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 践行美政】—古交市育新幼儿园清廉故事直播间(第十五期)

古交市育新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荷花,自古至今都被许多人喜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是高洁形象的代表。然而,却有一个人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要把荷叶裁剪织成上衣,把荷花摘下做成下裙。这么做究竟出于什么用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本期主播 <p class="ql-block"> 古交市育新幼儿园 闫敏</p> <p class="ql-block">  原来,要把荷花做成衣裳的正是大诗人屈原。他是以“芰荷”和“芙蓉”来暗喻自己廉洁自好的操守。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还是用生命践行廉洁的实践者,堪称中国廉政文化的鼻祖。</p> 人物简介 <p class="ql-block">  屈原(约公元前340- 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破后,他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p> <p class="ql-block">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中。他在《卜居》中写道:“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这展现了诗人对廉洁、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招魂》中有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意思是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诗人以此为首句开篇自序,坦诚自己从来都是以清廉、服义自许。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 “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其意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这是对屈原廉洁最好的诠释。</p> 人物事迹 <p class="ql-block">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当时的楚国内腐外辱、日渐衰微、奸臣当道。但屈原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坚持廉洁从政,从不接受别人的财物,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当靳尚、子兰等朝中奸佞逸言他时,屈原据理力争,敢于揭露他们的腐败行为;当上官等朝中贵族势力为谋取私利,与屈原“夺稿”之时,他坚决不从,誓死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当郑袖等朝中要人收受秦使张仪贿赂而出卖国家之时,屈原冒死谏言楚王,追杀张仪;当祖国需要自己时,不计遭楚怀王流放之前嫌,出使齐国,谋取强国富民之路。</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p><p class="ql-block"> 流传至今的《粽子歌》,也体现出屈原廉洁正直的形象在民间亦备受肯定。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雪白的糯米与翠青的粽叶,象征着屈原清清白白、坦坦荡荡、清贫廉洁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作诗《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在毛主席笔下,屈原已然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清正廉洁、与奸佞腐败做斗争的战士形象。</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看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更是用生命践行廉政的实践者,代表着“清廉”和“忠信”。</p> <p class="ql-block">  屈原一生廉洁自律,宁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折节,却被奸臣诬陷,惨遭放逐。他在汨罗江畔生活了九年,写下了《离骚》、《九歌》、《远游》以及《九章》中的《涉江》、《桔颂》、《悲回风》、《惜诵》等优美诗篇,表达了他对清正廉洁的坚守,对不屈气节的坚持。得知楚都沦陷之际,这个憔悴的诗人仰首问天,俯身捶地,毅然作《怀沙》之赋,怀着对苍生的悲悯忧虑纵身跃入滔滔的汨罗江中。这一跃,照亮了历史的长空,于青史留名千载。</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而普遍地纪念、敬仰着非神非圣的屈原,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历来所崇尚、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德与情操。他那“廉洁正直以自清” “伏清白以死直”的廉洁操行,他那“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高尚人格,他那“哀民生之多艰” “览民尤以自镇”的爱民情怀,他那“上下求索” “求正气之所由”的拼搏精神,都已成为我们“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传颂和继承。</p>

廉洁

屈原

正直

清白

诗人

清廉

清正廉洁

汨罗江

践行

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