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总是睡不好,每每看见我亲爱的外公出现在我的梦里。</p><p class="ql-block"> 屈指算来,外公离开我已十七个年头了……</p><p class="ql-block"> 十七年前,外公走完了他86年坎坷的一生,安祥地在大舅怀里归真了,那天,天空中下着很大的雨雪,寒冷的空气充斥了我的全身,也侵袭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悲伤与哀鸣都笼罩在冷风中,天,仿佛都在为外公哭泣…… </p><p class="ql-block"> 外公的一生是坎坷的,据我母亲讲,外公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少时家境贫寒,为了生存,赤脚从永登来到兰州,后来幸运的在马保子(兰州牛肉面创始人)手下当学徒,马保子牛肉面在当时并不像今天这样誉满天下,在当时,也只是挑担走上街头叫卖,一头是火炉,一头是拉好的面与各种佐料,外公的学徒生涯便是从挑担开始的,后来慢慢开始学习拉面,调汤。马保子归真后,又与其长子马杰三一起经营,那时候,国内军伐混战,常有军政官员来兰公干,外公由此见了在今天看来响当当的人物,像吴佩孚、于右任,刘尔炘等等,外公生前总爱提起于右任老先生,说他的胡须漂亮极了,字也写的好!那时外公已安家在南稍门(现甘南路中段),抗战时,家门口便是今天的八路军办事处,所以也常见八办的人员进进出出,偶尔也有工作人员来吃面,态度很好。</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外公被安排进入国营的食品公司工作,在小沟头的一家国营牛肉面馆工作,那时候,兰州街面上牛肉面馆很少,所以每到周末,饭馆吃面总是排很长的队,外公便站在锅头,一丝不苟地调汤,每每总是把面捞出后,先用肉汤温一遍面,然后根据客人的需求调放辣椒、香菜、蒜苗,最后才肴一勺汤浇入碗中,一碗面,顿时三清四白,红彤彤的辣椒油漂在面上,使人看了不由得直流口水,这是标准的调汤技术,是外公在马保子门下当学徒时学来的,时间一久,客人都知道了外公是马爷的徒弟,每每开门营业时便排队要吃外公亲手调的面,也总是用亲切的语气喊着:“吕爷,下个大宽”,“吕爷,下个二细”,外公待人和气,总是笑脸相迎,也不时问候一下熟客:工作忙吗?家里人都好吗?</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最开心的便是周天,因为母亲总是要带我去外公工作的面馆,一进门,外公便会大声对拉面师傅说:“给我的孙子下个面!” 然后亲手为妈妈和我调汤,笑盈盈的看着我吃完,才去忙别的。 </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牛肉面总是香飘大街小巷,味道是那样的清香诱人,质朴的面馆没有现在吃快餐的感觉,而是有着无法言说的人情味,男人们都是端着面,随意的蹲在路边,吃完后仰天打声嗝,用手一抹嘴,满足之情便溢于脸上。想起来,那时候的牛肉面,还是有种温情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吃不到外公为我亲手调好的牛肉面了,因为那碗面里,不仅有童年的记忆,还有外公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