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离不开谁?

家有一年级男娃

<p class="ql-block">孩子姑姑说来我们家住几天,带着宝宝来,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但没想到,却遇到了一些“烦心事”……</p><p class="ql-block">十个多月的小宝宝,初到陌生的地方,左看右看,对新地方充满了好奇,可没过多久,就开始哭,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认地方;我看宝宝挺可爱的,白白净净的,于是抱一下,可是一接过来,就又开始哭,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认人。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一周,都是这样的情况。我还发现了宝宝更为“惊人”的表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动作发育迟缓</span>。快11个月的宝宝了,还是坐不稳,坐着坐着会往后倒,或者往侧边翻。姑姑每次都要让宝宝坐在她的双腿前,即使不是这样,也要把一只腿屈起来,用以保护着宝宝的背,以防他倒下。所以,来家里十来天了,几乎不见宝宝在家里主动爬过(按照大动作发展规律,这个时候的宝宝应该是满地爬的状态),即便逗着哄着爬,爬几步就容易磕。我记得我儿子还差一周才十个月,都已经能开始爬楼梯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刻也离不开奶奶</span>。只要姑姑离开他,哪怕是5公分的距离,宝宝立马大哭,哭得撕心裂肺,任凭谁去抱都不行,哪怕是亲妈都不可以(他妈妈表示没办法),只有奶奶抱,宝宝才瞬间安静下来。因为这样,姑姑一刻也不离宝宝——宝宝玩玩具时,坐在身后陪着;姑姑要洗衣做饭做家务,背着,哪怕厨房温度达40多度;上洗手间,哪怕2分钟,也要痛着;平时没啥事干的时候,抱着……姑姑白天带,晚上带,毫不夸张地说,真是一天24小时宝宝不离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能独自玩玩具</span>。因为一刻也离不开奶奶,宝宝是没有独立的时间与空间,所以,他到这个月龄,不能独自坐着玩玩具,哪怕是我儿子陪着,都不可以。我儿子同龄那会,已经能和小表哥坐着玩很久了。能自主独立地玩,这是他适应社会的重要起步。</p><p class="ql-block">看着如此可爱的宝宝,却被养育得如此缺乏安全感,不禁感到有点惋惜。也难怪,这是姑姑第一个孙子,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孙子,当然如珠如宝,于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过度</span>,她内心里认为宝宝只有在自己手里才是安全的;一家四口长期挤在十几平的出租房里,从小宝宝的活动空间只有床,<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肢得不到有效的锻炼</span>;今年福田疫情的反复,家家户户都不准出门,加之父母以工作忙碌为由,全程丢给奶奶带,宝宝从出生起几乎就没见过什么人、没去过什么地儿,<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所以对陌生的人和事特别缺乏安全感</span>;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父母角色责任的缺失</span>,当甩手掌柜,认为带娃是奶奶的事,尤其是妈妈角色的缺失,宝宝很早就断奶,从小缺乏来自母亲的抚摸、拥抱,缺乏与父母一起的游戏互动,没法跟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安全。这个时候,奶奶的全程参与就会导致宝宝极度依赖奶奶,对周边环境极度缺乏安全感,这样下去,将来宝宝很难有专注力,很难有适应力,他会变得敏感、脆弱、不满足感,青春期后会更容易与父母产生疏离。然而更为无奈的是,他们一家人对这样错误的养育方式不自知,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是再正常不过的……</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开始了“苦口婆心”的支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及时做保健。</span>宝宝的妈妈一定要及时带他去做儿保,做儿保不是单纯地测量身高体重,而是应该抓住机会,及时咨询有关养育的问题,该检查的及时检查,该补的及时补,该干预的及时干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要有边界意识。</span>隔代教育的“痛”已经在这个宝宝身上体现出来了,做奶奶的要懂得养育的边界,虽然是她第一个长孙,但绝不能以爱的名义扼杀了宝宝的正常成长,这得不偿失,宝宝三岁前最亲的人应该是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诚然,宝宝在小的时候,父母应付不过来时,爷爷奶奶可以帮忙,但不是越俎代庖、全程包办。同时,父母也应有边界意识,不能以工作为由就主动“放弃”带娃的权力与义务。白天工作忙,晚上父母一定也有时间带娃;奶奶做饭时,妈妈可以带娃;奶奶做家务时,妈妈可以带娃。母亲给予的肌肤之亲、言语之亲,是隔代教育代替不了,安全感、亲切感是由父母的陪伴得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给宝宝相对独立的空间。</span>宝宝在地板上坐着玩玩具时,尽量不要让宝宝贴身坐,可以把他放远几厘米,刻意拉开一点点距离,让宝宝一点点适应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玩。奶奶不必分秒都必须盯着宝宝,自己坐远一点,如果宝宝不哭,还可以再离远一点点。慢慢地,让宝宝逐渐适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给宝宝找玩伴。</span>我儿子很喜欢和小朋友玩,虽然这个宝宝这么小,但我儿子仍然很有耐心地和他一起玩,和他讲话,宝宝可以暂时忘记要奶奶背、要奶奶抱。我建议他,回到福田后,多带他串串门,不能一天到晚闷在家里,多见识不同的人,发展语言的同时,让宝宝知道,这个世界不仅只有奶奶一个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5.让宝宝接触外面世界。</span>孩子的成长空间不应只有四面墙。做父母的,要趁没那么忙的时候(快递业绝对是有淡季的),多带他到外面走走,不需要“远方”,家门口的免费公园、免费沙滩,即便是一块草坪,都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园。广袤的天空,绿绿的草坪,形形色色的人群,各种各样的玩具等,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等我儿子上小学了,姑姑就回去了,我不知道下次见他,又会是怎样的状态呢?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大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独立、一点点事情都做不成,吃不了苦,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孩子从小就没有获取足够的机会去“独立干点事情”,没有获取足够的安全感,总是主动被动地依赖大人,所以在育儿的道路上,形成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究竟是谁离不开谁?That is a questio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