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复 活</p> <p class="ql-block">复活什么?什么复活?我在这里是向您讲述,古老物种朱鹮鸟从濒危灭绝,到复活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朱鹮,这是多么好听的鸟名啊!不见其鸟,就闻其名,凭想象力也可以预见,这鸟儿长相一定漂亮。</p> <p class="ql-block">朱鹮原本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俄罗斯、朝鲜、日本和我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探险家发现这一鸟儿的数量连年减少,所以将其列入了世界珍禽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时光过了100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朱鹮数量不仅持续减少,而且平日难觅其踪。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把它列入了世界濒危灭绝动物的行列。世界鸟类保护联盟,把它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1963年,随俄罗斯最后一只受监控的朱鹮,在哈桑湖死亡。从此,朱鹮在俄罗斯大地灭绝。</p> <p class="ql-block">朝鲜半岛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曾有数量众多的朱鹮存在。但随朝鲜战火燃起,朱鹮成了惊弓之鸟,均消失在弥漫的硝烟中。1974年在三八线板门店一侧,曾发现了4只,到1978年在监控中还能追踪到2只,但一年过后,这2只也消声匿迹了。从此,朱鹮在朝鲜半岛灭绝。</p> <p class="ql-block">朱鹮是日本的国鸟,日本全民均喜欢带有“吉祥”象征寓意的朱鹮鸟。1934年,日本政府曾颁布保护朱鹮的法规,视朱鹮为天赐于地的“天然纪念物”,号召全民加以保护。1980年,整个岛国把自然界生存,仅有的5只朱鹮捕捉起来,采用高科技手法投入笼中,进行抢救性保护饲养。1993年,随最后一只牵动日本国民心,名字叫做“阿金”朱鹮的死亡。从此,朱鹮在日本岛国全境灭绝。</p> <p class="ql-block">朱鹮与人类,同是有脊椎生命体。依据出土化石考证,朱鹮是600万年前就存在地球的古老物种。朱鹮和人类自身条件相比,朱鹮长有两支强有力的翅膀,寻找食物,躲避灾难的能力,远比人类要强。</p> <p class="ql-block">在地球上,人与鸟类是命运共同体。当今,东亚自然环境中生存了600万年的朱鹮相继灭绝。那么与它们生存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类,今后的命运会是如何?</p> <p class="ql-block">由于朱鹮对生存环境的生态指标要求比较高,所以,研究环境的科学家,喜欢把它们当成是衡量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代言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朱鹮濒危灭绝现象,引起了世界生物和鸟类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把朱鹮与人类的生存问题结合在一起,列为一个课题进行共同研究。</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华大地那场政治浩劫彻底结束,随改革开放洪流湧起,我国科学家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我国生物和动物科学家,也加入了世界以朱鹮濒危灭绝和灭绝现象为线索,进而引深去研究人类生存环境急需保护和治理的课题。 </p> <p class="ql-block">“朱鹮在中华大地是否已灭絶”?这是我国科学家参于世界关于朱鹮濒危灭绝科研项目,首先应搞清楚,且向世界同行答复的重要问题。</p> <p class="ql-block">1978年,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指定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科学家刘荫增挂帅,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朱鹮专题考察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寻找,被假设为即将灭绝的朱鹮。</p> <p class="ql-block">这支世界鼎級水准的鸟类考察队,在中华版图上历尽三年寒暑,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了朱鹮可能出没的所有地方。其间,除1980年冬天,在甘肃发现3根朱鹮陈年前脱落的羽毛之外,再无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寻找线索。</p> <p class="ql-block">1981年初,这支考察队只好打道回府返回了北京,就三年的考察工作,向中国科学院做了汇报。中国科学院依科研流程,组织有关专家,对考察队的工作结果召开了专家委员会的审议会,会后所出报告的结论是:“中国境内朱鹮已绝迹”。</p> <p class="ql-block">就当参加审议会全体专家在审议报告上签字确认,审议报告即将向世界公布:“中国境内朱鹮已灭绝”这个结果之际。考察队挂帅人刘荫增胸情激奋,三年艰辛的考察历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他似乎朦胧中总感觉到,曾经先后两次落足秦岭南麓汉中的洋县,仍在呼唤着他和他的考察队员。</p> <p class="ql-block">也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持刘荫增坚信:“洋县境内,应该有朱鹮”。</p><p class="ql-block">经他提出恳切申请,中国科学院批准了他的请求,同意他带领已经艰辛磨练了三年,对寻找朱鹮仍报有激情和信心,对科学研究始终能报有秉诚、严谨、认真、负责态度的优秀团队,再次开赴秦岭洋县寻找朱鹮。</p><p class="ql-block">刘荫增从中国科学家对科研事业报以高度的责任感出发,为全队科研同仁,争取到了一次极为珍贵,寻找朱鹮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刘荫增带领他的团队,再次登上秦岭,第三次到达洋县以后,认真总结了三年考察工作方方面面的经验,针对洋县自然环境特点,采用扩大在偏避村落放映幻灯等新手段,精心布局复察工作,广泛发动洋县全县百姓提供和收集朱鹮的察找线索。</p> <p class="ql-block">就在重返洋县的第二个月,即5月21日,洋县纸坊乡农民何丑蛋报告:“几天前,在四郎乡金家河见到过红鹤(朱鹮的地方土名)”。5月23日,由洋县林业局姚德山做向导,刘荫增带领考察队一行,前往举报地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正是在这次出行中,奇迹发生了。</p> <p class="ql-block">当考察队路途行至八里观乡,一个只有37亩水田,连村建制都称不起,只能以村民小组建制,名为姚家沟自然村的山沟时,山沟中段山坡背风向阳处,有一座道光年间的坟莹,墓地周围生长着十几棵以北斗星方阵排位,有百年树龄的青冈树,其局部环境构成了少见的阴森气氛。这一异常现象,引起考察队长刘荫增格外的警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刻,两眼比鸟还尖的他,蒙然发现高高的青冈树枝上有两个鸟窝,不一会儿从沟外相继飞回4只大鸟,且分别双双降落在各自的鸟窝。其中一个鸟窝,还有3只小鸟探出身子,从老鸟口中讨食。“哇!这7只鸟儿,不正是三年以来,令全体考察队员思念,饭吃不下,觉睡不香的朱鹮鸟吗”?刘荫增此时此刻的心脏,激动得快要从嗓子眼蹦出来了。在他的暗示下,随行的考察队员立即隐蔽起来……。</p> <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考察队员费了三年周折,在这条偏僻宁静,东西长约1600米,海拨1100米~1300米,秦岭名为姚家沟的小山沟,百姓称爱闹鬼的地方,世界最后仅存的7只朱鹮,与考察队员奇迹般相遇了。</p><p class="ql-block">这7只朱鹮,在这条平日很少有外人涉足,然而在山沟里起居,但从来不正眼看它们一眼的姚、王、厐、周、夏5个姓氏,7户人家,35口人相依为命和谐共处着。</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朱鹮考察队历时三年,行程数万公里,终于找到世界仅存的这7只朱鹮,找到它们似在大海里捞针,似找到了世界朱鹮的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从发现世界濒危灭绝7只朱鹮事件过程中证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成功有时來源于绝望之时,咬紧牙关再向前迈进一步不懈地努力之中,来源于人瞬间对客观事物灵感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23日,随发现朱鹮消息的公布,一夜之间中华大地姚家沟这个小山村,连同洋县、汉中、秦岭、中国科学院朱鹮考察队的名声轰动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家找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就是找到了号称鸟中的7枚“蓝宝石”。找到它们就是要接它们走出姚家沟,重见沟外大世界的天日,使6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重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在发现7只朱鹮的当日,世界第一所朱鹮观察保护站在姚家沟成立,谁也没想到这个站一成立就在这里驻守就是十二年。以下照片,是刘荫增教授当年带领该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情景。</p> <p class="ql-block">世界级别的朱鹮科研课题,最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搞清楚朱鹮为何将灭绝?二是朱鹮濒临灭绝与人类生存有何关系?三是朱鹮种群如何恢复?这一类型的科研课题,涉及到了民生问题,所以比较适合在我们国家开展。因为在我们国家,国家是科研的东家,人民是科研的主人,国家做后盾,全民参于大手笔操作,是科研项目取得全盘胜利的根夲。</p><p class="ql-block">7只朱鹮发现没多久,国家批复洋县全境为朱鹮科研基地。中国科学院召集国内外专家,以最快的速度为洋县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朱鹮保护和繁衍计划。该计划是国家投巨资,首先改变人生存环境为主线,然后再移植嫁接成朱鹮鸟的生存环境。</p> <p class="ql-block">为确保朱鹮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朱鹮科研起动之初,洋县政府各职能部门齐上阵,依据科研项目要求和洋县的客观情况,出台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治安和环保条例。不只是向全县百姓发布保护野生动物,爱鸟的倡议书,更主要是在全县发布保证朱鹮生存环境的地方性系列法规。如;严格禁止在洋县境内採矿,开办任何形式的工业生产企业。从而保证了洋县是人鸟共存的绿色环保沃土。以下照片为科研项目起动之初,洋县百姓观看政府职能门发布法规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洋县境内所有山林田园均是开展朱鹮科研的实验场。尤其田园,政府责令相关职能部门,把控全县农田所需农资进货和销售渠道,杜绝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农资物质流入洋县农田。</p><p class="ql-block">洋县全县农田耕作,在农业专家指导下,统一规划,依统一计划种植。洋县农田借朱鹮科研开展的强劲东风,一跃升级为国家有机农田耕种样版县。朱鹮科研项目与农田有机耕种科研项目一同展开,洋县农业经济收入随之大幅度提升,洋县百姓种田积极性高涨。</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是今年4月春忙时期,受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乡村农资供应站之一,农资供应场景。</p> <p class="ql-block">洋县在发现朱鹮以后的四十二年间,经科研人员与全县百姓长年的共同努力,朱鹮科研项目捷报频传,洋县的朱鹮数量从当初濒危灭绝孤羽7只,发展成如今的7000羽竞翔。其种群和数量奇迹般增长,其方式有两个途经。一是在洋县自然环境中,建立多个朱鹮保护站,在民众的保护下,朱鹮依靠自身能力去繁殖。二是依靠高科技手段,人工孵化出的幼鸟,待长大后放飞大自然。</p><p class="ql-block">在目前7000羽朱鹮中,经人工繁衍的朱鹮占有较大的比例。以下照片是朱鹮科研人员的科研场所和朱鹮的人工养殖场地,人工孵化朱鹮过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洋县百姓是朱鹮的再生父母,朱鹮与人之间有较密切的亲和力,在乡村田园,凡有人的地方,均有朱鹮出现。至从发现朱鹮以来,洋县百姓始终像四十二年前姚家沟百姓那样,用善良纯朴种田人夲性,与朱鹮在同一田园环境中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洋县百姓在为朱鹮创建生存家园的同时,也为自己建起了美好的物质生活家园和美好的精神生活家园。所以,今年在春景盎然的三月,我来到秦岭南麓洋县探望鸟中宝石朱鹮,猎取到“蓝宝石”的身影,大多数有田园背景,甚至与农家同处一个生活画框,这也就不以为奇了。请您欣赏我拍的拙片,让我们随朱鹮从六百万年前,一步迈进它们如今生活的新环境。</p> <p class="ql-block">鸟与人类是生命共同体。濒危灭绝朱鹮在洋县的复活,种群的壮大,证明了只要保护好环境爱护环境,经努力,濒危灭绝的物种均有复苏的可能。与其同处于一个环境生活的人群,才有可能以健康状态存在。</p><p class="ql-block">洋县朱鹮科研项目取得成功,是秦岭博大壮阔的胸襟庇佑、包容了昔日濒危的朱鹮。其意义已超越了单一世界科研项目获得所谓的成功。持续了四十二年,朱鹮科研项目取得成功,向全世界树立起了秦岭父亲山,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和地位。鉴于洋县朱鹮种群的恢复,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把洋县朱鹮评为世界濒危灭绝动物抢救成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在取得朱鹮世界科研课题丰硕成果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教授功劳最大。他的功绩不仅是四十二年前发现了濒危灭绝的朱鹮,四十二年间始终参于有关朱鹮的科研工作,使朱鹮种群以惊人速度增长。更主要潜在最大的功绩是:随洋县朱鹮科研項目的推进,为洋县有机农田耕作科研项目,做了较好的前期铺垫。随洋县跨入全国有机农田耕种先进县行列,全县种田人通过种植有机农作物,经济收入大增,洋县改变了贫穷的面貌,洋县种田人从此脱贫致富。</p><p class="ql-block">您想知道刘荫增教授,这位功勋人物的近况吗?刘荫增教授早年就被洋县政府授于了洋县荣誉市民称号,在发现朱鹮的四十二年里,他人虽在北京时间较多,但心一直放在洋县朱鹮科研项目上。当其退休后仍坚持参加洋县朱鹮的科研工作,前些年为工作方便,所幸把家从北京大都市搬到了洋县小县城。如今他已87岁高龄,但身体硬朗健康。在向周围人传授他身体健康的诀窍时,他总是这样讲;“我每天与象征吉祥的朱鹮见面,洋县7000羽朱鹮与洋县34万百姓每天在保佑着我”。如下是刘荫增教授,近期参加洋县公众活动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登上秦岭赶赴洋县,我借着追遂给一只只得意洋洋,幸福感满满朱鹮拍照的机会,算是认真学习了洋县朱鹮文化,对鸟类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类与鸟共存亡的知识,有了亲身感受和深刻认识。</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天,善良、朴实、好客的洋县百姓和东方瑰丽的“蓝宝石”朱鹮,陪伴我在秦岭南麓度过了美好难忘的10天自由行。在此,我向他们深表谢意!待明年春天三月,秦岭满山遍野油菜花儿盛开时,我一定会与他们再次相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韩勉</p><p class="ql-block"> 2023.5.9 於太原</p>