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

谭明

<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镌使命,涓涓清流映初心。红旗渠是一座雕刻在太行山上的历史丰碑。红旗渠的每一块砌石都铭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每一滴渠水都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使命。2023年5月1日我们来自古丈县徒步山水户外运动协会的50名会员,乘55座大巴车,早上8点就赶到了红旗渠景区,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游览了青年洞,感触之深,受益匪浅,晚上在太行大峡谷景区停车场露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span></p><p class="ql-block"> 有一条水渠,不是匍匐在低洼的地面,而是像天河一般悬挂在高高的大山上,如一条调皮的白龙时而在山腰间盘绕,时而在大山腹部钻进钻出。它就是河南林州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听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用铁锤、钢钎、挖锄和簸箕等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工具,在难以攀爬的崇山峻岭中,历经十年苦战,劈开太行山,将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水跨省引入林县境内,一举改变了全县千百年来世代缺水、干旱贫困的落后面貌。</p><p class="ql-block"> 身处新时代,祖国民富国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工具先进,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在十万大山中凿隧道、修高铁,在江、黄河上建大桥,已是平常事。如果用今天的经济、科技水平去看红旗渠,也许很平常。但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啊?红旗渠开建之初,年轻的共和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吃饱肚子都是问题;建设过程中,又逢“文革”爆发,各种冲击不断;那时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和先进的工具,凿开一块石头都不容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建成了堪与南长江大桥相媲美的水利奇观,绘就了“人工天河”这一天上的奇景。</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一场大旱,池塘和水库都干枯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为“班长”的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认识到,要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降服旱魔,林县必须有一条长流不息的河,除此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经过广泛的场地调查论证和跨省协调,最后决定在太行山上修建一条水渠将山西的漳河水跨省引入到林县。这个“引漳入林”工程,便是后来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从1959到1961年,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根本不具备开工建设大型工程的客观条件。可林县人等不起,他们“宁愿苦干,决不苦熬”。“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p><p class="ql-block"> 在青年洞前的山壁上,我看到李先念同志题写的两个苍劲大字:“山碑”!巍巍太行,山碑不朽。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渠,它更是林县人民树在太行之巅的一座丰碑。红旗渠是共产党人一本常读常新、永不过时的教科书,是一堂永远的党课,它告诉我们什么叫人民至上、什么叫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如何做才能让人民满意;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谈客观,不讲条件,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托词。唯有奋斗才能铸就辉煌,唯有实干才能实现梦想。</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红色教育,传承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党日活动</p> <p class="ql-block">红色活动剪影,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游览青年洞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