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线教师研读新课标的能力,更准确地领会和贯彻《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深入地掌握、挖掘和驾驭教材,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回民区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4月初,老师们由理论学习进入实操阶段,通过公开课的方式,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赋能新课堂。</p> <p class="ql-block"> 每位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不断的探索,扎实的教学,呈现出了结构新颖独特、方法各具特色的教学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 李艳艳老师执教的《分类与整理》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段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和学习欲望,通过追问“你想怎样整理?”连接实际生活,揭露课题,开启新知的学习。孩子们感知到分类与整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通过对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进行分类,呈现了完整的象形统计图和图表的一部分。整节课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以及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有秩序地动手操作、流利完整地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地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 敖登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由主题图入手,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课堂中,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并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在教学三角形的高的环节时,先让学生试着画高,再示范画高、规范画高,学生根据画高的方法,再去画三角形的高,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设计会帮助学生把三角形的高理解的更深刻,也更好的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婷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物体表面的大小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物体表面的面积之后,学生再试着用语言对面积进行简单的描述,用语言促进感知,有助于学生认识面积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脑思考,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动手去比较,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辨,经过比较感觉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不断让知识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 杨阳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从教学设计到学具都精心准备,教师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p> <p class="ql-block"> 李昕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从《乌鸦喝水》进行故事导入,进而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感知体积并认识体积单位。通过故事-实验-比较-引出主题,层层推进,抓住重点、迁移难点,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构造了逻辑线索清晰的课堂教学环节。</p> <p class="ql-block"> 杨翠英老师执教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教学中,学生会想到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而对于不能改变形状的物体(且不溶于水),则借助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杨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量杯中的水面升高,揭示出排水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注重实验的多样性层次性,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细致思考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解题思路。</p>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双减”在路上,“精彩”在课堂。每一次公开课活动,都是集体教育智慧的传递。每次公开课的开设,对于执教老师来说都是一次磨炼,对于听课者来说更是受益匪浅的一次学习机会。教师们通过此次公开课活动互学互鉴,有效促进了在“双减”背景下自己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 相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不断钻研探究与实践中,以教材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定能秀出精彩,创造我们与孩子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撰稿:邢雪梅</p><p class="ql-block">图片:邢雪梅 包高娃</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兆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