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题:从教学到教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 王明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最近一直在读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有几点感悟,很想和大家分享,有的不一定正确,大家全当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正如李教授在序言里写的那样“我不希望与本书结缘的读者,把阅读此书的过程当成接受和灌输的过程,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和实践中完成自我构建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中医和西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天听张兴东老师的直播,有家长连线让推荐几本育儿方面的书籍,张老师说他基本不推荐中国的育儿书,建议他买几本西方的育儿书籍。因为中国的育儿书总是说我教过的学生怎样怎样,我的孩子怎样怎样,我邻居家的孩子怎样怎样,都是个例,没有数据支撑,而西方的育儿书籍,大多数都有实验,有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的理论更科学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听到这里,我赶紧跑去翻《教育常识》,看有没有实验有没有数据,结果发现真的没有。当然这本书在序言里已经写得很很清楚:“我要把自己放进去,讲述自身在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沉浮浸泡,在茫茫知识的草原中咀嚼之后,感悟、反刍出来的教育常识。每一条教育常识都力求讲述自己的体验......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严重的‘悖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念及此,我觉得为了不误导读者,本书题目叫《我眼中的教育常识》是不是更确切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本书我已经读到了第17小节,真的非常赞同和喜欢里面的理论,像“教育是唤醒而不是雕刻”“人始终是未完成的”等等,我就在想,西方的教育理论是不是更像西医,注重一起检查和测量数据,看到数据才能下结论,而中国的教育理论更像是中医,只要用心观察,仔细听患者的描述,即使不做一堆繁琐的检查,依然能清晰地诊断病情,给出治疗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人在表演和观看中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类的表演从婴儿啼哭时就开始了。最初只是一种生理反应,当发现这能引来别人的关注后,渐渐变成了表演。正如那句话“人生如戏,你我都是演员”,相比没有观众的独角戏,我们更喜欢台下坐满了观众,那样我们会表演得更卖力。微信朋友圈一夜间取代QQ火起来的,可能就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刷存在感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生来就有表演的欲望,更深层次就是人有被认同被认可的精神需要,这也是教育学及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运用好了会事半功倍。我们知道很多能力,像演讲、歌唱、主持都需要给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他们才能不断成长。正如张兴东老师回答家长的连线问题——如何培养孩子情商时说的那样,孩子需要不断地接触陌生人,不断参加不同场合,多做家务,多承担家庭责任,情商才能提高。一句话,孩子要在“用”中成长,因为“用”的过程就是满足他们表演欲望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又用这个理论环视了下班里的孩子,八年级下学期了,大型考试共6次,班级前4名的孩子基本稳固,没有太大变化,而这前四名同学都是值日班长。开始选他们做值日班长的时候,他们可能并不优秀,可是选上之后,他们越来越优秀,稳固住了优秀的地位,不像其他同学忽上忽下,成绩像过山车。原来真的是张兴东老师说的,不要怕用孩子,孩子越“用”越有责任心,越“用”成长得会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也正逢我们班当选国旗班,演讲的孩子本来确定是一个女生,可七年级我们班国旗下讲话的就是她,要不要这次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呢?哪怕这个决定是大胆而错误的,因为临时更换,他能胜任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最终还是决定换一个最近表现优异的男生,给他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因为李教授说了人都有表演的欲望,而且会在表演中不断完善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打电话给他,他非常愿意,而且刻苦练习,最后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很开心,不仅因为眼前的成功,更因为我相信,这次国旗下讲话的经历,会成为一粒小小的种子种在他心田,会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尤其是面对人生的凄风冷雨时,能想起今天的这份勇敢和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教育是需要悲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耐心和从容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果不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视为一种伟大的事业,那么这个事业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悲悯情怀,它源于对人生悲苦的深切痛彻体察。耐心是守住生命成长的节律。有了这两者,才会有从容,正如现在流行的那句“教育需要三分悠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容是易于言说的状态,却难以实现。我们有太多这样的课堂:自恃真理在握,动辄对学生高声呵斥;表情急促焦虑,惯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过于匆匆展示自己的答案;以为一次谈话就能让学生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为学生的生命是一张张白纸,任由自己涂写,而且一次表扬和批评,就能轻易刻上难以磨灭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到此,我深深反思最近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个小序曲。在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我们一起探究“鱼之乐”的“之”用法,是结构助词“的”呢,还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呢?开始我按照手头的辅导材料,认为是“的”。可办公室其他老师说惠子和庄子争论的焦点是“鱼是否快乐”,而不是“鱼的快乐”,应当是取独,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又在做同步习题的时发现,好多处题目给的答案都是“鱼是快乐的”,照此说来,就是主谓,就是取独啊。我把这个新发现告诉班里孩子时,在黑板上旁征博引、大说特说,说完后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心满意足,以为他们已经被我征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就在这时,有个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我觉得不是取独,因为从课文第一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以看出,庄子看到水中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才说这是鱼的快乐......”我没有耐心,拍了拍他地肩膀让他坐下,又回到讲台说:“翻译成‘鱼的快乐'是大部分参考书的做法,这个无需论证,我的看法大家可以当作一个新角度,开开脑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武断和错误,又大摇大摆下去巡视,这时另一个男生坚持举着手,哪怕我没看到。还是后排的女生做了个手势,让我往举手的方向看,我才发现。他说:“老师,我觉得有的地方翻译成‘的',而有的地方是取独。你看,前面是王艺衡说的那样,‘鲦鱼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但当他们进行辩论的时候,又可以翻译成‘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他还没说完,我就我笑着打断他:“哪有这样翻译的,要是‘的'要么是取独,怎么会一半这样一半那样。”他又说:“真的,老师,你看......”我不让他再说了,拍拍肩膀让他坐下。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回家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又读到李教授教育需要耐心和从容这一章,真后悔没让那俩男生说完,因静下来细想,越想越觉得他们说的特别有道理,尤其是第二个男生,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同步练习的答案也自相矛盾,一会‘的'一会取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急功近利成为常态,我们的教育模式往往机械话和应试化,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我觉得好的教育不只是让孩子们能考高分,更应该培养孩子们的情怀和胸怀,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质疑创新精神。作为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更愿意听到来自不同学生们的不同观点,更包容学生的“较劲”才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总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成长,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中,我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一份耐心和从容。感谢《教育常识》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我也会坚持阅读,让阅读滋养心田,浸润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主题:亲子共读,书韵悠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 张丽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孩子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儿子两岁半,我就开始了对他的阅读启蒙,选择的书籍是绘本。我是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最初不认识字,主要是为了在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的乐趣,所以他们更喜欢趣味性、生动性强的图画材料,喜欢人性化的童话故事。正是这种阅读心理上的差异,我在挑选书籍时,最先考虑的是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首先,选择合适的书籍。根据儿子的年龄,我上网搜索相应年龄段的书籍,根据网络上的推荐,结合自己阅读所了解的书目,选择购买合适的绘本。孩子的阅读口味很奇怪,大人觉得好的绘本,孩子未必买账。在初期的阅读中,一套绘本中有一本是他喜欢的,能认真听下去,对我来说就是胜利,遇到他喜欢的就多读几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次,坚持不懈+耐心。每天晚上读给孩子听,两岁多的孩子专注力并不好,不到几分钟,注意力就转移了,这时往往惹的我火冒三丈,但不得不忍耐着火气继续温言细语的哄着孩子。而且在两岁半到三岁这段时间,儿子对绘本很挑剔,喜欢看画多字少的绘本,尤其喜欢《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去跑步》、《月亮的味道》、《小蛇散步》等绘本。儿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并没气馁,每天晚上坚持读,坚持了半年,儿子渐渐专注起来,能够静下来听我读。三岁后,儿子变得很专注了,阅读也不再挑三拣四,阅读量大了,尤其喜欢绘本巴巴爸爸系列和绘本版《西顿动物记》系列(狼王罗伯、我的爱犬宾戈、熊山之王、松鼠的冒险、公鹿的脚印、小浣熊阿奇亚)。每天晚上是我们的亲子共读时间。他原来是被动听读,后来开始主动要求我读书给他听,每晚阅读量在1--5本绘本之间,并且自己选择要听的书目,他喜欢的绘本,有时候带到幼儿园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语言表达能力也飞速发展,阅读初步见成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三,变被动为主动。三岁半后,儿子已经养成了每晚必读的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许多绘本听过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后,内容烂熟于心,他能声情并茂的讲出来。我开始训练他的表达能力,让他由听众变成主讲者。对于喜欢的绘本,他能一字不差的讲给我听,或者我说上半句,他能顺利的说出下半句的内容;对于没听过的绘本,我让他根据画面讲给我听,他也能随意发挥想象,讲的有模有样,想象力和表达都有所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们还经常用角色扮演法来阅读,对于他已经熟悉的内容,我们经常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会书中的内容。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儿子异常兴奋,不仅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了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注意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个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用眼睛,理智接触它,它就活起来了。在整个陪孩子阅读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慢慢引导孩子,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亲子共读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亲子共读会使孩子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使孩子受用终生,会给孩子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亲子共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亲子共读时间里,孩子不仅会接触到语言文字、图像,同时还听到父母绘声绘色的讲述,听觉器官也被调动了,这将提升孩子对信息的整体加工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亲子共读,书韵悠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主题:倾听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贾雪</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青春如光,所到之处,明光烁亮。而当一个人的青春碰到了教育二字,则更显光彩熠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当我真正接手属于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一棒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我怕自己无法顺利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怕学生不喜欢我。于是我尽量地争取学生的配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班级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去向老教师讨教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凶。这之后,每当要走进教室,我就立即摆出一张冷脸。这招确实奏效,班里的纪律好了很多。直到有一天,我经过学生身旁,听到一名男生小声地对他的同桌说:“班主任有点怕。”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恍惚,可怕这个字眼,离我对师生关系的期许相去甚远。什么时候我也成为学生时期反感的那种教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后来我翻开了《“蹲下来”倾听孩子心声》一文,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又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固守着师道尊严的思想,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我们不由自主地包办了学生的成长,甚至企图支配他们的思想。在这种旧有思想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观众,只需要适时喝个彩,而教师却在讲台上一头热地唱着独角戏。只管知识的单向运输,而不能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反馈,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不愿交流也不敢交流,师生之间情感冷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想起某节课上,我请同学朗读课文,前面两位同学读完后,我继续发问:“有谁读得比他们更好?请后面的同学来试一试。”当我问完我隐约觉察到前两位同学脸上的光暗淡了下去,但只顾着继续完成教学任务的我没有多加在意。下课后,有位同学悄悄走到我身边,低声说:“老师,我觉得后面的同学读得没有我好。”我一抬头,这正是最前面两位站起来朗读的同学之一。这只是我课堂中的普通一环,但是却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设计的每一环节,却忽视了第一位站起来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课堂中,这样的现象确实不在少数:学生回答的声音轻了,老师连忙帮他重复一遍;一个学生回答错了问题,就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虽然最后老师听到了满意的答案,但那些学生却失去了再来一次的机会。当我们拿着预设的教案去上课时,应谨记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能动的,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写属于他们的学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教师职业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花骨朵,它们仰着脸,希望得到爱的阳光的沐浴,只要我们蹲下来,就能听到一些寒寒察察的声音,这是花儿在奋力开放。而我也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越来越多的花儿,看见越来越明媚的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题:做个有温度的教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孙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常常想以我现在备课的用心上课的效率给原来的学生上课,成绩一定比现在这伙学生成绩好,原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要比现在的学生差远了,原因也是分析的不太清晰。今天读完《好教育,是宽大、审慎和温度的教育》这一节时答案已经明朗,缺乏温度,与学生的心隔得很远很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读这一节时以前和学生在一起的画面不断浮现在眼前。以前所处单位位于县城南部偏远地区,班里90%左右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因离异、病故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贫困家庭也特别多,这些孩子总是让人感觉特别心疼,给与关爱。比如小a同学,初三时爸爸在矿上工作出现意外身亡,家中还有两个八岁的双胞胎弟弟,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我发现冬天还穿着一双单鞋时便买给她一双棉鞋,当时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并不是班主任,十多年了我们能一直保持练习。小b同学三岁时妈妈出走,进入初中前爷爷奶奶、姑姑都已去世,爸爸是标准的懒汉,连孩子的补助款都能拿去喝酒,更是动辄就让孩子退学外出打工,谁能想到现在还有步行十多里路上下学的。接班了解情况后,联系临近的家长帮忙捎着上下学、申请免餐、助学金、购买衣物说是别人资助的,当我临走将她与新班主任交接时,孩子泛红的眼睛沙哑着问我以后是不是不回去了,我只能抱抱她满是牵挂的离开。原单位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接班时发现他们只是漫无目的的聚伙拉呱,后来我准备了一些风筝、足球、篮球、五子棋,每到活动时间让学生去我那里拿,有时也会参与到他们中去。班会课有时会带些水果、零食、饮料、纸杯蛋糕等等搞个小仪式感,也从一开始他们眼中的“魔鬼”老师变成了他们喜爱的孙小静老师,还说老师这样显得你更年轻,那时和学生的心是真的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接下来好好想想与现在的学生的相处之道,继续做一位真正有温度的教师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主题:因材施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分享人:九年级二分部 路晓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因材施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教育常识,又是时常被遗忘的教育常识。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也是每个老师期望的教育方式。之前理解的“材”只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其实这个“材”包含的范围很广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因材施教”,对目前阶段的我来说,可以理解成“对症下药”,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进行特殊对待与处理。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进行引领。教育的方法,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套用的模子,不是能够信手拈来的已成之物。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都是未成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创造生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何发现学生的“材”,这就需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初三后期了,有的同学目标不是中考,在课堂上就容易出现睡觉,打哈欠,说话等现象。这些学生其实也是最需要关心的,否则任这样下去,整体学习氛围只会越来越差。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他们之所想,思他们之所起思,从真诚出发,打心底里关心赞美他们。一生毕业后只想去理发店做学徒,并告诉我寒暑假都去打工,都攒了好几千块钱了,并坚定了当理发师的想法。确实,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你问他的梦想是什么,百分之七八十是说不出来的。了解过情况,一改原先的严厉苛责。成绩很差,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出路。但是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内心善良,为人正直,靠自己的双手拼搏没什么不好。对这样的学生我对他们放低要求,引导他们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只要表现好一点都会大加表扬。我也希望这个学生能够坚持一直坚持的,毕业后经过努力得偿所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每个学生的“材”很难发现,学生是独特的人,发展中的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在,唤醒。理想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适合的道路,并且要帮助学生走出适合他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主题:亘古不变的教育常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享人:七年级二分部 武敏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这不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传统,而是亘古不变的教育常识。“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应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我们应改变统一的教育内容,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例如有些学生拼音分不清,错别字较多,那么就应引导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上;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严格要求与鼓励夸奖相结合,有些学生需要夸奖,有些学生需要教师的严厉督促,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上课习惯很差,坐不住,书写错别字较多,当我严厉批评时收效甚微,但当我发现他负责、记忆力强的优点时,无意间的一句夸赞,使他焕然一新,上课坐姿端正,回答问题积极;针对不同追求的学生,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如今的中考形势非常严峻,升学率仅有全校的三分之一,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选择升学道路,有些学生的志向是考好的大学,继续探索知识,有些学生的志向是通过走特长进入高中的校门,还有部分学生是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强求每一名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而应是有的放矢,更多的应是关注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孩子迫于家长、教师的压力,一心学习,但自己却怎么都不会,导致失眠等问题,这样就得不偿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教育者为孩子选择的道路,在他们看来是好的道路,但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更不一定是适合的道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