城全貌的又一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进门每人50元的门票,可叫上一位免费导游讲解。初感其貌,感觉如各地在古遗址上复建景区的路数大同小异。整体规模和建筑风格为仿古模式,亭台阁榭、石径回廊,加上一些现代的电喷雾技术等元素,营造一种仙气缭绕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免费导游自有免费的特色,带你由下而上匆匆过一遍,如背台词,基本与你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走到最高处的魁星楼,让你自己上楼观景,她便匆匆离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只能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听她流水般的讲解词,根本无暇观景。待导游离开后,下山时方细观景物,我才品味出一点打造者的仙道理念与匠心:由山上的魁星楼轴心线直下正对一巨鳌雕像,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其设计灵感,或许来源于西安碑林的一通有名的“魁星点斗图”碑刻。后查“魁星点斗图”石刻原件有两通,另有一通在阆中张飞庙,因其考古价值较高,现存于国家博物馆。而这幅“魁星点斗图”作者正是阆中人马德昭。说起这位马德昭,与西安还真有着一段深深地源缘。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多福壁</p> <p class="ql-block">  马德昭,四川阆中人,号自明。原本为清朝一位武将,却更以大书法家之名留芳今世。史料显示,咸丰初年曾调处江南军务,在湖南湖北及江南一带建立功勋,被提升为直隶大名总镇。当时回人与捻军张总愚欲联合叛乱,朝廷因此改授德昭总兵陕安,以镇慑秦中,随即再补甘肃固原提督。但西安士绅挽留,以保护省城。德昭留兵数月,回人终不得逞。而保住了省城西安的一方平安。因而深受西安百姓的爱戴。这也可能是西安为其书法刻碑留于碑林的一个原因吧。期间,他战守兼擅,以游击之师,或解豫皖急危,或扼守潼关要道,或防护蒲水饷区,以一军固中原腹地,一时之间,称其为大河南北之“长城”。同治七年(1868),马德昭协助李鸿章征讨捻军,出谋划策,终至成功。此后他驻防潼关数年,军事平定,告老还乡,终老于家。潼关之民思其保境之功,为之立祠奉祀。</p><p class="ql-block"> 行伍之余,马德昭还颇爱书法研究,善于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游戏般的出神入化,赋予书法以更丰富的内涵。在西安碑林,共收藏有马德昭的八幅书法作品,比颜真卿还多一幅。其中《花甲重周“寿”字》、《一笔“虎”字》为当今书法爱好者临摹频率极高的范本。而最著名的《魁星点斗》刻石碑,陈列在西安碑林第四室。此作巧妙地将魁星的形象设计成一个站在“鳌”字上的鬼神模样,其右手执笔形为“克”字,左手托砚形为“正”字;脸部形似“已、心”;身体形似“修身、复礼”;一足举“斗”,另一足立于“鳌”上。把儒家“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学说融入其中,隐含着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喻意。可谓匠心独具,神思妙想!</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阆中鳌山景区则借此设计,吸引南来北往的高考学子及家长们,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求魁星保佑,高考能站上鳌头,不惜送上香火钱,也该称为妙思了。景区建筑所挂匾额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奎星楼第三层门楣所挂匾额“天开文运”为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所提。皆可为文运助阵。加之山上还供奉着“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三国时忠义武将关羽的封号),故鳌山又名“二灵山”。关公又被民间称为武财神,可送财赐福。这样,若来鳌山,只要送上香火钱,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福得福,要财有财,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难怪有人网上发文称,游阆中,不去鳌山等于没来阆中。</p> <p class="ql-block">还好,景区范围不算大,再加上借口疫情等原因(实为节约成本吧?),有些场馆拉线封闭,不得进去,不到半个多小时即游完全程。下一站即到锦屏山景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兵司机似乎对锦屏山兴趣不大,谈到前两个景点时滔滔不绝,而当我们提出要到锦屏山时,他说这里没有什么看头。到了山门外,他说你们自己进去转转就知道了。他也不做导游了,独自在山门外等着。</p><p class="ql-block"> 许是文化层次对景点认知不同还是经济惠利的原因,老兵司机对锦屏山的介绍并不符实。锦屏山古称阆山,远观石壁面江,山顶东西向一脊,左略平右略突,中间微凹,形如马鞍,又名马鞍山、宝鞍山。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今习惯称锦屏山。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城南嘉陵江南岸,亦是观阆中古城全景的最佳处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自西汉时期的落下闳、袁天罡、到唐宋时期的杜甫、李商隐、吕洞宾、吴道子、陆游,以及明清后的扬慎、杨瞻、张之洞、江婉、梁清芬和画家张善子(张大千胞兄)、丰子恺等都曾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吟咏诗章和墨宝遗踪。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向两面扩展入画。诗圣杜甫也在《阆山歌》中大加赞叹:“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称其仙气缭绕之境与临江奇险之势可与嵩山、华山等名山媲美。无论山形地势还是人文内涵是绝对胜于前两个景点的。 </p><p class="ql-block"> 进得山门,上一个长长的陡坡,便来到落下闳广场。为何要在山上打造个叫落下闳的广场?这得从了解落下闳其人说起。</p><p class="ql-block"> 落下闳,巴郡阆中人,西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他研制的浑天仪,是世界第一台比较精密的完整观测仪器;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发明的"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他在家乡阆中蟠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并进一步改造了更精密的观测仪器浑仪,被近代天文学家朱文鑫誉为"始立仪象之权舆",西汉以后的天文历法家贾违、张衡、祖冲之等人,都是在落下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外落下闳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这个《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因而他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由此阆中人会自豪的给你炫阆中是中国春节的源头,阆中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位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文学家,阆中人在这里修建了这个落下闳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最显著的建筑即是观星楼。观星楼耸立于落下闳广场最高处的数十级台阶平台上,楼高24米,为三层六角重檐围廊式楼阁,琉璃盖顶,飞檐翘角,宏伟壮观。楼座台阶最高处立有落下闳与他创制的“浑天仪”青铜雕塑,工艺精湛,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 观星楼内布局,除为纪念在落下闳的生平事迹外,还有在他天文研究巨大成就的影响下,阆中历代出现的多个天文学家。如汉代末期,的一对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三国时的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巨,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等,都是阆中人引以为荣的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 只可惜不知何故,楼体外围以围栏隔挡,不能亲览楼内风光和亲身体验登临快感而留下点小遗憾。</p><p class="ql-block"> 观星楼台阶下有一水潭,被命名为荷花池 。池内虽无一株荷花,却也碧水如镜,倒映着亭榭桥栏,柳影绿植,秀色可观。由荷花池继行,有多条林荫小径可辐射到四面八方,通向其它所有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锦屏山占地1300余亩,主峰海拔480米,东有状元山,西有马家山,北有牛家山,众山相连形成阆中古城的天然屏障。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听说嘉陵江一带风光旖旎,景色无限,却限于老迈体弱无法完成亲历快感,便命画师吴道子沿江采风写生,把所见美景描画下来带回朝中供其欣赏。吴道子奉命乘船顺流而下,一路饱览嘉陵江两岸风光,游历数月沉醉其中,归朝后竟然未动一笔一墨。唐玄宗大怒,命他限期三个月在大同殿的宫墙上画出来。哪知吴道子早已成竹在胸,当众临场挥毫泼墨,以嘉陵江畔的锦屏山为轴心,一日画就《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长卷,成为传世名作,而锦屏山则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后又有“阆苑仙境”之称。锦屏山,翠屏华锦,钟灵毓秀,人文丰富,历代典故、文物建筑也就比较多。唐朝以前曾建有玛瑙寺、杜陵祠、锦屏书院,明代又增建了望江楼等7座楼阁以及吕祖殿、观音殿、武侯祠、飞仙洞等庙宇僧舍,集儒、释、道于一山。文物荟萃、景点繁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仅把我感兴趣的几个景点作以简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杜少陵祠堂。杜少陵祠堂依山而建,唐宋风格,古典幽境,肃穆典雅。正殿一尊杜甫挥笔凝神的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似正在推敲诗词佳句。前厅悬挂有诗词木刻和字画70多件。</p><p class="ql-block">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蜀,在成都生活了5年,期间曾两次入阆中。第一次是公元763年秋,他到阆中吊唁好友房琯,为其料理后事。杜甫和房馆都是名门之后,杜甫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房琯是武则天时期宰相房融之子,两人在青年时期就友谊深厚,后来又同朝做官。至德二年(公元757),房琯极力帮助杜甫当上了左拾遗之职,是一个劝谏失误朝政、举荐贤良人才的官。虽官阶不高,却能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杜甫心存感激与方琯友谊愈以加深。公元763年,房琯召拜刑部尚书,于八月在赴任途中因病逝于阆州开元寺(今阆中观音寺)僧舍,享年六十七岁。当时五十二岁的杜甫闻此噩耗,立即赶赴阆中,为其吊唁并料理了后事。公元764年春,杜甫携全家人从绵阳三台再次来到阆中,然后准备乘船沿嘉陵江去重庆,离开四川。在此居住半年之久,期间游遍阆中名胜佳景,写下了66篇有关阆中山水的诗文,其中的《阆山歌》、《阆水歌》最为著名。不乏赞颂锦屏诸山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二、碑林。锦屏山碑林是一个小型的书法碑刻博物馆。收藏着古代名人墨迹260多件,精工镌刻于碑石之上,大者逾丈,小者盈尺,实是一座大型石质书库。三国蜀汉猛将张飞亲笔书写的隶字“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邰八蒙山立马铭”碑,展现了猛将张飞的另一面,文武双全,实属罕见;还有社甫的诗篇刻碑,张善子的上山虎、下山虎,郑板桥的竹,此四者,被誉为碑林“四宝”。吴道子的行道观音、马德昭的魁星点斗图、黎学锦重修锦屏山记及锦屏全图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八仙洞。占地数亩,古木翠冠,林荫径幽。悬崖老树,古钟宏鸣。八仙洞内深7丈余,高宽五丈余,内有八神仙列排端座,安祥怡然。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举士不第,游历江湖,曾在此修道。唐代著名星相学家袁天罡曾在此题壁留迹,写下“此山磨灭,英灵乃绝”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四,宋烈文侯祠。这是让我游此山最为仰慕的一处景点。宋烈文侯祠其实就是张宪祠,或者该称宋代爱国名将张宪纪念馆。占地10余亩,坐西向东,为黄色琉璃顶盖两层楼的四合院。院内塑张宪武像,正堂挂有著名画家赵蕴玉绘制的张宪画像。赵蕴玉老师曾与我有过一次造访未果之缘,1986年五一节,经赵蕴玉老师的老朋友、云南省政协委员、资深裱画名家张宝善先生介绍,专程去成都拜访赵蕴玉先生,到四川省美协打问时,说他受邀去国外访问了。结果造访未成却见到了张宝善老师给我介绍的另一位大画家,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先生,且畅谈三个多小时,受益匪浅。此为题外话了。张宪画像两侧竖立原“昭忠祠”石碑,两壁挂张宪生平功迹画图和诗文对联。堂下两厢为武将馆,陈列阆中历代武将画像,有文字介绍其生平业绩。</p><p class="ql-block"> 此建筑的背景,最早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川北道黎学锦主持所建,并写有《宋张烈文侯祠碑记》,碑记中黎学锦以歌“祀侯”曰:“祠之下兮清江,呜咽兮洗侯之冤魂!”现存祠观为1984年,阆中整修锦屏山景观时重修之貌。</p><p class="ql-block"> 关于张宪其人,《宋史 张宪传》的开篇第一句即曰:“张宪,飞爱将也”,说明张宪是爱国英雄岳飞麾下的爱将。他不仅是岳飞爱将,世传他还是岳飞的爱婿,就连岳飞的爱子岳云也在他的帐下讨贼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抗金英雄。</p><p class="ql-block"> 张宪生于阆中锦屏阆南桥。二十岁从军在抗金名将岳飞麾下,历任阆州观察使、御关军统制、宣抚司副都统等,骁勇善战,累立战功,为岳家军重要名将。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张宪还是岳飞的女婿。《岳飞传》中载,因张宪赤胆忠心,骁勇绝伦,深得岳元帅器重。岳飞先将他收为义子,后将女儿银屏(一说岳孝娥)嫁给他。清代小说《说岳全传》中描写,张宪使一条虎头錾(zàn)金枪,武力高强,战功卓越。岳飞部将施全被强盗董先数战杀败,正值张宪前来投奔,几十枪便杀败董先。牛头山救驾之时,张宪大战金兀术,削掉其一只耳朵,救出了宋高宗赵构。</p><p class="ql-block"> 令人扼腕的是,昏庸无能的赵构,后来迫于金兵的压力听信秦桧的谗言,于绍兴十一(1142)年底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宪与岳飞、岳云父子残害于杭州风波亭。据说秦桧为了捏造罪名屈打成招,用尽卑鄙残忍的酷刑,始终没有动摇张宪的毅志。</p><p class="ql-block">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后,为激励将士抗金,保卫南宋半壁江山,於乾道元年(1165)十二月二十六日追复张宪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景定二年(1261)又追封为烈文侯。</p><p class="ql-block"> 对于岳家军的“愚忠”,我不敢苟同,但是他们爱国忧民,守土有责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民族气节,是值得大加称赞与敬仰的。尤其在当今列强称霸,恃强凌弱的国际形势下,越发需要对这种民族骨气与气节大加弘扬。</p><p class="ql-block"> 不仅家乡阆中纪念张宪这位民族英雄,在南宋古都杭州一带更是对这位岳家军的优秀将领抱屈与崇敬。民间自发的捐款修庙,纪念这位爱国英烈。秦桧当权压制忠良,人们便以阴晦的形式来表达对大奸臣秦桧之流的愤恨与对民族英雄张宪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有一条路叫大资福庙前路,此路90号,有一座规庙就叫资福庙,此庙又称为忠烈祠,里面没有供菩萨,却供奉了张宪之神位。庙的规模不大,却香火很旺。资福,顾名思义,就是求福。据说张宪刚被害时,没人敢收尸建祠。后来,人们就以建庙的形式来纪念他。此庙仅是在杭州七十二座资福庙中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中,秦桧命手下人把张宪和岳云一起杀害后,畏惧于张宪的猛将威名,怕他死后变成厉鬼来找他,就把他的尸体剁成七十二块,分别丢到杭州的七十二个地方。杭州人就在这七十二个地方建了七十二座资福庙,以此来表达对秦桧的痛恨与对张宪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有考证,张宪死后最初葬在杭州的栖霞岭西,墓地在岳飞墓西边约一公里处。其墓曾屡毁屡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有人在杭州东山处偶然发现一块残缺的“宋烈文侯墓”碑,巡按监察御史张谨闻之,即在故址为张宪修墓立碑。并立祠建坊,以荣忠墓。明代状元唐皋写有《宋张烈文侯碑记》,所记即张谨所筑之墓,此碑现在墓碑仍存。明代诗人吴瓒有《吊张烈文侯墓》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将军坟墓久凄凉,一段精忠伴夕阳。</p><p class="ql-block">寂寂松籰镇烟雾,离离禾黍散牛羊。</p><p class="ql-block">遭逢盛世褒忠烈,整顿荒邱待表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