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第二幼儿园夏季疾病预防温馨提示

叶随雨落

<p class="ql-block">  芳菲歇去,夏木茵茵。随着气温升高,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易诱发各种传染性疾病,为了能保证幼儿的健康,做好幼儿疾病预防工作,提高幼儿夏季疾病防范意识,请家长仔细阅读这份夏季幼儿传染病防治指南,用心呵护幼儿安全度夏。</p> 01  流行性感冒 <p class="ql-block">  简称流感,属于丙类传染病。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分别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7天,平均为2-4天。其中流行传播的常由甲、乙型病毒引起,目前导致每年季节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是H1N1和H3N2亚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p><p class="ql-block"> 流感通常急性起病,发热(高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b>接种疫苗:</b>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b>保持良好习惯:</b>保持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不用手触碰眼、口、鼻;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或纸巾等遮住口鼻;每天开窗透气,保持室内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p><p class="ql-block"> <b>增强免疫力:</b>平衡膳食和增强锻炼。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形成良好的膳食模式;减少久坐,积极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36小时内最佳)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疾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p> 0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p class="ql-block">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属于乙类乙管传染病。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流行优势毒株,主要流行株为BA.5.2.48和BF.7.14,潜伏期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接种疫苗;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疫情严重期间减少聚集;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p> 03  结核病 <p class="ql-block">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部,发生肺结核。结核病又称为痨病、“白色瘟疫”。肺结核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第2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以及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需及时就诊。</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少数通过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途径,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可以因吸入带菌的飞沫而受到感染。肺结核还可通过尘埃传播,痰里的结核菌随尘埃飞扬在空中,吸入后发生感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肺结核可防可治。</p><p class="ql-block"> 肺结核病人也应注意防控。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居家治疗时应当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p> 04  水痘 <p class="ql-block">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在全年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多见。人群普遍易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是接触病毒后的12-21天(大多为14-15天)。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不舒服、厌食和头痛症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皮疹、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吸入病人呼吸道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都可能造成感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水痘的重要方式。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和环境密闭的地方活动,每天开窗透气,保持室内通风,得了水痘的患者要立刻隔离并及时就医。</p> 05 流行性腮腺炎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其属于丙类传染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有效手段。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18月龄儿童均可常规接种一剂次麻风腮联合减毒活疫苗。成人也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对腮腺炎的抵抗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p><p class="ql-block"> 流行高峰期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去探视病人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合理睡眠,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p> 06 诺如病毒 <p class="ql-block">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p><p class="ql-block"> <b>注意饮食饮水卫生:</b>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p><p class="ql-block"> <b>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b>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p><p class="ql-block"> <b>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b>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p><p class="ql-block"> <b>保持健康生活方式:</b>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p> 07  手足口病 <p class="ql-block">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是由一系列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组16型、埃可病毒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可出现溃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如唾液、痰和鼻涕)、疱疹液和粪便,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充分清洗、消毒儿童使用餐具;避免接触患病儿童。</p> 08  病毒性肝炎 <p class="ql-block">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b></p><p class="ql-block"> 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等。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p><p class="ql-block">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p><p class="ql-block">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b>乙肝:</b>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b>甲肝、戊肝:</b>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p><p class="ql-block"> <b>丙肝:</b>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杜绝非法采、供血;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幅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p> 09 猴痘 <p class="ql-block">  猴痘是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病。</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症状和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猴痘的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避免与出现皮疹的人进行密切的皮肤接触。避免接触猴痘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勤洗手。如到中非或西非旅游,请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猴痘病毒的啮齿动物及灵长类动物。如发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主动就医并告知21天活动轨迹。</p> 10 蜱传播疾病 <p class="ql-block">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人被蜱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接触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症状和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传播的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疆出血热等病死风险较高。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预防措施:</b></p><p class="ql-block">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p><p class="ql-block"> 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如在清除蜱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夏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共同携手加强传染病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共同守护孩子健康安全!</p>

传播

传染病

症状

病毒

途径

感染

接触

患者

水痘

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