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母亲河闽江日夜奔腾不息,蜿蜒曲折贯穿八闽大地,汇入位于闽江下游北岸的入海口,奔腾冲进那浩瀚的东海。就在这入海口北岸的罗星山上,矗立着一座被誉为“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的千年古塔——罗星塔。<br> 这罗星塔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古塔,它蕴藏着浑厚的文化底蕴,飘舞着千古挚爱的灵魂,彰显着勿忘国耻的信念……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建成不久便成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朝初期就被标绘进郑和航海图中,它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br> 据文献记载,在公元1666年8月6日这一天,有一位荷兰旅行家从闽江口乘着海船往闽江上游行进,在一处开阔地看见一座塔。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他清楚自己已经来到中国了,因此他将自己见到的这座塔称为“中国塔”。后来这个称呼便在外国船员中流传起来,外船来到福州闽江口,望见罗星塔,船员们就知道已经来到中国了,都会欢呼“china tower”,意思就是“中国塔”。 <h5> 民国时期的罗星塔</h5><div> 顺着通往国际海员俱乐部的坡道上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马尾船政一号船坞。据史料记载,该船坞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石船坞,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船坞。<br> 到了平坦处迎面就看到罗星塔公园的一处山门,右边就是国际海员俱乐部,一株古榕树的树冠从大院内伸展出来,犹如一把巨大的天然遮阳伞。<br> 在罗星塔下我们举目观望,蓝天白云下的罗星塔雄伟壮观,自从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塔身内部便不再对游客开放了。虽然不能再登塔,但是在罗星山顶向远处眺望,港口码头还是能够一览无余的。望着眼前这一望无际宽阔的闽江口,不禁想起李白的一句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br> 罗星塔曾在明万历年间坍毁。天启年间,在当地府衙和众贤高僧们的支持下,罗星塔得以重建。重建后的罗星塔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七层八角,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泄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过,叮当叮当,有如天籁。由于塔身造型古拙,极富特色,如今罗星塔已经成为福州地区明代石塔建筑的代表性文物,为研究明代石塔建筑提供了实物佐证。<br></div> <h5> 马尾船政一号船坞</h5><div> 也许人们会说,罗星塔位于乌龙江、白龙江和琴江这三江汇集之处,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海边还有20多公里,怎么就成了航海的标志呢?查阅史料得知,原来在古代这里就是闽江的入海口,由于经历过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泥沙不断沉积,海岸线逐渐往东推移了20多公里,而罗星塔所在的罗星山,曾经是江中的一座小岛,在泥沙不断沉积下年复一年地逐渐与陆地相连了,所以今日的罗星塔离闽江出海口有了一段距离。在出现卫星定位系统后的今天,罗星塔更是失去了航标的作用,但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泯灭的,它不仅代表着福州曾经辉煌的海运历史,也代表着中国人民奋勇抵抗外敌入侵无所畏惧的精神。<br> 数百年后的今天,罗星塔依然静静伫立在江边,见证着马尾日新月异的变化。<br></div> <h5>本文发表于2023年5月6日《福建日报》第七版 “武夷山下”专栏</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